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9

 山佳国学谭 2017-07-09

81、世界的本质不是精神的还好理解——《论道》 

《论道》论道此,可以来论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了。在下当然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道”的变化过程。既不是物质的,更不是精神的。说世界的本质不是精神的还好理解。宇宙有了大爆炸那个原点的起点,并不能说明那是客观“精神”创造的。那只不过是那个原点自身变化的过程——“道”也;同时精神并不是先与物质而存在的,而是宇宙大爆炸变化到了一定程度上,而形成的人的一种“思维”功能的主观“精神”的表现,同样是“道”变化的过程;具有“思维”功能的人有实现人类逃离宇宙毁灭的可能,那也是因人在“精神”尚在,人要不在,思维何在?!那只不过还是“道”的变化而已。因此,在“道”的思想里面,是没有唯物与唯心之分的,有的只是“道”的变化过程。

82、说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就难理解了——《论道》 

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不是精神的还好理解,那么,说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就难理解了。首先是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向唯物论提出了挑战。那个大爆炸的原点是物质的么?黑洞是物质的么?暗能量是物质的么?时间还是无尽的么?空间还是无界的么?当今宇宙所谓的物质,都是由于在阴阳变化作用下,而产生的大爆炸的产物;而必将随着阴阳的变化,使得宇宙在膨胀中坍塌或更大的爆炸中湮灭。这就是宇宙之道。是“道”变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产生了物质;“道”绝不是所谓的物质的规律。

83、“道”的变化产生了“物质”与“精神”——《论道》 

是“道”决定了物质的变化。大有大道,小有小道,大道的变化决定了小道的变化,无数个小道的变化体现了大道的变化。正如《中庸》的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天道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总道,决定了宇宙中的所有一切的各自阴阳的本质特性,也就是各自的“中和”。也就是《中庸》接着说的“率性之谓道”。也就是说,天下也就是宇宙中包括物质、人类等在内所有的一切,按照各自的阴阳本性(各自的“中和“) 行事,那就是各行其道。因此,可以说是“道”的变化产生了,人类命名的所谓的“物质”与“精神”。这就是我的唯道主义吧!

84孟子的“四心说”是人性善最初的内容——《论道》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之“道”的路是不可想象的遥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类认识宇宙之“道”的路程,集中表现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人类的文明进程,就是人性化进步的进程,就是人性善完善的进程。这一进程从一开始,人性善的“阳”因素就在逐步的制约人的欲望的“阴”因素中完善着。前面提到的:人类为了生存逐渐地产生了区别于动物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即孟子总结的“四心说”,可以想象:在人类群居生活逐渐的进化中,为了生存逐渐产生的人类相互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多么善良的心态呀!是多么和谐的氛围呀!此“四心说”可以说是人性善也就是“阳”因素最初的内容。是人类群居生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必然。这是人类脱离动物最伟大的特征之一。

85“仁”逐渐的成为了人性善的核心道德观——《论道》 

首先,是在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群居的生活中,对群居中的妇、幼、病、弱、老、少等的生存困难群体,为了保持群体的繁衍生活,年轻力壮的强者客观在自己的心里就产生了“恻隐之心”,自然而然的就承担起了生活中强者的责任。并逐渐的形成了人群居中,公众统一的思想意识。正如孟子接着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产生于恻隐之心的为人要“仁”的思想,也逐渐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的“阳”因素核心的道德观。

86“义”逐渐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论道》 

其次,为了保持群体的繁衍生活,随着“恻隐之心”的为人要“仁”的产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了人相互之间处事共同的“羞恶之心”,如男女之间的害羞、羞愧无能为力、厌恶恃强凌弱等。并逐渐的形成了人群居中,公众统一的思想意识。正如孟子接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产生于羞恶之心处事要 “义”的思想。此时想到了《圣经》中偷吃禁果的故事。人类的内心进化是趋同的。“义”的思想逐渐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阳”因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87“礼”逐渐成为了人与人的交往中的规范——《论道》 

再其次,随着人类的群居生活,而产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在日常生活的食物分配中、遮风避雨中、共同劳动等中,自然客观地会相互谦让、主动承担、相互照顾,而产生了“辞让之心” 的公众统一的思想意识。从而保证了人类群体的和谐生存。正如孟子接着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产生于相互辞让之心的规矩“礼” 的思想,逐渐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阳”因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规范。

88“智”逐渐提高判断是非标准的价值取向——《论道》 

最后,随着人类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逐渐地产生了人类共同的“是非之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坚持什么、应反对什么;应躲比什么、应顺应什么等。从而有了最初共同的价值取向。正如孟子接着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产生于共同的是非之心标准来认识世界的“智”。逐渐的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用人性善的“阳”因素来判断是非标准的价值取向。

89、“四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论道》 

孟子的“四心”“四端”的学说,基本上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善“阳”因素的理论基础。从而揭示了人性善“阳”因素产生的客观性,说明了人性善“阳”因素是人之道主要的一方面内容。“四心”是客观的,在制约人的欲望“阴”因素中逐渐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自然而然的,在制约人的欲望“阴”因素中逐渐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四端”,必然成为了人类生存共同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礼仪,进而是礼制、法制。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阳”因素、正能量。

90、这就是人类社会相对宇宙的永生之道——《论道》 

论到此,可以肯定的说:只有坚持完善人类社会中,人性善“阳”因素的正能量,对人欲望“阴”因素负能量的制约。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建立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才有可能为人类,更进一步的认识宇宙之道,避免人类毁灭于自己的欲望膨胀,逃离宇宙毁灭的灾难,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这就是人类社会相对宇宙的永生之道。对此,关键在人,在人关键在克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