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GXF360 2017-07-09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孙 逊

教学目标

1.根据字理识字的方法自主学会形声字和会意字。

2.读出诗歌的画面,感知诗歌故事内容,通过咀嚼品味,揣摩小娃偷采白莲的心理,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构建与诗人情感的桥梁。

3.初步认识诗歌朗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初读感知

1.回顾背诵:白居易《忆江南》

2.导入新课:白居易的诗大多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池上》。(齐读课题。)

3.自读诗歌:《池上》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自己把这首诗读两遍。

二、自主识字,形意结合

1.指名读诗。

2.正音:“撑、挺、萍”这首诗中有三个生字,看字音,有什么发现?指名带读后鼻音。

3.自主识记,相机指导。看看字形,你能猜猜他们的意思吗?

动作理解:“撑”是会意字,表示用手掌完成的一个手部动作,谁能来做做“撑”小艇的动作?(这儿的撑就是指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前行)。

4.板书范写,看图解义“艇”。

“艇”和“萍”都是形声字,“艇”笔画比较多,跟老师写一写。

看看书上的插图,诗中的“小艇”是指—(体型较小,行驶起来较为轻便的小船)。

5.观图示义:见过“浮萍”吗?如何记住?(它是一种水草,飘浮于水平面)

6.指导书写:要注意“萍”字,上下结构,草字头,把第一横写长一点。

7.生字描红。

三、自读发现,明了大意

1.读节奏: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和歌一样,每首诗都有属于它的节奏与韵律,只有读好诗的节拍,才能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读,齐读。

2.明体裁:这首诗几行?每行几个字?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这类诗歌体裁叫五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

3.明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时间呢?从哪儿知道的。人物呢?那他在干什么?谁能用完整的一句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真棒,老师还没教呢,你就已经通过自己的读理解了这么多内容,难怪人们说白居易的诗“老少皆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这首诗的体会会更准确、更深刻。

四、读清画面,读出情趣

1.一首诗还是一幅画,只有走进画中,才能走进诗中。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哪些美妙的画面呢?(美荷塘—娃撑艇—采白莲—开水道)

2.质疑辨义“偷”。偷是不光彩的,令人厌恶的。读着这首诗,你觉得这儿的偷是偷窃东西吗?(投影出示字意选择:① 偷盗,盗窃② 悄悄地,不想别人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白莲,竟吸引了小娃来采?看荷花形态图,心中冒出什么词就说什么。

出示白莲图

(1) 看看它们的颜色—看看它们的姿态—闻闻它们的味道(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满池的荷叶下,静静的水面上散布着一层绿绿的( ),那正是(浮萍)。有了浮萍的装扮,荷池更美了。

(2) 多少文豪诗人为荷花写下美妙的诗句,你想到了?

(3) 面对这一池洁白的荷花,享受着淡淡的清香,你又会怎么赞叹?

(4) 除了迷人的荷花,你们猜猜对小娃吸引更大的还有什么?(莲蓬)剥开翠绿的莲蓬露出白白生生的莲子,咬上一口,爽脆清甜,多诱人啊。【板书:白莲 迷人】看,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现在你们该明白,小娃为什么要来采了吧!

出示小娃图

1.观察小娃:(出示文图)这个小娃看上去多大的年纪了?长什么样?(脸— 眼神—头上— 活泼淘气,总之一个词—【板书:小娃 可爱】

2.指导朗读:诗中的一二行就是描写小娃的,谁来读出小娃的可爱?

3.启发想象,揣摩心理:你就是这个小娃,偷采白莲时你会想些什么?

(1) 当你看到满池亭亭玉立、洁白如雪的荷花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理呢?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惊讶、高兴、闻)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的心情!

(2) 当你再看到一个个翠绿饱满的莲蓬时,准备瞒着大人采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兴奋、激动、紧张、害怕) 你能读出这份兴奋激动吗 ?

