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核心素养 | 当“核心素养”来敲门,学校准备好了吗?

 老刘tdrhg 2017-07-04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校课程建设,是否要推倒重来?

        我们知道,原有基础上的对课程修修补补,零散、增量的方式已不可取,但为了标新立异而另起炉灶,也并非良策。

        为“核心素养”而准备,需要落地和转化工作。

        首先,学校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逻辑。学术逻辑从哪里来?从学校文化传统中来,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有课程教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传统,但这种传统常常处于沉睡的状态。

        传统需要唤醒与梳理。

        梳理的过程就是唤醒的过程,例如对办学目标的梳理。有所学校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校文化,提炼出学校理想学子的形象关键词:“正行”“好学”“乐玩”“善交”,以此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还有学校诞生了“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天下情怀、身心健康、诚志于学、审美情趣、学会改变。这些表达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梳理学校文化传统、学术传统基础上的唤醒与创造,具体并且可操作。

        找到自己的学术逻辑,需要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存在于每所学校过去或当下的现实土壤里,存在于对学校文化再认识的过程中。

        例如,有所学校一直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教学环节中“问”的研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也在思考如何在传承优良教研传统的同时连接时代方向。

        这其实是大多数学校面临的共同情况。“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观照学校改革的视角,他们很快意识到,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人的素养结构中的核心技能。

        结合已有的研究,他们对中外教学传统进行了梳理。他们发现,中国古代的教学传统里大量存在关于“问”的精辟论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具体分析就是,疑问的呈现形式是问题,问题与人的觉悟、思维的长进直接关联;问题是分层次的,“如果将‘大疑’理解为关乎事物本质、洞察事物内因的问题,那么它的产生、探究和顿悟过程无疑是同人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素养积累、心胸气度联系在一起的”。

        在比较研究中他们发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教授曾提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问题体系”,这个体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练习,层次越高问题越难,越能培养能力。“问题体系”突出了“问题解决”对开发学生潜能、形成素养的作用。

        二者结合起来,他们形成了判断:问题与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素养培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在此基础上凝练起来便诞生了学校的学术逻辑:人的“核心素养”形成需要经历撕裂般的阵痛——只有直面问题的复杂性、多元性、真实性,甚至是在复杂问题群的探索中,才能将“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变成独立思考、理性思维、实践创新的高素养下一代。

        这个学术逻辑既来自学校的教研传统,又创造性地表达了“核心素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

        当然,学校的文化传统自然包括了已有的课程结构。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学校优势课程、课程群进一步梳理、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认识学校文化传统,梳理、发掘学术逻辑的过程。用自己的学术逻辑来表达、转化“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这是学校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