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宾观点|韩少功:物质不能决定幸福,要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老鄧子 2017-07-06

我是半个“武陵人”我是“陶粉”

有人说《山南水北》是中国的《瓦尔登湖》。读完《山南水北》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后,令人很自然地联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韩少功(文汇讲堂第81期文学季嘉宾)表示《瓦尔登湖》里只有自然,没有人和社会。就这一点而言,《山南水北》大概更靠近陶渊明一些。而且自己的祖籍是常德澧县,也算是半个“武陵人”。虽不敢与陶公攀关系,受一方水土滋养,笔下如能透出一点传统文脉的风采和气息,至少是与有荣焉。

一千多年了,还有那么多人喜爱桃花源。并且还有那么多的解读,那么多人争抢,这是陶公写作《桃花源记》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的。韩少功看来,事实上写写自然并不怎么稀罕,很多前人都写过。但好多人不过是小资化的“旅游诗人”,比如谢灵运,名头大得很,写的那些虽然也优雅,也华丽,但像是在度假村里写的。陶渊明就不一样。“盥濯息檐下”——想一想吧,收工后在屋檐下洗手洗脚,这种细节不是亲身经历如何能捕捉,如何写得出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面都有人,有民众,有鲜活的生活质感,入筋入骨,有血有肉,是他用生命写出来的。


物质条件并不能决定幸福

韩少功半年居住在乡下,半年住在城市,在他的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对乡村更偏爱一些。《山南水北》给人的总的感觉是,那是中国当代乡村最真实的写照,比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乡村更丰富。韩少功对此表示人生在世有两件大事,一是与社会的关系,一是与自然的关系。现代都市生活砍掉了后一半,显然是不够正常,留下了某种缺憾。这也许是都市人为什么一到假期便喜欢往乡村跑的原因,多少是一点补偿吧。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时代后,农业从总体上来说附加值偏低,处于“夕阳产业”的困局,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都市流动,哪怕放弃了更清洁的空气和水、更优质的有机食品、更多一些自由、闲适、丰富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历史过程。眼下在发达国家,普遍出现“逆城市化”趋向,比如富人都住郊区,倒是穷人住在城区。这至少表现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反弹。将来会怎么样?说不准。但因为技术革命的推进,农业从总体上重新成为一种朝阳产业,使人们从都市向乡村回流,也不是没有可能。

韩少功进一步说明人不管是穷还是富,不管生活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应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前惊惶失措。物质条件并不能决定幸福。将来的人可能天天坐飞机,甚至被机器人侍候着,但他们不一定就不郁闷,甚至不患精神病。人要学会做加法,也要学会做减法,像老子说的“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清醒地把控自己,在学习上多一两分,在欲望上少一两分,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

要勇敢甚至胆大妄为


针对读者感觉文体的界限在韩少功这里越来越模糊了,但韩少功味道却越来越突出了。韩少功回应小说与散文的界限本就没那么严格,“严格”通常是一些教科书强加给学生的。《四库全书》里的“说部”,古代意义上的小说类别,其大部分也可说是散文。俄国人的传统,是只区分韵文和散文,从不区分散文和小说。中国古代四大小说名著,拿胡适先生的欧洲标准去衡量,也只有《红楼梦》像一部小说,其余三部长藤结瓜,说到哪里算哪里,差不多也是“半散文”的,接近《史记》的那种纪传体。韩少功表示赞成在文体杂交方面多一些自由,在《山南水北》里甚至把报表、说明书、家谱等日常应用文也搬进去了,只要能表达思想和情感,能混搭出趣味效果,就行。古人说:文无定法。今天的人也要有这种勇敢甚至胆大妄为。

文学的调整不等于死亡

如今文学似乎边缘化了,这种情况堪忧。韩少功认为恐怕不光是文学,整个文化都进入了某种低谷时期。这不仅是中国的事实,也是全球性的事实。从全球范围看,除了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所谓“轴心时代”,还有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所谓“启蒙时代”,算是文明的高峰期、爆发期、革命期,其他时代都多少显得有些平缓、平淡甚至平庸。何况当代人遭遇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一头扎进文化生态的剧变,多少有些不适应。不过文学的调整不等于死亡,文学不可能像有些人预言的那样,都被声像产品所取代。比如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里的“窗”“岭”“雪”等都确实可用镜头拍摄出来,但“千秋”和“万里”怎么拍?如果没法用画面来表现,那么张艺谋怎么可能取代杜甫?这也就是说,大可放心,不论声像技术发展到哪一步,只要人还在,只要人还需要表达思想情感,文学肯定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微信编辑|司俊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