(3) 看图:当他瞒着人成功采回满船鲜嫩饱满的莲蓬时,看看他的表情,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又怎样了呢?(得意、开心)

(4) 联系生活同学们,你有没有瞒着大人们做过成功的事情呢?那时的心里怎么样?谁再来读读读出这份得意。(齐读:偷采白莲回)

看图:你看船虽小,但娃更小,“撑”得费力。可这池白莲吸引力太大了,哪怕是累得满脸通红,哪怕是冒着被人发现的危险,他仍要用他稚嫩的小手去悄悄地采摘。

4.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孩子,你觉得他怎么样?(天真 活泼、大胆) 【板书:快乐】

(指名读一、二句)

五、读懂诗人,读出童心

悄悄地去,急急地回,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那小娃的行踪有没有被发现呢?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指导理解: “解”是指明白,懂得,“不解”就是“不明白,不懂得”。“一道”这里是指(一条水路)船行水面,浮萍荡开,现出一条清晰的水路。

2.质疑:既然是“悄悄地来采”,为什么不懂得隐藏呢?(体会小娃小,不知藏,小娃乐,忘了藏)小娃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吗?还以为瞒过大人得意地偷着乐。多有趣、多天真的孩子呀!【板书:天真】

3.介绍写作背景

这一切都被谁看在眼里?知道吗?这池荷花可是白居易后院里的。白居易早年特别喜爱江南水乡美景,回到洛阳后特地不远万里将钟爱的荷花带到了洛阳。此时的白居易已是老人了,他常静静地欣赏着荷塘美景,今天却让他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如果你是白居易,你会生气吗?(惊讶——会心的微笑)为啥?

4.解读诗人:是呀。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曾这样可爱淘气过。白居易看到这个小娃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无论是谁看到这样一个长得可爱、举动天真又自得其乐的小娃娃,都不仅会心生怜爱,发出会心的微笑。又怎么忍心惊动她呢,责怪她呢?如果这一池荷花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这个小娃的出现就使整个画面活起来了。

5.指导读句:诗人白居易也和我们一样微笑地望着眼前的一幕。我们能把这份笑意传递给大家吗?(读3、4句)带上“哈哈”这个词,再读读。

6.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作者对小娃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喜爱】你们真会读,一下子就读到了诗人的心里去了。

总结诗人:正因为有诗人对美好景物的热爱,有诗人对孩子的一份喜爱,才写出了这首清新的、富有童趣的小诗,这首诗是唐代诗词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7.感情朗读:让我们一齐来读出其中的趣味。

六、总结

(小结学法并板书)

今天我们通过五个读学会了这首小诗,现在回顾一下: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读出节奏,品味诗味。三读,读出画面,体悟美景。四读,读出趣味,感受童真。五读,读懂诗人。另一首同类题材的诗《小儿垂钓》,我们也可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小儿垂钓》,看看你又能有什么新的收获。

七、读背古诗

1.我们每个人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都不尽相同,诵读时关注的重点不同,停顿重音处理自然也可以是多样的,也能品味出不同的味道。看这首诗也可以按这样的节奏读:12/3/4/5 12/3/45

2.现在有没有哪个同学已经会背的?你愿意怎么背?可以想象画面背,可以做动作背,还可以打拍子背。

3.提醒学生:如果只是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把这首诗背出来太容易了,我们只有背出诗的节奏,背出你对诗的理解,背出诗人的情感,那才是真正的会背。

案例解读

《池上》是一首文字浅显、意趣盎然的20字五言绝句,学生读两遍不难解得其意,难在如何还原画面,品得其趣?如何让一首诗还原成学生头脑中的妙趣横生一幅画,教学中,笔者力求实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探索,整体感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内化古诗学习的技能。

《池上》的古诗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进行思辨的空间。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元认知,在学生的能力起点上,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教学生不明之处,挖学生无法自我习得的内容。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巧妙地安排学生汇报自学所得,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层层深入的探讨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这首古诗语言直白浅显,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体察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并掌握古诗词的品读方法是这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如读一读、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诗中“偷”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错误理解会对诗歌的作者情感产生误导。在教学中,对“偷”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偷”的本意是悄悄地,也有偷窃的意思,根据学生对本诗的初读理解,运用选择字义,达到明确认知的目标。但“偷”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揣摩想象小娃采白莲时复杂多样的心理和表情,帮助学生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偷”的情趣的认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小娃“偷采”的心境形成共鸣,从而升华对“偷”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表情朗读。如在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诗文,读准字音。第二自主理解,读出节奏。第三,自主想象,读出画面。教师范读,想象“美荷塘—娃撑艇—偷采莲—留踪迹”的一幅幅故事画面。第四,分步探索,读出趣味。学生边想象边理解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情趣。第五,走进内心,读懂诗人。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结合画面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同时,注重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想想古诗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课始,回顾白居易的《忆江南》,课后布置用本节课学法去学习第二首诗《小儿垂钓》,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加大了教学密度,以一带多,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个合格的教师知道应该给学生讲什么,一个成熟的教师知道应该不给学生讲什么,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什么。”二十年前,一个前辈对我说了这句话,我不知道出处,但永远铭刻在脑海深处。

(作者单位: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