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眼观易(12):中西平分秋色,医易相得益彰(下)

 仙桃的收获 2017-07-11

今天我们来讨论下如何提升医治的水准。

换种角度看病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功效

现在的中医看病,习惯于将古人所开具的药方照葫芦画瓢直接搬到患者身上,说起来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精准诊断之后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出的药方,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生活节奏如此快速的今天,在医患矛盾如此激烈的当下,真正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替患者把脉看舌苔问生活习惯的医生有多少?不少时候我们去医院找医生,你刚坐下说了个病,医生就替你把方子开好了,更有甚者,直接反过来问病人想吃什么药的。

其实,现在的不少中医根基打的不是很好,且不说中医复杂的理论体系没有掌握,就连一些经典古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都不一定完全理解,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要知道,也就是在现在,医生可以掌握点皮毛就心安理得地出来谋生,放在古代,那些悬壶济世的医者没有深厚的功底都不敢轻易开方,毕竟这关系着一条有一条人命。我们熟知的《温病条辨》(四大医书之一)的作者吴鞠通就是这么一位拥有高尚情操的大夫,明明早已身怀绝技,却始终不敢随意开方,多年积累,为的只是厚积而薄发,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然药到病除,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医生是掌控病人生死之人,在治病的问题上怎敢有丝毫的倦怠?

另眼观易(12):中西平分秋色,医易相得益彰(下)

另一方面,古代不仅仅是医生懂医术,士大夫多少也懂那么点医理,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撇开那些读死书的士大夫,但凡一个博学的文人,除了懂一些医道外,多少也懂点玄学,而这点更多的体现在天道的理解上。

什么意思?说的是上文提到的名医吴鞠通的友人汪瑟庵,在作为礼部尚书的同时,对天道、医道都有所涉猎。他曾与吴鞠通在谈论医学的时候,以年份干支说事,论述了近年来病症的着重点(拿这几年的情况举个例子,就好比甲午年,火旺金衰水竭,心脑血管及肺、肾相关的病情容易发生)。受汪瑟庵影响,吴鞠通在治病前也非常重视四时五运六气等一些早已被当下医者抛弃的知识。而作为一名医者,一旦在治病的同时融入了五行生克及变化的规律,其手段无疑比其他人更高明,因为那才是真正贴合环境、个体和病症的治疗。

另眼观易(12):中西平分秋色,医易相得益彰(下)

有那么一种不为外人知晓的职业——易医,往往指的是那些既通晓周易(包括理学和玄学)又精通中医的人,他们在治病上的造诣远高于普通的医生,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易医辨证的机理说起。

不同于中医上来就望闻问切,易医习惯于先就病人的八字排一下盘,从命理上大致看一下病人体质上的不足以及近年来的运势,从而更精准地推断病人得病的缘由。而对于中医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辨证,一旦辨证对了,后面就简单得多。另一方面,易医在治病的同时深知天体及环境的变化,其在开方的时候往往能将该因素充分考虑进去,那自然比普通的医生细致的多。

只不过,由于易医看上去过于邪门了,也就得不到推崇,同时,现在的社会也相对浮躁,要想找一个既懂周易又懂医术的人也着实不易,很多人在一种都没精通前提下早已放弃了另一种的学习。

由此可见,周易和中医在治病上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中医如果懂那么点周易,无疑会事半功倍,而那些玩弄周易的人如果能懂些中医的知识,自己可能也就成了半个医生。

另眼观易(12):中西平分秋色,医易相得益彰(下)

周易对中医的贡献不可磨灭,而其在另一个领域更是大放光彩,下回我将带领大家一同窥探周易在军事上表现。

敬请关注另眼观易(十三)——实践出真知,演易成战术(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