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身上的缺点会变的越来越难以忍受。”
恋爱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困惑,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弥漫在我们和爱人之间的爱情似乎在慢慢减少,从开始的心醉神迷,看对方什么都好,逐渐发展到慢慢觉得对方的缺点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难以忍受,以至于好多恋爱发生到这个阶段就终结了。
两个人分手,然后再寻觅一个人,然后又开始,然后又到了这个阶段,然后可能又过不下去了,然后再分手,如此恶性循环。
当然也有很多人没有分手,挺过了这个阶段,进入了婚姻,但也不意味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只不过这个问题暂时变的隐蔽,它在婚姻的掩盖下继续存在。
“这个人真的很难以忍受,我要付出很多才能坚持和她待在一起。” “她的这个缺点太明显了,但是就是屡教不改,真让人痛苦” “他怎么是一个这样的人呢,我当初怎么会看上他?” ……
好玩的是,恋爱的时候这种心醉神迷的感觉越厉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的缺点似乎就越难以容忍。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这个问题到底有多烦人,从古往今来的文学名著主题就可见一番。 大文豪托尔斯泰有个著名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主线其实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是高官卡列宁的妻子,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风流倜傥的贵族青年军官沃伦斯基。 俩人一见钟情,为此安娜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家庭,沃伦斯基甩掉了自己的准未婚妻基蒂,冒着天下舆论的指责,与安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婚外情。
当然因为这个故事有婚外恋的成份,表现出来就显得更极端。最后,安娜卧轨而死,沃伦斯基也试图自杀。 而导致安娜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外界舆论有一部分的因素,但对安娜的死来说,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安娜在她和沃伦斯基的关系中看到了所谓的爱情的丧失—-无论如何,她跟沃伦斯基是两个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沃伦斯基的激情在减退。 这种减退的激情,渐渐暴露出被之前高浓度的恋爱掩盖住的平庸生活的真面目—— 她控制不了沃伦斯基,他们俩人有不同的意志和需要,俩人之间的不满已越来越多,因为不能承受这样的失望,所以安娜卧轨自杀。
从性格分析上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沃伦斯基都是生性浪漫,渴望激情的人,正是因为对爱情怀着巨大的向往,才让他们双双充满个人魅力,成为人群的焦点,甚至《安娜·卡列尼娜》的另一个主人公列文感觉自己都觉得安娜有强大的异性魅力。
“每个人都会爱她。我也禁不住爱她。”
这种对所爱之人或爱情的失望是如此的难以承受,以至于让人自杀,当然是托尔斯泰的夸大描写,但也揭露了这样一个普遍事实: 从对爱人的迷恋到对爱人的失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东西或者说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俩人的关系都变了,一切变的不再那么舒服,一切变的很难忍受。
- 03 -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在俩人感情的初期阶段,人们爱上的都是爱情,而不是眼前的这个人。 虽然他们整天跟眼前的这个人在谈恋爱,但是这种恋爱虚构的成分和幻想的成分太多。
一般情况下,这时候的爱情充满了荷尔蒙冲动,多巴胺、肾上腺素分泌分泌达到顶峰,个体会对对方产生一种自己意识不到的理想化行为,也就是严重美化对方,把对方美化成一个似乎能拯救自己的天使。 “只要跟他(她)生活在一起,我就会很幸福”的念头充斥头脑。
我们会在对方身上发现很多非常美好的品质,通常这些品质是我们并不具有的,或者是与我们非常有共鸣的。 比如说一个从小就要装小大人的男孩会发现对面这个女孩真的是自由了,太无忧无虑了,天哪,世界上竟然会有这么自由的人。
这种匮乏会推动他一步步走向这个女孩,他以为拥有了这个女孩可能自己也就具有了自由的能力,即摆脱自己以往总是不由自主取悦别人,潜意识里渴望自由的情结。
又或者另一个场景下,导致一个男人走向一个女人的原因在于他在这个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他从小父母离婚,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因此他内心有想要很多爱的缺憾,当他遇到一个同样缺爱的女孩时,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对她好。
因为对眼前这个人好,就是对自己好,他在借助对别人的好来弥补自己内心有缺失这样一个事实。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如痴如醉的爱上一个人,其实只不过是爱上了我们内心投射出去的虚幻的影子,即我们内心的幻相,我们的渴望,我们之前的缺憾,我们的匮乏。 而对方那个人,很多程度上只是一个承载这个影子的载体。
我们从未看清过他,此时它的作用大概等同于理想,俗话说的梦中情人。 这种现象并非只有男女关系及爱情中存在,它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比如在高中,我们会想象一个完美的大学,似乎考上大学就上了天堂,为此我们督促自己努力学习,朝着天堂迈进。 当然后来的实践证明大学不是天堂。
还有很多情况,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很多人会跳槽的方式去解决,为什么会跳槽,就是因为他觉得在另一个地方,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存在。那么跳槽就是投身理想的过程。在那个想象中,那份工作能拯救现在不如意的一切。
是的,在恋爱的初期,我们之所以能忍受恋人的缺点,并不是这些缺点不存在,而是那时我们的眼睛是瞎的,我们只能看见我们的心让我们看见的部分,也只能解读我们的心能让我们解读出的部分,我们把对方完美化了。
