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温天警惕沙门氏菌

 尤里蒙提 2017-06-30

  每年6至9月份,由沙门氏菌污染食品造成的食物中毒发病较多见。而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宁波“新美心蛋糕事件”,其罪魁祸首就是沙门氏菌感染,真可谓夺人健康于无形。有业内人士提醒,目前正处于夏季高温时节,稍有不慎都有可能滋生沙门氏菌,特别是在食物的运输和储存中必须多加防护,警惕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的来源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简言之,所谓沙门氏菌,就是一种肠道致病菌。

  据了解,带有病菌的人和物(多种家禽、家畜、鼠类、飞鸟、爬虫类、鱼类)都是本病的传播来源,医学上成为传染源。一般病菌寄生在人及动物的肠道内,经粪便排出体外。带有病菌的粪便可以污染手、食物、水源,食用或引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病菌即可进入肠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沙门氏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至37℃,也因此每年的夏秋季节成了沙门氏菌感染的高发时期。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占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的70%至80%。

  沙门氏菌中毒的现象

  比如,近日发生的“新美心蛋糕事件”,而就在此事发生的前几天,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也发生一起沙门氏菌疫情事件,有36人染病,调查发现是由于当地一家农贸市场的商店销售的泡芙而引起。又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深圳宝安三明治中毒事件”,他们的起因都是源于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发生与食物中沙门氏菌含量、致病力以及个体易感性等因素有关。当食入含有沙门氏菌的食品后,菌体和菌体产生的内毒素造成肠黏膜发炎、水肿、充血或出血,使消化道蠕动增加,导致呕吐、腹泻、腹痛;内毒素还可以引起发热,体温高达38℃至40℃。同时,活菌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感染。此外,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改变小肠黏膜细胞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导致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酸中毒、休克直至死亡。

  而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常用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和奶类,生食水果和蔬菜等。

  预防:夏季食物运输储存控制温度和时间

  面对高温天气,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独善其身免受沙门氏菌的侵袭呢?那么首先就必须做好食品防护工作,避免即食食品在储存、加工等过程中受到污染。其中,低温储存食物就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

  对于剩饭菜最好废弃,如需食用,应放置在冰箱内(5℃以下冷藏),供应前彻底加热。此外,熟制的易腐食品尽量缩短常温下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超过2小时的,存放在5℃以下或60℃以上;鲜蛋应在7℃以下冷藏,鲜肉应冷冻或5℃以下冷藏。

  此外,像蛋糕、西点等对保鲜要求较高的食物,在运输过程中最好采用全程冷链的运输车。据了解,“深圳宝安三明治中毒事件”就是由于在运输环节上,有两辆运输车没有空调设备,由于各销售点较为分散,运输时间较长可能导致食物变质,从而导致沙门氏菌中毒的现象。因此,作为生产和销售企业,应当吸取经验教训,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