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论坛Ⅰ-抗栓篇(一)

 sam0015 2017-07-12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CSA&TISC2017)于6月23日-25日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众多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是一场学术界的饕餮盛宴。



6月24日下午,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论坛Ⅰ火爆开场,会场座无虚席,学习氛围浓厚,大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求知欲。论坛上多位专家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方面的进展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下面是节选自本论坛中部分专家报告内容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房颤合并卒中抗凝治疗何时启动 (黄立安教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立安教授明确指出,抗凝治疗在缺血性卒中(IS)合并房颤(AF)患者中的获益多年来不断被证实,其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和减少大出血事件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2014 美国心脏协会(AHA) /美国卒中协会(ASA)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大型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抗凝治疗有效预防AF患者新发/再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作用则局限性更大。卒中合并AF患者应行抗凝治疗,受到众多指南的一致推荐。



那么,卒中合并AF患者如何正确把握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


黄立安教授通过研究告诉我们抗凝治疗启动的时机。2015年Strok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卒中合并AF患者的卒中再发和死亡风险持续存在,且卒中后早期更高。有研究分析了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对卒中合并AF患者的影响,主要终点是发生痴呆,发现痴呆风险增加与抗凝治疗延迟天数增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抗凝治疗最常见且严重的副作用是出血,如何权衡卒中复发与出血风险呢?RAF研究显示,在IS合并AF患者中,卒中后第4-14天启用抗凝治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明显优于4天之前及14天之后治疗。在该研究中,启用抗凝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卒中后4-14天。近年来,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研究不断涌现,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NOAC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2014年美国和中国IS/TIA 二级预防指南一致推荐:多数卒中/TIA合并AF患者,应在发病14天内启动口服抗凝药治疗。



AF患者合并IS需进行抗凝治疗,那合并脑出血(ICH)呢?


有研究对ICH幸存者进行随访,发现IS的复发性远高于出血性卒中,这说明预防IS的重要性高于出血性卒中。ICH本身就是AF患者栓塞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合并ICH的AF患者应该重启抗凝。有研究证实AF伴ICH患者重启抗凝获益显著。但在临床实践中,ICH后启动抗凝治疗前需评估出血因素是否可控,如符合下列情况可以启动或重启抗凝治疗:


· 出血原因移除或治愈

· 小的基底节出血

· 外科手术治疗后的硬膜下血肿

· 动脉瘤已经夹闭或弹簧圈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AF合并ICH患者,应何时启动抗凝治疗呢?


瑞典卒中风险研究探讨了合并AF的出血性卒中患者的抗凝启动时机,发现无论患者复发风险如何,在出血后7-8周启动抗凝治疗,患者临床获益最大。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AF合并ICH患者,应由多学科专家共同评估是否起始或重启抗凝治疗。NOAC在AF合并ICH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同样优于华法林。因而,NOAC用于卒中伴AF患者的二级预防受到众多指南推荐。


最后,黄立安教授对卒中合并AF患者的抗凝治疗进行了总结:AF合并卒中/TIA患者需根据NIHSS评分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启动时机,多数卒中/TIA合并AF患者,应在发病14天内启动口服抗凝药治疗,ICH合并AF启动抗凝时间需要个体化,7-8周可能是合适选择。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