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学数学课堂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
2017-07-09 | 阅:  转:  |  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①。然而,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可是,纵观我们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试从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倾听现状出发,剖析原因,并阐述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倾听倾听能力现状策略

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听。倾听则不然,它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艺术的积极高效的聆听,它包含有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对来自外界(同伴、老师等)的信息围绕一定的数学主题(问题)进行数学思考,并对其作出初步的自我评判,在头脑中将信息理解、接受、内化。

汤姆·彼得斯说过:“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认真倾听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①。然而,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可是,纵观我们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学生的倾听现状

不爱听同学的发言: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孩子虽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的去听,孩子说的愿望大于听的愿望,当没有被老师叫到名字回答问题时,就发出阵阵叹息声,这时对于别人回答什么内容,根本不关心。以致同学说过的答案、观点,第二个同学回答不同意见时又是与前面的同学一模一样。

2、不爱听老师的讲解:当老师在讲授新知时,有的孩子常常坐不住,腿脚不停摇晃,手里不断摆弄东西,刚知道一点皮毛,嘴里就嚷嚷着:“我来,我来……”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道理,让他起来回答,又说不到重点;有的孩子看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坐得端端正正,其实如果点名回答,他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二、剖析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低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加上学习习惯没有真正养成,上课“调皮”,说说笑笑,特爱表现自己,但对于别人的发言又不善于倾听。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别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不会吸纳别人的意见,因此不会与人合作,不会与人交往。

2、教师方面原因: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孩子思考、表达,忽视对学生倾听的要求和方法上的指导;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过度侧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三、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②。然而,会不会倾听,关系到能否与他人交往与对话,能否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创造,从而获得知识的共同拥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能力。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指导学生倾听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

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做到神情专一,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听老师讲解时,要求孩子们目光紧紧跟随老师,一边听一边动脑思考。当然,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在平时课堂上可训练一些口令:“小耳朵,认真听!”“手放平,身坐直!”“小眼睛,看过来。”等等,进行师生对答。

2、教师要树立倾听的榜样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随意打断或做其他事。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专心去听,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倾听,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也这样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





















数学倾听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提纲挈领法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

二为动手操作。

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阅读要动脑。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五、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献花(0)
+1
(本文系王娟实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