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那些事儿(转载)(第4页)

 宜昌石头书屋 2017-07-04
说起陶珠路,自有它一段坎坷不平的经历。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地处川鄂咽喉的宜昌,也被殖民者看中而辟为商埠。洋枪洋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清朝国门,随着“洋船”、“洋油”等洋货的到来,1914年宜昌商埠局成立,“洋马路”也在南门外沿江一带出现。直通江边的一马路、二马路相继修筑,接着,陶珠路的前身三马路也逐渐形成。三马路,曾一度被人们称做新马路。
  由于春秋战国时范蠡(号陶朱公)富既可敌国又善倾财赈民。宜昌商会便依据范蠡以经商致富的故事,改新马路为陶朱路。因朱与珠同音,且象征着珠宝,象征着财富,珠宝珠宝,越多越好,久而久之“朱”字演变成了“珠”字。
  先前的陶朱路名曰路,事实上不成其为路,也没有直通江边。虽然街头也有几位老板因为“陶朱事业”发了财,住进了高楼。可大多数居民的木板小屋,却参差不齐地挤在路边一条叫奎星楼巷的狭窄巷里。靠江边的出口,原是个市民用水的水码头。早先通惠路(今解放路)、中山路、云集路一带的居民用水,都得从陶珠路经奎星楼巷下河去挑。挑水夫从早到晚,象雁行般排列队奔走,地上一年四季永无干时。
  陶珠路原没有直通江边的原因,是靠大江一头有“老宝成银楼”和朱大顺榨坊。过去的陶珠路完全是一个“闷葫芦”,满街的污水没处排放,到处渍成臭水坑,弄得臭气薰天、蚊蝇乱飞,以至瘟疫流行。
  宜昌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把整修陶珠路列入议事日程。1950年春,城市建设的第一炮便在陶珠路打响,修建了高1.5米、宽1米的下水道,排除了污水;从前满是臭水坑的窄街,很快变成了长375米,宽15米平整宽阔的马路。陶珠路翻修后,路两旁的新楼房,渐渐代替了过去低矮的木板屋,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也在这条街上建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