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春寒“捂”出健康小气候

 GXF360 2017-07-06
倒春寒“捂”出健康小气候

倒春寒“捂”出健康小气候

☉佚 名

近日气温忽升忽降,脱掉的羽绒服还来不及穿上,不少人因此被冻感冒了。这也正是古人为何强调“春不忙减衣”,也就是“春捂”原则。随之气温又开始回升,脱还是不脱,又成了很多人每天纠结的难题。“春捂”究竟要捂到什么时候才算捂到位了呢?

过早脱去棉衣易受寒伤肺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仍在活动,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有些地方一天之内天气会有急剧变化。有时早晨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还阳光曝晒,气温骤升,到了傍晚就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所以初春时节如果衣着单薄,很容易感受春寒而染病。

历来,古代医家都强调“春捂”,也就是“春不忙减衣”。民间所谓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现在的人也早已认识到,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制和起居调摄。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

捂不捂参考4个指数

如何正确“春捂”?古代医学典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

但“春捂”也应有度。如果天气热了,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中医专家提出,“春捂”可以参考一些气象指数,能更科学、更便于操作地帮大家把握好“春捂”的度。

指数1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指数2: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指数3: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面对孩子般变脸的春天,需要随时加减衣服。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指数4: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中医专家指出,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摘自《北京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