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民乐,到底是个啥?

 chengqij 2017-07-12


把传统音乐“现代改造”,让其重新流行起来,于是“新民乐”形成了。

但新民乐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们所追求的仅仅是把西方的元素融合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还是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结合出更多现代化的东西。

其实,之所以在新民乐身上产生如此多的争论,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新民乐”这个名字是在“新民乐”的实体之后产生的。

如果以“现代改造”作为标准,早至刘天华的二胡曲,聂耳的“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晓》,彭修文的“民族管弦乐曲”都有新民乐的成分。

但新民乐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却是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起,市场经济的产生,观念意识的转化,审美趣味的迁移共同决定的。它被摆在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除了音乐本身,还有更多的视觉体验,反映了民乐在当下的自我改变。

而这就是导致新民乐很难定义的最主要原因。


女子十二乐坊演绎《茉莉花》


其实,如果非要定位的话,“新民乐”应该指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选取作为来源,采用中国民乐并结合西方当代流行音乐中特有的作曲形式手法、多媒体技术、演出形式以及把欧美流行文化模式以包装的商品偶像品牌等固有观念,形成的一种有着良好视听感觉,富有时代风格特色的新民乐艺术演奏形式。

刨除这种晦涩不懂的定义,想要解释好新民乐,重要的是探寻“新民乐”发展之路。

在内容方面,“新民乐”的音乐素材具有中国各民族或地域传统音乐的特定风格,但其在创作和表演上却体现着强烈的现代感。在普通人看来,这其实就是“由民族乐器主奏,运用民族音乐旋律表演出的具有时尚感的大众音乐。”


龚琳娜演唱《小河淌水》


而其中的“新”也就是“现代感”,指的是运用了欧美文化中特有的作曲、编曲和配器方法,以及演出形式等等,另外甚至同时包括midi作曲技术,多媒体技术并包含着欧美文化模式的商品偶像,品牌观念等等。

在这些融合后,用欧美文化和音乐的因素,对中国传统因素进行不同的解构和重构,同时也对传统的声乐和器乐体裁,不同的曲风和风格之间的界限,予以模糊化和综合化处理,从而造就时尚的流行的,具有“世界音乐”品质的商品性音乐作品。

比如龚琳娜演绎的《小河淌水》除了传统的民歌唱腔之外,还融入了一定的流行元素,编曲流行化,在配器中加入了吉他和键盘,最终达到的效果非常震撼,另外在舞台上,通过灯光和人声的共同塑造,更多了些幽暗的风格元素在里面。

而从时间的发展上来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审美等的发展,新民乐逐渐被市场挖掘了出来,像一批“新民乐”的代表人物,女子十二乐坊,曾格格冯晓泉,龚琳娜等都产生了社会级的现象。

不过,由于新民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商业化的成分很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音乐没有抓住传统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在结合西方流行音乐模式上有很多简单的拿来主义,过度的工具化倾向和商业操作,过渡强调演的成分。


谭盾音乐作品《地图》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优质的契合点,才能把新民乐的本质体现出来。比如谭盾老师的作品《地图》,就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体,将西方作曲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相结合,以管弦乐队和多媒体对话的演出形式作为载体来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但与此同时,在谭盾老师的作品里,无论是结构布局,配器,音乐的发展手法,都有意的回避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坚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的中心原则,使得音乐的风格十分鲜明,有效的避免了许多一些不成熟的“新民乐”缺乏民乐的本质的问题。

因此,在新民乐的发展中,挖掘民族文化的深根和其中的美学特点,才是更应该关注的。

尽管新民乐的发展中有很多困难,但新民乐仍是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适当形式之一。只是在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发展之中,需要更多的提高帮助民众的生活和审美的程度。这样才能给新民乐带来一个更好的发展契机,才能为民乐注入活的新鲜力量。


参考文献:

(1)谭思芸《谭盾地图的作曲技法基础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6.5  

(2)何晓兵《新民乐:传统音乐的“XX版”》《中国音乐》 200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