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设情境 感念亲情—《散步》公开课教学案例

 GXF360 2017-07-09
创设情境 感念亲情—《散步》公开课教学案例

创设情境 感念亲情—《散步》公开课教学案例

王慧玲

一、主题与背景

前不久我在普通班七(8)班进行了《散步》的教学(事先我在另一个班试讲了)。12月是华电中学的小班化教学研讨月,学校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参加赛课,并规定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所上内容一致。我任教的是七年级语文,本年级参加赛课的共六位老师,我上课的次序排第五。我感觉压力很大:首先,在我之前上的四位教师实力非常强;其次,评委听《散步》已经四遍了,再听易产生厌倦心理;再次,本人今年刚调入此校,开头印象很重要。要想上好这一课,非但教学设计合理,而且要求新。《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我觉得华电中学推行的小班化教学更要突出这些特点。而《散步》这篇文章,正是情感体验的上乘佳作,我想抓住这个契机,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教学。但是,我又担心不已:教学设计再好,如果学生配合不了,那也是白费心思。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必须面对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散步虽然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是,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家庭中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平时,初中学生对这样的情景虽时而所见,却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处体验。当然,简单的做法是,教师通过宣讲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或者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去“感悟”。但又使我体会到,能感动教师的,不一定能感动学生。如果找不到共鸣的地方,你在台上激动不已,学生则可能无动于衷,出现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这是既尴尬又失败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怎样才能给评委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我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感悟亲情。于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环节:首先是开头的导入,我用一组图画(五幅,有动物的母子情深,有一家三代的其乐融融。),配上舒缓的音乐,加上自己深情地介绍图画内容。其次,是自己配乐感情朗读全文,效果很好。再有就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很多学生选择第四自然段,理由很简单,描写优美。但静观课堂气氛,感觉比较平淡,而且回答问题的的学生就像背数学公式那样生硬,缺乏亲情之美的体验。试上课文之后我想重新修改教案,但是我又认为这个教学目标是必要的,能不能降低问题的难度,以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在正式赛课时换了一种问法,“你和爸爸妈妈散过步吗?”“有”。几乎是全班同学满脸灿烂的回答。那么,现在回忆起来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波澜,一瞬间,课堂呈现出与试上时大不相同的热烈气氛,下面是关于课堂的部分实录: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妈妈去散步,那一次我和妈妈手牵着手,不知道天气太冷,还是妈妈的慈爱,让我感到暖烘烘的,那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的趣事,我们都很高兴。

师:你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生2:我感受最深的是;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简直就是一只小懒虫。每天,奶奶背着我上幼儿园。那时,我觉得奶奶的背很宽、很广,趴在奶奶的背上,我觉得特舒服。如今,我也上初中了,奶奶的背也有些驼了,我常想,奶奶的背是不是小时候背着我而驼的。

师: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3:我曾见过别人一家子的散步,令我感受很深。一个小男孩,他们的父母也许都是哑巴,只见小男孩走在他们的中间,他的手不停地在胸前晃动,也许是打哑语,他们的父母只是一味地笑,是那么欢乐。

师:你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幸福的画面啊!想不到,我们的同学对散步感受如此真实、细腻。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

学生1:和谐

学生2:浓浓的亲情

学生3:温暖

学生4:和睦

的确,这样的散文内涵,由于有了散步感受的感情作铺垫,又有问题的激发,学生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神情活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进入解决课文,研讨问题的情境之中。我又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学生们颇有兴趣地寻找,纷纷举起手:

生1: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这段是一处优美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全家人散步的美的背景,也暗示了老人对生命的向往。(接着,该生便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

生2:我要补充的是,春景也有新生之意,这也说明母亲在风烛残年之时,家庭的温馨使她的生命获得了新的生机。

生3:我要选第七自然段,因为这段母亲眼中看见的景色很美,油菜花,桑树,鱼塘,表明了母亲对生命的向往。(朗读略)

生4:还有一个字用的好,我非常喜欢。“摸”,表现了老人疼爱孙子的感情,这个孙子可真幸福。(一阵笑声)、

生5:我喜欢第六自然段,“我”最后决定“走大路”,能看出“我”非常孝顺。

师:同学们能够对“我”的情感理解,非常了不起,(一片掌声),同时,也可以看出我的责任重大。

生6:(怯生生地)老师,我能否喜欢一个字?(得到我的赞赏后)熬,因为“熬”字能够使一个老年人,得到了家人的悉心照顾,又过了一年。

师:讲得真好,能结合这篇文章来理解文中的词,达到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课后可以进一步地探讨。

接下来在拓展延伸的时候,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感念亲情。(为了突出小班化的特点,当时学生是五人一组围圈坐的。)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尽量人人都有话说,然后每组推选最感人的故事上讲台表达。上讲台的一共三名学生,在学生讲述亲情故事的时候,我播放了感人的背景音乐,殊不知后两名讲述者讲到伤心处竟潸然泪下,评委和我,包括在座的学生都为之动情。

三、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设计应当如何进行?我觉得课堂设计非常重要。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课前设计,结果会怎样呢?也许我的前一堂课也会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正确理解亲情感和责任感是难以企及的。我认为,课前教学设计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展现自我机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焕发青春活力。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堂课能够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这堂课,我意外地收获到了:学生有巨大的潜力,我们要充分的挖掘。我也真正明白了课前教学设计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

(作者单位: 南京市华电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