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如何应对弗吉尼亚级〈2012-03-08〉

 长弓有心 2017-07-07
部署亚太
    随着美国国家战略重心从欧洲转向亚太,美海军战略东移的步调也在加快,而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就是美海军的尖兵。目前在役的7艘弗吉尼亚级中,就有3艘远离本土,部署到了更靠近亚洲的珍珠港。2010年9月3日,弗吉尼亚级“夏威夷”号停靠日本横须贺港,11月13日又访问韩国釜山,并准备在亚洲地区停留半年,这是该级艇首次进入亚洲地区。有媒体报道,时任美太平洋舰队发言人古莱克曾透露30艘弗吉尼亚级中有2/3都将部署到珍珠港。可见,弗吉尼亚级在美国未来亚太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拥有比旧型核潜艇更全面、更突出的能力,与现实作战需求也贴合得更紧密。
    对弗吉尼亚级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我国应对未来领土与海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弗吉尼亚的威胁
    南海方向随着弗吉尼亚级的陆续投入使用,对我国海基战略核力量的威胁已摆在眼前。以目前弗吉尼亚级的建造时间和数量推算,大约在2015年可交付14艘,部署在亚太地区的数量大约9艘左右。以美国核潜艇目前62%的在航率水平推算,届时可保证5艘以上处于可出动状态;如以美核潜艇和平时期35%的出动率推算,则能保证3艘以上随时在任务区进行战备巡逻;而以美攻击型核潜艇战争初期出动率60%推算,美将能保证至少有5艘弗吉尼亚级随时在我国的重点海域处于战备巡逻状态。由于该级艇的安静性、隐蔽性比洛杉矶级更好,而浅海作战能力又很强,所以其在我国战略核潜艇出航及巡逻海域,可进行更为接近的攻击陛反潜行动。如布置一艘在我国核潜艇基地出口附近进行盯梢,另布置一艘在基地外围20~50海里范围内,展开拖曳线列阵声呐进行搜索,并引导部署在最外围的洛杉矶级形成梯次拦截。这样,美海军可组织起以弗吉尼亚级为先导,以洛杉矶级为后援的梯次拦截线,有效提高摧毁概率,大大提高美在该海域实施重点反潜作战的效率,同时降低因旧型潜艇隐蔽性不够,在前沿部署易造成的作战损失,改善前沿部署的战场环境。
    由于弗吉尼亚级的航速与潜深指标相比旧型潜艇依然突出,又具备优秀的隐蔽性,加之搭载新一代的声呐和武备系统。所以,以我国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和性能,要与其进行水下对抗有很大难度。因此,我国战略核潜艇即使在攻击型核潜艇的伴随护航下,仍不能有效保证在任务区的航行安全,虽然可使用一定数量的常规潜艇,但受限于性能,要对战略核潜艇进行伴随护航依然很难实现。采用水面舰船编队护航,则又存在易暴露的问题,且暴露的水面舰船要准确探测并驱离隐蔽部署的弗吉尼亚级也存在较大困难。因而,在弗吉尼亚级的威胁下,要确保战略核潜艇的安全出航,并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就存在一系列需解决的问题。
    台海与黄海方向我国一向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台海冲突并非不可能发生,其危险性在于爆发时可能会比较突然,导致我方处于被动局面。弗吉尼亚级的极佳隐蔽性,可在台湾岛附近海域执行常态化的战备巡逻,如台海爆发冲突弗吉尼亚级可迅速介入作战。无论在介入阶段、介入成本、介入隐蔽性上,都比美其他作战平台拥有更大的优势。在冲突初期,弗吉尼亚级可重点屯兵于琉球群岛的先岛诸岛海域,西扼与那国岛与台湾岛间的海峡,截断我海军潜艇部队向东海战场突入的捷径。东扼宫古列岛与庆良间列岛间的宫古海峡,遮断我海军突出第一岛链迂回至台海战场的必经要道。也可展开于先岛诸岛前的冲绳海槽前缘,拦截顺着大陆架东出的我海军潜艇部队,甚至依靠浅海作战能力强的特点,向西挺进,增大反潜线的防御纵深,并引导后方潜艇部署高密度的水下反潜线。也可通过发达的网络信息能力,及时召唤反潜机和水面舰艇,在控制区域进行打击任务。这有可能导致我潜艇部队难以突入台海战场。
