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止学》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的学问。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出发,水满则溢、月圆则缺,所以要“适可而止”。“有余”就不好,“不足”就补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无不获得令人侧目的成就。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范和“止学”的受益者,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欲成大事尤其如此。 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墨子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曾国藩 《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 ——曾国藩 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 ——李嘉诚 如何在进和止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和平衡,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自得。 ——李景林 “人生而有欲”,但贵在“知止”。唯有以“知止”为始,才能以“得”为终。唯有领悟到了《止学》中的真谛,才能避免滑向人生的沼泽地。 ——佚名 一、智卷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於智,亦丧於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二、用势卷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於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三、利卷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於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四、辩卷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辨,辨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五、誉卷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者誉贱,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六、情卷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七、蹇卷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八、释怨卷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於劝善,诤堪教矣。 九、心卷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於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於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懮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十、修身卷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庇,大节堪毁。敬人敬,德之厚也。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於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险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