A:点击上方蓝字“大手牵小手”关注即可!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大盆友小盆友们,儿童节快乐! 其实,不仅是儿童节这天,我们希望孩子天天快乐,快乐成长。 但,什么样的孩子今后能够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最近一篇《你站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它站在食物链顶端鄙视你》的文章刷屏,文中有一段话很是戳心:
日前,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在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金苹果”论坛,以及愉心理沙龙上,结合自己多年来接触到的各种案例,深入分析了当今孩子们的特点,以及“怎样的孩子今后能更快乐”。今天,“大手牵小手”把陈默的观点整理出来,一起分享。 让孩子快乐,就要先了解他 要让孩子快乐,首先要了解孩子。 在陈默看来,当今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有几个和父辈、祖辈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从本质上把握这些心理特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难在点子上。 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大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这使得这些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由于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孩子们常常会有这些现象:一是会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是早早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生死问题。 “有的4岁的孩子就会坐着发呆了,你不知道他的小脑袋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可能是:隔壁的奶奶死了,死是什么?我以后会死吗?死后会去哪里?” 生死这样的终极问题,很多父母和老师自己都没有考虑过。一个人带着这样无解的问题在生存,和一个人从来没有这样的内心世界,怎么会是一样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有多少思考?哪个学校给他解惑了?他一路成长,得到什么教育了?他想要的东西给了吗? 空前的学习压力 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如今孩子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家长们也很焦虑,学校也很焦虑。孩子们每天和焦虑者相伴。 学业压力之外,孩子们的情感负担也非常重。一个孩子得到全家六个大人的全部关注和情感给予,其实也会带来孩子的情感负担。 “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人都有一种想要报恩的本能,但父母在其它方面都不需要孩子的报答,孩子只能希望通过学习来回报,就往往会产生这种想法:“我要报答我的父母,因为他们对我太好了,我要上名牌大学,否则我怎么面对他们?” 无处不在的焦虑感和空前的学业压力,使得孩子的竞争感被培养得非常强,但竞争力却未必很强。孩子发现无力通过考试回报父母,往往就会表现出厌学的行为。 作为家长,真的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学业压力和情感负担。现在孩子的心理负担,是我们小时候所没有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才能真的帮助他。 话语权要求高 现在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但我们很多教育者和父母还是秉承老一套,不给孩子平等的话语权,有的孩子就会把耳朵关起来:“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听。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可以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孩子可以有他的情绪表达、观念表达,你接受吗?如果你是这样的好家长,你可以接受他有自己的观念和情绪。如果你可以接受,将来你的孩子一定自立。” 知识面广 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知识面大,老师和家长的权威性因此被削弱。比如教地理,老师说澳大利亚如何如何,有孩子可能就站起来说:“老师,我在澳大利亚住了三年,我看到的情况是如何如何。” 超高的道德思想境界 不要总是想当然地给孩子们扣大帽子,什么自我、自私、不合作之类的,其实,现在的孩子因为从小不缺爱,生活条件好,很多都很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这些闪光点,要看到有时候孩子的道德水准远远高过我们。“有的时候孩子讲什么话,我们要反省一下,孩子是对的,而你未必是对的。你以为你很有社会经验?其实孩子的境界要高一层。” 现实感很薄弱 现在的孩子因为被要求一心读书,缺乏实际事物的操作机会,因此现实感会很弱。他们往往会在虚拟世界里去寻找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找到虚拟感。 因此,家长们要给孩子现实感的刺激。比如家里的大事和孩子讨论,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的心智成熟度会很快提高。 个性化生活要求很高 现在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的需求很高,他们需要展现自己的个性,要与压抑个性的事物相抗争。“我来过了就要雁过留声,我来过了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你们不知道我来过,我就一定要秀给你看。” 这实际上是孩子在寻找自己,因为要和别人不一样才可以找到自己。“这是好事情,我们不要压抑他。” 什么样的孩子未来会幸福 未来,孩子要想过得好,过得快乐,需要具备这些特质。 谁都知道这很重要,但鸡起娃来都忘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未来。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孩子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他觉得不适应,你给他换了一个新的学校,他还是不适应,这时候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他没办法适应环境。 经济收入是很多人非常看重的。那么,到底多少收入才能确保幸福呢?其实,只要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孩子内心很平静,而且在做自己非常愿意做的事情,过得很知足,有滋有味,能够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这就是成功的。 曾经有位母亲来咨询,因为她的女儿虽然名校毕业,但执意要去小学当老师,而不肯去更加高薪的外企。 我告诉这位母亲,小学老师的收入大概是社会平均水平,如果女儿喜欢当小学老师,这份薪水也可以满足她的需求,她会很开心地做这份工作并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很好的老师。如果女儿听从妈妈的灌输,为了高薪去外企,做一段时间又发现投行薪水更高,然后想要跳槽。如果跳槽不成功,她会心态失衡;如果跳槽成功,她总会发现收入更高的地方,还是会感觉不幸福。 孩子将来要有内心的愉悦感,而不能仅仅为别人的评价活着。这样的人,他不会有太多外界的逼迫,内心是强大的。 现在很多人努力奋斗的源泉就是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欣赏,如果努力奋斗却得不到他人的欣赏,他就会瓦解,自身没有能力滋长内心愉悦。 现在孩子的学习动力都是来自他人的评论,如果你让他参加比赛,他知道不会赢的话就不去参加了。 一个过得好的人,他的愉悦是来自自身的,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就有这样的能力。如果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会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经常询问孩子在人群中的表现。 孩子要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生学习不辍,这个人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是饱满的,他是过得好的。” 现在孩子被灌输的理念是,所有的学习都是功利性的,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学习,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任务完成后,考试结束后,为什么还需要学习,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终身学习的愿望。 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愿望?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现代的人大部分没有阅读习惯,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是没有能力独处的,我们家长要有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理念。 孩子能够鉴赏美,会为美而感动,这个人才像一个人,有人的心灵,这是他享受到人的乐趣、过得好的条件。 内心有美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精神上是有支撑的,内心有美才能支撑他。 以后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是一个人生存的,他需要有独处的能力,不然等他老了以后就会整天活在恐惧中。独处是一个人强大的表现,而有阅读习惯的人就可以独处。 如果你意识到这点,在你的育儿理念中就不会总是在孩子独处时总是打断他,给孩子安排好每个小时干什么,这样他怎么能有时间独处。 一个人安静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内心有丰富的资源,是一个有魂的人,悠然自处,独享人生的乐趣。 很多人职场受伤,都是因为人际关系,就是群处无能。有群处焦虑的人是过得不好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一群人中,总是手足无措,总是树敌,即使没有敌人也要造一个敌人。 如果要培养一个群处不焦虑的孩子,我们家长就不会在孩子参加一个聚会回来的时候,就不停的问他问题,你跟谁在一起,好像听说谁谁谁收到了什么礼物,你有么有收到礼物……,就是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敏感、多疑、猜忌,总是会捕捉别人的负面心态。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多是防范教育,对于助人的教育是缺失的。助人教育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竞争感很强的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一旦别人比自己好就会心里不平衡。 从小灌输孩子要帮助他人,主动帮助别人,比如别人不开心了,主动去关心一下,安慰一下。时间久了,他会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这是一种正能量,而别人反馈给他的也是正能量。 一个人只要两三个知心朋友,平时不联系,只要你有为难,一个电话就能获得帮助,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将来能交到这样的朋友。 |
|
来自: jessy60320 > 《孩子日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