    弗吉尼亚级可利用搭载具备打击时间敏感目标能力的“战术战斧”导弹,对冲突爆发后在集结区装载、待命的我方登陆集群和水面舰艇部队进行打击,迟滞作战的有效展开,为航母编队抵达战区,创造较为充分的准备和机动时间。一旦美国航母编队和主力作战舰抵达台海战场,将极有可能影响我方的作战突然性和成功率,达到提早介入、低成本介入的作战目的。如果弗吉尼亚级顺着冲绳海槽向北机动,还能利用射程达1600千米的“战术战斧”对我国沿海和中部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目标进行打击。弗吉尼亚级还可掩护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在台湾岛东部发起巡航导弹打击。由于每艘SSGN可搭载154枚“战斧”,一旦4艘 SSGN抵达发射阵地,一波次发射616枚“战斧”的高密度攻击所带来的毁伤是巨大的。SSGN原本因艇体庞大,机动性相对较差,从安全性考虑会布置在 “战斧”打击目标的最大射程处,这样我方尚拥有较大的拦截时间,提高拦截成功率。但因为有弗吉尼亚级的掩护,SSGN的部署阵地很有可能会向西甚至向冲绳海槽前缘拓展,以尽量提高“战斧”的打击成功率。
    同时,更要防范弗吉尼亚级从济州岛附近水深较大的海域或黄海海域,向大陆方向突进,以扩大导弹射程,提高突防成功率,对我国重要政治目标进行打击。从这个层面看,弗吉尼亚级实际已经超出了普通战术武器的范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美苏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国洛杉矶级与苏联潜艇部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这对我国来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苏联的预测,当时先进的洛杉矶级只有在天气良好情况下,才有可能探测到30千米距离外的D-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而这种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巴伦支海冬天天气良好率不超过8%,在一般的天气条件下,巴伦支海浪涌带来的海洋背景噪声较大,这个距离上探测到苏联战略核潜艇的概率甚至都不到15%,而一旦进入公海,美攻击型核潜艇能够发现并跟踪的几率就更低。这就意味着美国必须把攻击型核潜艇部署在苏联战略核潜艇基地附近,在其出航阶段即进行尾随跟踪,这种前沿部署方式,也称为攻击性反潜。因为攻击性反潜的有效性,美一直将其延续至今。在冷战的白热化时期,就因为美在苏核潜艇基地的周边实施了大量的攻击性反潜部署,导致两国核潜艇的水下撞击事故屡屡发生。
    随着美国国家战略的调整,这种手法也将可能转移至亚太地区。与苏联倾尽全力发展核潜艇不同,我国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战略核潜艇的建造数量短期内不会太大,承担战备值班任务的数量不多。同时,因南海海域深度大,适合拖曳线列阵声呐等远距水声探测装备的使用;我国周边海域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也都比巴伦支海更适合潜艇活动,所以,美利用攻击型核潜艇在对我国重点目标进行攻击性反潜的效果,远比对苏联的效果更明显,威胁程度也更大。
    应对措施
    根据测算,2020年弗吉尼亚级可能服役20艘左右,2025年至2030年全部30艘艇都将服役,届时在亚太部署的弗吉尼亚级数量分别为2020年14 艘、2030年20艘。以美核潜艇平均在航率测算,可立即出动到我国附近海域的弗吉尼亚级分别为2020年8艘和2030年12艘,如果考虑到剩余洛杉矶级的服役数量,2020年的数量可达到14艘以上。
    如何在2015年时,保持我国战略核潜艇的战备值班,就是最为紧迫的问题。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和战略核潜艇数量,估计只能维持一艘战备值班,另一艘在6个月中随时待命的水平。这为数不多的战略核潜艇将成为美攻击型核潜艇的目标。