对方此时约等于你心目中的爱情或理想,所以没有瑕疵。
那时我们跟对方的关系会处于一种相互催眠的状态。 俩人都很投入,都把对方完美化,在这种相互催眠的过程中,俩人如痴如醉,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极大满足。
只是这种状态不会持续的很长,更不可能是永远。 随着俩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幻想的成分在逐渐减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得到一件东西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东西也不过如此,你拥有的最好的感觉似乎是在即将得到还没得到的那一段时间,那时你充满幻想,幻想拥有它你会怎么怎么样。 但无数个例子都证明了,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发现也没怎么样。 ——肖伯纳
安娜得到了沃伦斯基,他们拥有了甜蜜的爱情,只是这甜蜜的爱情得到后,依然要面对人生诸多的问题,沃伦斯基开始不满足自己的职位,当他看到同伴现在拥有更高的职位他会对自己不满,这时他的欲望从获得安娜的爱转移到了对功名的渴望上。 安娜得到了沃伦斯基的爱,但是她想要沃伦斯基更多的爱,更多热烈的表示,但是这个太难了,超出了沃伦斯基承受的范围,而一点点爱的松动都会让安娜风声鹤唳。 她怕失去爱,同时她又觉得辜负了她跟卡列宁的儿子,她不是一个好妈妈,这种愧疚的念头折磨的她厉害。
同理,从小就是小大人的男人得到了那个自由自在的女人,但同时他又发现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势必行为自我,而要和一个生性自我的人相处实在太憋屈了。因为自由自在的是她,而他获得了这个女人后,并没有取得他也想要的自由自在,所以他也怨念丛生。
还有很多,一个女孩最初喜欢一个男孩是因为他风度翩翩,很会讨她欢心,后来跟他相处一段时间发现,因为这个特质,这个男孩总是围着很多女孩,这让她十分愤怒又烦恼。
而当美化的幻觉退却,汹涌的荷尔蒙褪去,面前呈现的这个人,才是真实的那个人。 为什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来越难以忍受恋人身上的缺点,并不是因为你现在难以忍受,而是因为你之前根本看不到这是个缺点,你之前爱上的是爱情,现在才是真正看到对方。 这才是你们之间关系的真正开始。
爱人是很难的事,但人们对此往往缺乏认识。因为他们总是错把之前爱上的爱情当成了爱人,然后幻想破灭,怨念丛生。
爱情,和爱人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怎么说,爱情可以说是一个人对感情的理想,它可能虚幻美好,会倾注我们很多的渴望,是的,它就是由自我的渴望组成的。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托尔斯泰让身处和卡列文无趣婚姻里的安娜发出这样的呼声: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作为一个激情型的人,安娜在与阿列宁的婚姻生活里得不到满足,这种平淡的生活让她十分痛苦,她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因此她需要爱情去填满自己的生活,而且不是一般的爱情,而是十分有力的,强烈的爱情去填满。 这是她的渴望,这种渴望在遇到沃伦斯基的时候,俩人的渴望碰到了一块,熊熊燃烧,但是燃烧过去,生活再次沦为平庸平凡,沃伦斯基拯救不了生活的逻辑,所以在激情破灭的瞬间,安娜无法直视这种幻灭,只能靠自杀去解脱。
而自杀也是一种激情,而且是最高的激情,所以自始至终,安娜爱过沃伦斯基吗? 没有,她只是借助沃伦斯基来获得她想要的东西——-生命被激情填满,奔放的生命,借此摆脱生活里她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与卡列宁虚伪的婚姻,缺乏灵魂沟通的上层社会生活和她一板一眼的家庭主妇及妈妈角色。
所以与其说你忍受不了恋人的缺点,不如你有这么一个幻想——“试图通过改掉恋人的缺点这件事,来拯救自己的某些心理需求”或者“把恋人的缺点,当成了阻碍你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
因此这种执念有多厉害,你就越有多么不能忍受伴侣的缺点。
伴侣自始至终都是无辜的,他从来没有变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对双方彼此的欲念和渴望发生了变化,因为看待双方的眼睛也就变了。
所以在心理学上,我们很少谈“爱情”这个词,我们谈的最多的是“关系”。 但在文学艺术上,我们却大肆的谈爱情。
因为爱情更多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感情需求,期待、感受甚至幻灭。
但是你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拥有的就是关系,这个关系可能能承载你的需求,也可能承载不了,大多的时候,它只能承载部分,而无法承载全部,跟其他的关系差别不大。
但是你区分不开爱情和关系,总是把实现爱情的期望通过另一个人来获得,就会发生严重的问题,那意味着你把对方当成了你的救世主或者责任人,所以它的缺点意义就十分巨大,因为你会认为有这些缺点的存在,你才和幸福遥遥无期。
真相是,你跟幸福之间的关系主要靠你自己去得到,而不能依赖伴侣,更不能试图通过改造伴侣获得。
爱人很难。 以至于基督教认为人若不爱上帝,不借助着爱上帝这个中间物,一个人是不可能爱另一个人的。其实西方婚姻的契约是个三方盟约:即夫妻双方都跟上帝签订契约,不离不弃,再借助上帝订立契约,在爱上帝的基础上俩人决定共守一生。
当在圣洁的婚礼上,我们都会很喜欢听那句牧师说的“无论顺境,逆境,健康,疾病都照顾她(他)爱护她(他),都对她(他)不离不弃,你愿意吗”的发誓。 这是因为牧师知道,在之后长达数年的婚姻生活,你们将遭受各项考验。
所以当爱情幻灭,一个人在你面前露出它本来的面目,你发现这个人有各种缺点时,可能仅仅意味着一段关系的真正开始,此时的你们才真正相遇。 透过自己越来越厌恶的背后,发觉自己背后的需求和幻觉,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因为这世上没有100分的爱人,停止这个幻想,而多去为关系做一些有营养的工作,才可能逆转你们之间的关系感受。 毕竟在现实里,所有的关系都需要经营,它离不开付出,包容和接纳。
真真实实的看到你眼前的这个人,而不是你渴望看到的那个人是所有成熟感情的转折点,去发现这个真实的人的渴望,需要,进而满足抚慰,开启良好的互动循环,才是真正的走入并在缔结你们的亲密关系。 - The End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