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史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雪的瑰丽画卷。下面就让我们置身其中,来品味诗人笔下雪的形象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采薇》中的名句,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映衬归来士兵的黯然神伤,蕴藉典雅,耐人寻味。不过,《诗经》中还没有专门的咏雪诗篇,也很少用比喻来描绘雪的形象。诗歌史上第一首有意识地用比喻来描绘雪的诗是《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谢道韫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对后世咏雪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飞雪比作轻飏飘舞的柳絮,优美形象,“生意浮动”。“柳絮”因此成了后人喻雪常用的一个形象。如:“拥柱轻于絮,吹墀净若沙。”(梅尧臣《十五日雪》)“绕树莺雏应罢语,漫天柳絮敢争飞。”(钱谦益《春雪》)……谢也被称为“柳絮才”、“谢女”等,成了咏雪诗中常见的一个典故。秋瑾在《齐天乐·雪》中写道:“谢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就是以“谢女”自况。比喻的采用,使咏雪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从此,雪的形象也就丰富起来了。
“花”是咏雪诗中最常见的比喻:①.梅花 东方虬在《春雪》中写道:“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春雪飘飘,洁白晶莹,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分不清雪花梅花,辨不明雪落梅落,诗人有意造成这种意境上的迷离,给人留下无限的美的遐想。②.梨花 南朝萧子显有诗句“洛阳梨花落如雪”(《燕歌行》),后人往往因袭之,岑参却反用其喻,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传世佳句。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③.琼花 吴澄有诗句“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漫天飞雪,竟是仙人横吹玉笛所致,想象瑰丽,让人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但这里用花喻雪,又有创新之意。④.芦花 完颜亮在《昭君怨·雪》中写道:“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芦花?”“天孙剪水”指下雪,古诗词中常将下雪喻为仙人剪水,如“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这里词人以美人睡醒惊诧的目光视雪,细细品味,富有情趣。⑤.六出花《太平御览》载:“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因雪结晶成六瓣花形,故有此喻。如:“三晨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徐陵《咏雪诗》)三晨:三个早晨;崇:聚集。品读诗句,诗人的喜雪之情溢于言表,欢快的调子中流露出对农事年景的关心。此外还有“飞花”、“天花”、“玉花”等。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欲开新酒遨嘉客,更待天花落坐中。”(王安石《欲雪》)“长空卷玉花,汀洲白皓皓”(陈孚《江天暮雪》)等。
“玉”也是咏雪诗中常见的比喻。元代黄庚有佳句“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雪》)。雪光返照,有如明月,江山夜而不夜;天地无私,不分贵贱,家家被雪分玉。第二句意味深长,语含婉讽:试想,穷人家闭门拥衾尚不能饱暖,分玉又有何用?有时“玉”也跟“树”、“尘”、“尖”等组合作喻。如:“倏忽银台构,俄顷玉树生。”(丘迟《望雪诗》)以“银台”、“玉树”喻被雪的亭台殿阁和树木;“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何逊《咏雪》)用“玉尘”喻随风竞逐的小雪花;“一夜青山换玉尖,了无尘翳半痕兼。”(朱淑真《雪》)“玉尖”即积雪的山峰,前着一“换”字,雪景全出,显得清新空灵,一尘不染;“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便把万斛琼粉盖玻璃。”(辛弃疾《水调歌头》)以“玉鸾”、“琼粉”喻雪,“玻璃”喻水面。词句凭空起势,峥嵘磅礴,一展稼轩豪放风采;“只为眼中花未瞥,推窗犹看玉琅玕。”(释明本《雪》)“琅玕”指青竹,为细看雪花模样,推窗而观,琅玕如玉,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诗人们还常将雪喻成“月”、“沙”、“素”、“鹤”、“鹅毛”、“席”、“掌”等形象。如“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卢照邻《雨雪曲》)将雪与飞沙相比,月光与冰凌互喻,尽显边塞冰天雪地的严凝与酷寒;“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诗人把雪色当作家乡月光,想象奇崛,亦透出思乡之情;“龙沙湿汉旗,凤扇迎秦素。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李贺《嘲雪》)“辽城鹤”化用了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还乡的典故,这里与“龙沙”、“秦素”均喻雪,为诗平添了瑰奇虚幻之美,体现出李贺的艺术特色;“乐游春苑望鹅毛”、“燕山雪花大如席”、“雪片朝飞大如掌”,则以“鹅毛”、“席”、“掌”来状雪之大。虽是夸饰之笔,但不失真奇之美。
下面的咏雪诗句,比喻独特新颖,富有创意,也值得我们玩味。“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裴子野《咏雪诗》)诗人将飞雪比作翩翩飞舞于草尖的群蝶、从树上纷纷飘谢的春花,语工词俊,意境幽美;“明朝阙门外,应见海神车。”(徐陵《咏雪诗》)据屈大均《广东新语》:海神出游,波浪崩涌,水花似雪。这里巧用典故,以海神乘车出游,波浪翻涌,水花崩溅来喻雪花飞舞,奇丽壮观。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苏轼的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乐游春苑望鹅毛,宫殿如星树似毫。”(司空曙《雪》)雪覆宫殿,洁白明亮,远看如星罗棋布;树木敷雪,好似一枝枝倒竖起的羊毫笔。比喻新奇,境界阔远;“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张元《雪》)诗人将漫天飞雪看作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壮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别有情趣。
谈起雪的形象,有必要提及咏雪诗史上的一桩公案。宋代欧阳修有感于咏雪诗中触目尽是“玉”、“月”、“梨”、“梅”、“练”、“白”、“舞”、“鹅”、“鹤”、“银”等,在颖州期间,于聚星堂写下著名的《雪中会客赋诗》,首倡“禁体物语”诗,即禁用上述的一类字,以避免比喻俗套。40年后,苏轼又在聚星堂写下了有名的《聚星堂雪》,提出了“白战不准持寸铁”的主张,继续倡导“禁体”诗。无疑,这对荡涤雪诗中用滥了的比喻,脱俗出新大有作用。但后人盲目仿效,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清代王夫之在《雪》诗中写道:“何苦尖文寻恶韵,且随盐絮作陈言。”就是对这一现象进行的矫正,在咏雪诗史上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