    及时发现要保护好我国战略核潜艇,首要解决对弗吉尼亚级的发现问题。在我国战略核潜艇的重点巡逻区域,只要能够发现目标,就可以进行打击和驱离,如果该海域深度较大,有布置岸基水声预警设备的条件,可先解决重点海域50~80海里范围内的水下警戒需求。一旦发现疑似目标,可立即召唤猎潜艇或其他水面舰船进行驱离,战时可直接进行打击,并为伴随护航的攻击型核潜艇和反潜机进行目标指示,形成全方位打击体系。在将来如有条件,则应当在重要区域发展大型水下远程预警声呐系统,为战略核潜艇在任务海域的安全提供水下警戒,并为攻击型核潜艇和反潜机提供水下目标信息指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战略核潜艇在任务区航行时的安全需求。
    积极发展
    相对较为困难的,是如何降低弗吉尼亚级在作战中的威胁。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战略反潜体系尚未健全,在黄海和东海受到海域环境的影响,布置大型远程水下预警声呐的效果较为一般。现有的反潜体系又比较单一,总体反潜效能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着重提高潜艇的反潜效能。对于隐蔽性良好的核潜艇而言,最有效的对抗平台还是核潜艇,成本最低的对抗体系还是攻击性部署和前沿拦截。所以,如何提高我国核潜艇工业的设计、建造能力和反潜作战效能,应该列入我国海军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当中,并予以充分关注和投入。在2020~2030年弗吉尼亚级全部服役前,我国尚有约 20年的时间可用于新项目的发展,应利用目前新型核潜艇的研发、建造基础,尽量缩小与美国核潜艇的性能差距,为我国未来水下防御能力的提升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巩固,提供良好的装备支持。部署亚太
    随着美国国家战略重心从欧洲转向亚太,美海军战略东移的步调也在加快,而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就是美海军的尖兵。目前在役的7艘弗吉尼亚级中,就有3艘远离本土,部署到了更靠近亚洲的珍珠港。2010年9月3日,弗吉尼亚级“夏威夷”号停靠日本横须贺港,11月13日又访问韩国釜山,并准备在亚洲地区停留半年,这是该级艇首次进入亚洲地区。有媒体报道,时任美太平洋舰队发言人古莱克曾透露30艘弗吉尼亚级中有2/3都将部署到珍珠港。可见,弗吉尼亚级在美国未来亚太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拥有比旧型核潜艇更全面、更突出的能力,与现实作战需求也贴合得更紧密。
    对弗吉尼亚级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我国应对未来领土与海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弗吉尼亚的威胁
    南海方向随着弗吉尼亚级的陆续投入使用,对我国海基战略核力量的威胁已摆在眼前。以目前弗吉尼亚级的建造时间和数量推算,大约在2015年可交付14艘,部署在亚太地区的数量大约9艘左右。以美国核潜艇目前62%的在航率水平推算,届时可保证5艘以上处于可出动状态;如以美核潜艇和平时期35%的出动率推算,则能保证3艘以上随时在任务区进行战备巡逻;而以美攻击型核潜艇战争初期出动率60%推算,美将能保证至少有5艘弗吉尼亚级随时在我国的重点海域处于战备巡逻状态。由于该级艇的安静性、隐蔽性比洛杉矶级更好,而浅海作战能力又很强,所以其在我国战略核潜艇出航及巡逻海域,可进行更为接近的攻击陛反潜行动。如布置一艘在我国核潜艇基地出口附近进行盯梢,另布置一艘在基地外围20~50海里范围内,展开拖曳线列阵声呐进行搜索,并引导部署在最外围的洛杉矶级形成梯次拦截。这样,美海军可组织起以弗吉尼亚级为先导,以洛杉矶级为后援的梯次拦截线,有效提高摧毁概率,大大提高美在该海域实施重点反潜作战的效率,同时降低因旧型潜艇隐蔽性不够,在前沿部署易造成的作战损失,改善前沿部署的战场环境。
