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消费观念与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涉及中国大陆(以下简称国内)14个一、二线城巿,年龄在20-45岁的1800人。本文信息来源于该报告。 报告表示,51%的受访者家中有未拆标签的衣物,其中,25-34岁女性表示衣物过剩现在尤为显著。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衣物过剩情况显著高于深圳、广州。 二线城市:衣物过剩情况相对突出的是成都,许多消费者表示拥有多于需求的衣服和鞋。 国内消费者平均每月购买衣服的花费约910元。一线城市每月平均花费为970元,高于大多数二线城市(860元)。 其中,北京、上海、成都的消费者每月平均购物花费最高,约1000元。 报告将符合以下至少两项情况的人群认定为“购物狂”:
结果表示:40%受访者是购物狂热者,其中58%是25-34岁的女性。 59%的国内消费者表示他们无法阻止自己冲动购物,即使自知已买得太多。46%的中国大陆受访者承认他们买了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的东西。
“社交购物模式”的作用在国内特别显著。朋友穿着好看的衣服发在微信上的自拍,网红在微博上做的产品推广——社交媒体与电商平台的结合,既满足了大家的社交需要,也勾起了购物的欲望,从而刺激了过度消费。 从心理层面分析,受访者购物时更倾向受外界的评价影响。 73%的认为穿上好看的衣服能让自己更自信,42%的人认为穿戴大牌衣服会使别人对他有比较好的评价。 虽然频繁购物,但50%的受访者因为担心花费高受到周围人责备,而选择向他人隐瞒自己的实际购物状况。 购买或是拥有更多衣服并不会让人觉得开心。好心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买买买”的快感在1-3天便消失。这还不是最糟的情况,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在购物快感消退后,心中感觉更加空虚。 绿色和平东亚办公室项目主任邓敏琳指出:
虽然关注我们iziRetail的读者基本都是零售商业的从业者,当然希望消费者买买买。但我们还是倡导消费者理性购物。 不单纯从物质消费,也从体验及实在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快乐与幸福。对企业来说,未来的消费也不应该是以量取胜,而是给消费提供者高质量的、环保与健康的产品。这样的理念才是未来消费的主题。 |
|
来自: smallning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