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幼子柴宗训即位。此时,朝中政事由符太后、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几个顾命大臣掌控,后周王朝随即出现“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面。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2月1日)正月初一,朝廷忽然接到契丹北汉联军大举入侵中原的消息。符太后及幼主柴宗训毫无主见,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认为朝中只有大将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任赵匡胤为最高统帅,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从东京出发,由于行动缓慢,走出二十公里至陈桥驿时,天就黑了。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言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们觉得有道理。第二天早上,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谋士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醉酒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显示被迫无奈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就不去当这个皇帝。” 赵匡胤带兵出征 众将士们均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获悉兵变发生,便立即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他刚回到家,就被军校王彦升将其及妻儿全部斩杀。 赵匡胤统率的大军很快就控制了整个京城。早朝还未退,文武百官就被闯入宫中的士兵强行押解到赵匡胤面前。当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被带到赵匡胤面前时,赵匡胤哭诉到:“我受周世宗厚恩,今天被军队所迫才到这种地步。我愧对天地,现在该怎么办?”宰相范质心里不服,但见大事已去,无力回天,只得率百官臣服。翰林学士陶谷拿出禅位诏书,宣布周恭帝柴宗训退位。 赵匡胤换上了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基为帝。由于他所带领的军队在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 陈桥兵变示意图 “陈桥兵变”是以元朝宰相脱脱依据宋朝国史编撰的《宋史·第一卷·本纪第一·太祖一》描述的。编写《宋史》时的元朝,已经距离宋朝建立之初有三百多年,其中的很多内容只能按照宋朝国史编写,真相早已被掩盖。可以说,宋朝的国史则是在赵匡胤在位时为美化其即位合法性而大肆篡改史实而编写的。即使如此,《宋史》仍有很多疏漏成为我们探索兵变真相的依据。 “陈桥兵变”是朝廷接到契丹和北汉联军准备入侵中原的消息时发生的,这么大的事件只在宋史中有记载,而北汉和契丹的历史档案中没有任何记录;大军离开汴京北征时,一天只走了二十公里,把行军打仗当成了散步,看来军队统帅根本就没有离开京城太远的意思;如果是将士们临时起了反心,他们从哪找来这件黄袍,还强行披在了赵匡胤身上;如果真的有北汉与契丹联军入侵中原,军情十万火急,而黄袍加身赵匡胤登基后,却没有任何的应对措施,岂不是在束手待毙。 把这些疑问加在一起分析,我们只能说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政变。当然,黄袍加身不是赵匡胤的独创,早在十年前,他的前辈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曾采用同样的方法取代了后汉。为了避免故伎重演,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