    由于弗吉尼亚级的航速与潜深指标相比旧型潜艇依然突出,又具备优秀的隐蔽性,加之搭载新一代的声呐和武备系统。所以,以我国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和性能,要与其进行水下对抗有很大难度。因此,我国战略核潜艇即使在攻击型核潜艇的伴随护航下,仍不能有效保证在任务区的航行安全,虽然可使用一定数量的常规潜艇,但受限于性能,要对战略核潜艇进行伴随护航依然很难实现。采用水面舰船编队护航,则又存在易暴露的问题,且暴露的水面舰船要准确探测并驱离隐蔽部署的弗吉尼亚级也存在较大困难。因而,在弗吉尼亚级的威胁下,要确保战略核潜艇的安全出航,并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就存在一系列需解决的问题。
    台海与黄海方向我国一向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台海冲突并非不可能发生,其危险性在于爆发时可能会比较突然,导致我方处于被动局面。弗吉尼亚级的极佳隐蔽性,可在台湾岛附近海域执行常态化的战备巡逻,如台海爆发冲突弗吉尼亚级可迅速介入作战。无论在介入阶段、介入成本、介入隐蔽性上,都比美其他作战平台拥有更大的优势。在冲突初期,弗吉尼亚级可重点屯兵于琉球群岛的先岛诸岛海域,西扼与那国岛与台湾岛间的海峡,截断我海军潜艇部队向东海战场突入的捷径。东扼宫古列岛与庆良间列岛间的宫古海峡,遮断我海军突出第一岛链迂回至台海战场的必经要道。也可展开于先岛诸岛前的冲绳海槽前缘,拦截顺着大陆架东出的我海军潜艇部队,甚至依靠浅海作战能力强的特点,向西挺进,增大反潜线的防御纵深,并引导后方潜艇部署高密度的水下反潜线。也可通过发达的网络信息能力,及时召唤反潜机和水面舰艇,在控制区域进行打击任务。这有可能导致我潜艇部队难以突入台海战场。
    弗吉尼亚级可利用搭载具备打击时间敏感目标能力的“战术战斧”导弹,对冲突爆发后在集结区装载、待命的我方登陆集群和水面舰艇部队进行打击,迟滞作战的有效展开,为航母编队抵达战区,创造较为充分的准备和机动时间。一旦美国航母编队和主力作战舰抵达台海战场,将极有可能影响我方的作战突然性和成功率,达到提早介入、低成本介入的作战目的。如果弗吉尼亚级顺着冲绳海槽向北机动,还能利用射程达1600千米的“战术战斧”对我国沿海和中部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目标进行打击。弗吉尼亚级还可掩护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在台湾岛东部发起巡航导弹打击。由于每艘SSGN可搭载154枚“战斧”,一旦4艘 SSGN抵达发射阵地,一波次发射616枚“战斧”的高密度攻击所带来的毁伤是巨大的。SSGN原本因艇体庞大,机动性相对较差,从安全性考虑会布置在 “战斧”打击目标的最大射程处,这样我方尚拥有较大的拦截时间,提高拦截成功率。但因为有弗吉尼亚级的掩护,SSGN的部署阵地很有可能会向西甚至向冲绳海槽前缘拓展,以尽量提高“战斧”的打击成功率。
    同时,更要防范弗吉尼亚级从济州岛附近水深较大的海域或黄海海域,向大陆方向突进,以扩大导弹射程,提高突防成功率,对我国重要政治目标进行打击。从这个层面看,弗吉尼亚级实际已经超出了普通战术武器的范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美苏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国洛杉矶级与苏联潜艇部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这对我国来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苏联的预测,当时先进的洛杉矶级只有在天气良好情况下,才有可能探测到30千米距离外的D-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而这种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巴伦支海冬天天气良好率不超过8%,在一般的天气条件下,巴伦支海浪涌带来的海洋背景噪声较大,这个距离上探测到苏联战略核潜艇的概率甚至都不到15%,而一旦进入公海,美攻击型核潜艇能够发现并跟踪的几率就更低。