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散人
一、古代和夏商时代的医疗——巫卜祝由
夏商以前,不易考稽,最早是墟出土的甲骨文。
注:解释巫医、占卜、祝由科的意思。
周代是医巫并存,有了较完备的制度。
汉代是中医学的全盛时期,三大医典——内经、本草经、伤寒论。
1、阴阳。阴阳学说最初见于周易,战国时候极为流行,医家采用它,作为解释人体各部生理机能对内、对外‘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对比到统一的整体。
《伤寒杂病论》。周末秦汉治病侧重针灸。到了汉末,药治已累积了不少经验。张仲景“博采众方”,编著伤寒论和金匮。这是中国第一部药治经典著作,也即是中医第一部内科学。开始总结理论规律,采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外感疾病。金匮主要对象是各种内科疾患(也包括一些妇科和外科),伤寒论是当时的各种流行病专著。
三国时代华陀是中国第一位外科专家。他发明麻沸汤,在全身麻醉后施行手术。《青囊书》被焚。他的五禽戏是中国最早的体育疗法和健身运动。
附讲:风寒的辨证施治。其实就是伤寒六经辨证的太阳经症,表症。
接着昨天续讲:
一、关于六经传变,昨天梁老师和刘老师课后发问,可能我没讲明白,或者他们没听明白,因为这是《伤寒论》的难点,对你们来说太难了一些,本来我不想深入地讲。但是,既然梁老师和刘老师都提出来了,那我就此题目补充讲一课。
二、昨天讲到风寒的特点,今天接着讲风寒的辨证和施治。
四、两晋六朝的继承
两晋指西晋东晋。六朝,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南京,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除了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还有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五个政权,所以也叫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时期王叔和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整理《伤寒论》,又根据内经编著《脉经》,提倡持脉诊病。
西晋时期皇甫谧(huang fu mi去声),出身名门,家道中落,自幼贪玩,直到二十岁那年在继母教导下,才发奋读书著述,在文学、史学上都做出了成就。
东晋时期葛洪是中国有名的道士和医生,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今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葛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
六朝时期陶弘景,出身名门,与梁武帝萧衍是朋友,但是他不愿为官,而喜欢隐居做学问,人称“山中宰相”。他博学多才,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他是汉唐医家中,杰出的药学专家,帮助修订《本草经集注》。
巢元方,隋代医家,大业中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
刘宋雷敩(音xue学)约撰《雷公炮炙论》三卷,此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是一部制药专着。初部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唐代是中医学中兴时代,方剂、药物和诊疗都有适当发展。已有医事教育制度,养成一部份医生,专门为统治阶层服务。
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的医药经常与道家结合在一起,很多医药专家都是道家人物,因为道家比较重视肉身健康和养生保健,还有其炼丹术也与医药化学有关。
唐代医学家王冰的壮水制火理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假如用寒凉药治疗热证而不见效或反而严重时,那么,这种热证就是阴虚 阳亢的性质,屑于肾阴虚,应该滋肾阴,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也叫壮水制火法。
梁老师提到的小女孩例子就属于这种情况。这话还有后半句:温之不温,是无火也,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附讲:食积的治疗。(朵朵的案例)
宋代统治阶级对医学的注意,似乎超越了封建统治的其他时代。开宝、嘉佑、大观曾三次重修本草,大观本草即证类本草,集药一千五百余种,是宋代最完备的本草。
各科专家和专著有儿科专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妇科专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法医有宋慈的《洗冤录》。
钱乙,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医生,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山东郓城县。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为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
宋慈,历史资料中对宋慈的记载不多,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南宋著名法医学家,是解剖尸体的,而这个工作不符合封建礼教的,所以没人给他立传。实际上,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录》共五卷,五十三条,书中系统阐述了法医学的尸体检验方法和各种死亡情况下的检验所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比意大利人写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传入西方,成为西方诸国家法医学发展的一块奠基石。前两年有个电视连续剧叫《大宋提刑官》,说的就是宋慈的故事。
值得一提是宋代针灸的中兴。王唯一,宋仁宗时针灸学家,宋代天圣初年奉命编修针灸书,对古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记载和针灸图详加考订,总结历代针灸学家的经验,于天圣四年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由政府颁行。天圣七年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合可分,体表刻有针灸穴位名,用于教学和考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陈无择的《三因方》代表了宋末医家的风尚。陈无择,北宋青田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多著书立说,他博览医籍,精研《内经》、《金匮要略》之旨,阐发“三因学说”.写成一部名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共18卷,为中医病因学的专著,对后世病因病理学有很大影响。
中国医学的理论,汉以来一向受着儒学影响,封建时代流行着一句诸,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但是,宋代佛老思想较唐代为浓厚。宋代儒家想用易理,穷究生命秘密,以辟佛老,由此产生了理学派。理学派的阴阳消长,生五行,合四时,恰恰和内经的阴阳五行相合,特别是天元纪七篇的气运。理学派的兴起,使当时医家也逐步趋向空论,侈谈气运,忽视临床观察和方药的搜集。
最后一课
1、我平时与人谈话的时候思维和语速很快,怕你们跟不上,所以给你们讲课的时候故意放缓速度。但是,今天我的语速要加快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上午是最后一课,我下午就要走了。本来昨天讲完两宋时期和金元时期,今天正好讲完明清两个时期,但是昨天只讲了两宋时期,那么今天要讲完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2、先说一点其它的事。我们在一起有一个星期了,你们让我很欢喜,因为从你们身上看到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希望!你们走向社会以后也许都是传播祖国文化的中坚力量,要知道,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其它三大文明古国都消失了,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延续下来,这必然有她的优秀的合理的地方,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唯一成果,非常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继承和发扬光大!
