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要关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袁占舵 2017-06-29

           阅读教学要关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整体的理解和感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篇有关什么的文章?”“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怎样安排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学生从整体上深入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效果。有的问题,足够学生读上一节课也不一定能弄明白问题的答案。所以,关注阅读的整体性的前提是,学生得有时间充分阅读文本,得有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得有充分的品味的时间。课堂上,满堂问或总是一问一答的阅读教学,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只有问得精,问得少,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阅读。

    就当前的阅读教学看,教师们也在尝试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提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流于形式,不是单纯地模仿一些专家的课堂教学流程,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就怕教师们不舍得放手,放不下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刚刚对文章整体有一点了解之后,就又开始发问了。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的时间还是被占用了之后,导致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能力的极度缺失。在学生看来,阅读,只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够回答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答对考试卷上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正是学生阅读读不出自己,阅读不深入,不能自己提出问题,思考能力不强的症结所在。

再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传统教学的很多理解,都来自教师自己的理解,教师课前对文本有了理解之后,来到课堂,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理解,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也多数是这样。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很抽象,很稀薄。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没有深入阅读,不经过思考的阅读,学生谈不上感受,谈不上理解,谈不上读出文本真正内涵。所以阅读教学总是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的层面。再好一点,也只能达到读出感情。而那些个性化的理解,创造性的思考就很少能触及了。

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现状,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要把握整体性,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深入阅读,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