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提出要处上德,第三十九章指明处上德必须得一抱一守一。第四十章讲得一就是懂得反者道之动,第四十一章讲了反之动的十多种例子,第四十二章讲了得一就能一而二而三而万。第四十三章讲了无有入无间,也就是得一之柔弱作人作事。第四十四章讲了得一的每一步都应该知足知止,积小成为大成。第四十五章讲大成的境界是一个仍然有缺的状态,既要因大成而满足,又要在既有的基础上往后再弥补缺陷。而不能不知足不知止,企图一蹴而就。第四十六章用此观点来看待天下国家之道。
第一,天下有道,走马却以粪。这是讲,天下国家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战士英雄们赶着战马耕田,从事和平建设。实现了和平愿望,过上了平静自然的生活,社会处于休养生息过程中,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人口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再也没有血流千里的事情了。应该以此为满足,为幸福。为此而奋斗。老子认为这种状态最好。是知足知止的得一得道得天下的政治家与老百姓的共同追求和结果。
第二,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是讲,和平发展的局面,遇到了阻碍,特别是区域性的封闭状态,既阻碍了人口的优化也阻碍了生产的交流发展。为了发展,必须开放交流,却因为各区域性的统治集团存在,却因为不统一而无法实现。于是只好用战争的手段来打开发展的道路。因此进入战争状态了,老百姓也变成了战士和英雄,耕田的母马也上了战场,将马驹生在了战乱频繁的郊区。这实际上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大道的必然体现。可是老子希望政治家们能够用和平方式解决,这种和平解决的愿望是美好的,但阶级利益特别是上层政治人物的特别优越的地位总不愿意丧失,不但不愿意丧失,还总想由自己亲自实现统一天下,拥有更高最高权力人民和土地,获得最大的权力和地位,享受最高的荣誉。老子认为这些人是野心家,他们争得不亦乐乎,老百姓却血流成河。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害。老子想用他的知足知止的和平愿望让那些人放弃战争手段,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刘邦与项羽只有经过长期战争,消灭对方,天下国家才能获得统一与和平。并不是什么知足知止的问题。当然,如项羽自杀,也算是知足知止的壮举。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愿意甘心那样呢?战争之道也是天下正道。
老子由此得出政治家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才使和平进入战争。然而政治家是代表社会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的,也是身不由自己,也是在不自觉地行道。这些人的问题在老子看来,无论和平与战争,都应该将每一步走扎实,知足知止,无论到了那一步,都能够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样讲应该是对的。
老子在这一章最后的结论是是故知足之足常足。知道自己的足力,自然行道,无论和平与战争,都会有好结果。
老子就政治家的大成而言,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有一个人生知足知止走好每一步,才可以创造人生幸福的问题。作任何事都如吃饱了丢碗,不要再来一口,闹出病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