这就意味着美国必须把攻击型核潜艇部署在苏联战略核潜艇基地附近,在其出航阶段即进行尾随跟踪,这种前沿部署方式,也称为攻击性反潜。因为攻击性反潜的有效性,美一直将其延续至今。在冷战的白热化时期,就因为美在苏核潜艇基地的周边实施了大量的攻击性反潜部署,导致两国核潜艇的水下撞击事故屡屡发生。
    随着美国国家战略的调整,这种手法也将可能转移至亚太地区。与苏联倾尽全力发展核潜艇不同,我国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战略核潜艇的建造数量短期内不会太大,承担战备值班任务的数量不多。同时,因南海海域深度大,适合拖曳线列阵声呐等远距水声探测装备的使用;我国周边海域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也都比巴伦支海更适合潜艇活动,所以,美利用攻击型核潜艇在对我国重点目标进行攻击性反潜的效果,远比对苏联的效果更明显,威胁程度也更大。
    应对措施
    根据测算,2020年弗吉尼亚级可能服役20艘左右,2025年至2030年全部30艘艇都将服役,届时在亚太部署的弗吉尼亚级数量分别为2020年14 艘、2030年20艘。以美核潜艇平均在航率测算,可立即出动到我国附近海域的弗吉尼亚级分别为2020年8艘和2030年12艘,如果考虑到剩余洛杉矶级的服役数量,2020年的数量可达到14艘以上。
    如何在2015年时,保持我国战略核潜艇的战备值班,就是最为紧迫的问题。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和战略核潜艇数量,估计只能维持一艘战备值班,另一艘在6个月中随时待命的水平。这为数不多的战略核潜艇将成为美攻击型核潜艇的目标。
    及时发现要保护好我国战略核潜艇,首要解决对弗吉尼亚级的发现问题。在我国战略核潜艇的重点巡逻区域,只要能够发现目标,就可以进行打击和驱离,如果该海域深度较大,有布置岸基水声预警设备的条件,可先解决重点海域50~80海里范围内的水下警戒需求。一旦发现疑似目标,可立即召唤猎潜艇或其他水面舰船进行驱离,战时可直接进行打击,并为伴随护航的攻击型核潜艇和反潜机进行目标指示,形成全方位打击体系。在将来如有条件,则应当在重要区域发展大型水下远程预警声呐系统,为战略核潜艇在任务海域的安全提供水下警戒,并为攻击型核潜艇和反潜机提供水下目标信息指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战略核潜艇在任务区航行时的安全需求。
    积极发展
    相对较为困难的,是如何降低弗吉尼亚级在作战中的威胁。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战略反潜体系尚未健全,在黄海和东海受到海域环境的影响,布置大型远程水下预警声呐的效果较为一般。现有的反潜体系又比较单一,总体反潜效能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着重提高潜艇的反潜效能。对于隐蔽性良好的核潜艇而言,最有效的对抗平台还是核潜艇,成本最低的对抗体系还是攻击性部署和前沿拦截。所以,如何提高我国核潜艇工业的设计、建造能力和反潜作战效能,应该列入我国海军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当中,并予以充分关注和投入。在2020~2030年弗吉尼亚级全部服役前,我国尚有约 20年的时间可用于新项目的发展,应利用目前新型核潜艇的研发、建造基础,尽量缩小与美国核潜艇的性能差距,为我国未来水下防御能力的提升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巩固,提供良好的装备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