3、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东方的学问有个很大的特点:她基本上是关于修心养性的学问,尤其是佛道儒三大家。这类学问有什么特点呢?她是一种需要自己用心去实践的学问,仅仅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比如,我举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例子:讲心经对治蔡加涵闹夜。曾经药物治疗无果,用心经治疗。
4、其实我已经把你们当好朋友了!昨天我们宿舍里有小朋友问到我的情况,你们想了解我的情况的话,可以上百度搜索“钱塘散人”,出来第一页第一条点进去就是我的网站,里面有很多关于古典哲学、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学佛修道方面的内容。
七、金元时期(金元理学——提倡时方)
中国金元也即是欧洲的中世纪,学术文化比较它的前后期来得差,因为这时候的中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
金元医家崇尚时方,忽视古人经验,是张洁古开端。张洁古,即张元素,金代医学家,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其医论以为治病不应拘泥古方,并创“药物归经”及“药性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对后世医学有一定的影响,著有《珍珠囊》、《医学启源》等。
“金元四大家”第一位刘河间,即刘完素,金代医学家,寒凉派的创始人,也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赞成张元素主张,依据内经,自为家法,他认为凡病都是因为热邪作祟,创用凉药,所谓降心火,益肾水,著运气要旨、原病式,宣明方等。代表作有《素问要旨论》、《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
第二位张子和,名张从正,金代大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是攻邪派的开山,专重攻下,著有《儒门事亲》。攻下就是泻下通便,邪气在肠道的时候经常用这种方法,让邪气从大便排出,比如伤寒论中阳明腑实热的时候用大小承气汤。
第三位李东垣(yuan),名李杲(gao折声)。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他注重补中益气,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第四位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金元四大家都是一家之言,各有所长但是也各有所偏。比如,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朱丹溪所论,张介宾就反对这个观点,他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明代医学很像欧洲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不但有从理论走向经验,更有从经验走向实验的倾向,可惜当时的社会制度,限制了它的发展。
张景岳,又名张介宾,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在整个中医理论发展史中,张景岳的医学思想体系居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中医理论的新的发展阶段。他的以温补为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进一步完善了气一元论,补充并发展了阳不足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火命门说,对后世养生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傅青主,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对傅青主则着重于其医术和武学的描写,梁老笔下的傅青主博学多才,尤其是在医学和武学上有精湛的造诣,堪称医剑双绝,同时为了反清复明而多方奔走。他还是书画名家,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士。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妇科方面有独到的造诣,著有《傅青主女科》。
王肯堂,编《六科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学家所推崇。阿魏化痞膏即是《六科准绳》中的经典名,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吴又可,著《温疫论》主张传染病毒从口鼻而入,主张传染病原是戾气,不是六气,也不是六气的传变。打破古人病毒由表达里和六气演变的旧观念,为传染病病原和病径打开新的探索路缐。他的主张和欧洲十七世纪哈佛有生原说一样,发表比哈佛早,可是当时社会环境并不能使吴氏的主张,有进一步的表现。
揭开世界预防医学的序幕,树立免疫学的实验基础,中国比欧洲早得多。远在十六世纪后期,中国发明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十七世纪末,人痘接种已有了痘衣、痘浆、旱苗、水苗四种种法。十八世纪初,更进一步改进苗浆,最初是直接采自出天花小孩的痘痂,称时苗,毒力大,和传染天花差不多。后来改用经过七次左右,人工传种的痘痂,称种苗。种后出痘轻稀,极少危险,免疫力却仍强大,实践了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际。比琴南牛痘接种早二世纪,比巴斯德狂犬病毒实验早一世纪多。
清代医事争论独多,最初是经方、时方之争,经方派主张复古,中坚人物如徐灵胎、柯韻伯等,时方则承袭金元。其次是伤寒、温病之争。
叶桂,叶天士,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 |
|
来自: 水墨默 > 《西周-前11世纪-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