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 职业困惑 ( 三年入行 五年精通 十年才能磨一剑)职业规划是个行动过程而非 思考过程作者成长分子

 昵称13479821 2017-07-12
你将面临的职业困惑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是。年轻时我们总是简单的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和职业发展的路径当成自己的目标,却没去思考这个目标现不现实,这条道路可不可以走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迷茫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方向和目标,而是当真正进去后才发现原来目标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由失望而产生迷茫。很多时候也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对于未来,想的不具体,过程想的太简单,想得太单一,结果当这个为之全力准备的目标难以实现时,于是突然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了,甚至感觉穷途末路。

  对目标的清醒认识非常重要,即使你现在对未来有方向和目标,但那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或是你真的能否实现,还不一定。选择职业就象最初选专业一样,进去以后很多人才会发现和原来所想的并不一致,就象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大四实习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不喜欢做这个工作,可那时想改已经来不及了。学业和职业的要求不同,学生阶段往往会把过程当作目的,很多时候你努力读书、考研,最后却发现学业和职业无法对接,甚至很多媒体宣传的热点只是一个忽悠,现在热门的行业未来并不一定热,反而人多为患,结果越热门的专业越找不到工作,而冷门专业反而热销。

  就业看能力,择业看资源。很多东西是看得到摸不着的,很多我们所向往的职业都需要过人的天赋、从小就开始的基本功训练、严格的学历认证、显赫的出身,甚至是潜规则的付出,那你现在开始还有没有可行性?你做不做得到?你愿意不愿意接受那样的代价?职业讲专业对口,工作讲资源对口。你所拥有的资源要被你所追逐的资源所认可,很多二三流的学校也会开设热门的专业,但是企业根本就不认可这个学校学历的含金量,就象很多人对金融、证券和投资等行业趋之若鹜,但这些行业要进到真正的圈子里很难,这行是讲出身的,通常情况下核心部门的员工差不多就是那几所名校毕业的,除非你只是想当个柜员或保险经纪或是证券客户经理。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过程有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年轻时我们想得太简单,对目标太急于求成,太注重结果而又缺乏坚持,当发现难以快速实现时就开始动摇、猜测、焦虑、心急、否定、绝望、放弃。常说十年磨一剑,在正常情况下需要3年的深入积累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三年入行,五年精通,十年成为行业高手,这通常是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的过程。其实一两年时间不足以实现太大的目标,如果总是抱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那你永远不可能成功。

  当你进行职业规划时,很多时候你会觉得现在没什么可选的,那你只能从现在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去找方向,然后为之做准备,否则将来也没什么可选的。如果只是在眼前可选择的东西里面选,没有有意识的去准备,那将来也只能是被动的去做些事,没有有效的积累,将来就只能越选越差,甚至别无选择。
  日期:2011-07-01 21:29:13
  迷茫总是因为方向,困惑总是因为方法。
  年轻人的迷茫是正常的,面对未来太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办,自然会由迷茫进而困惑。尽早的认识到这一点你才会摆脱过度的自责,但是你也必须要清醒的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否则耽误了职业生涯的开头,耽误的将会是你有且只有一次的人生。
  那怎么解决迷茫呢?回忆刚工作的那几年,每年我都有会一段时间睡不着觉,想自己的未来,想来想去想不通,越想越迷茫。如果说“以终为始”的话,那我的“现在”就是我15年前的“终”。如果能回到15年前,我又能怎样开始呢?

  回过头来看我们刚进大学的那一天,那一天我们想些什么?这就好象是再从十年后看今天,现在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会发现过去了的一切都很简单,而眼前的一切都那么不简单。我们回忆过去,总是很单纯,想一想“如果当时自己那么做了就好了”,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我们回忆的只是当时“正在做的”,而不是当时“如何想的”。其实,当时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做着很简单的事,有着无数的想法,但我们都只是在想,而没有行动,甚至没有去搞清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每个人刚开始时都有美好的梦想,只可惜最初的梦想都是用来被打碎的,残酷的现实不像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无法对接,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对于未来,其实我们并不缺方向,也不缺目标,我们缺的是正确的方法,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未来,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因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年轻人往往只是根据学业的标准或媒体的炒作来设立目标,结果有的人把别人的天赋当成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把写诗的热情当成写诗的才华,有的人把拿奖学金、过四六级、考研、出国这些手段当成目标,其它还有很多人在遭遇挫折后甚至开始逃避现实……

  其实,我们现在能想清楚的东西,当时并没有这个能力和眼界来想清楚,迷茫正是因为我们总是用现有的能力和有限的信息去面对未知的未来,这才是我们迷茫的真正本质!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同时又缺乏判断的能力,无法区别信息的真假,更无法凭这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无从取舍,所以才会迷茫。
  日期:2011-07-01 21:33:36
  现行职业规划的实施困局
  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大学都己导入职业规划教育,但是实施的效果却非常差。现有的职业规划教育实际上还处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阶段,而真正具体到职业规划实施过程中时,大多数人照着现行的职业规划模式却无法执行,或者做完职业测评之后仍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果,甚至在做完规划暂时的解决了头脑中的迷茫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陷入迷茫……(我现在就是这样)

  人生确实可以规划,因为人生有阶段性,而职业本身也有其标准,那就有规律可循。但问题是如果可以规划,那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
  专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多种多样,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
  ·第一步——知己——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个体资源
  ·第二步——知彼——职位分析、职业特点、组织环境、外部环境、机会及发展前途
  ·第三步——抉择——职业抉择、路线抉择、目标抉择、行动措施
  正确地自我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详细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与限制,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你才有可能制定出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方案。
  由此,现行职业规划大多是采用近似以下五个问题的规划模式:
  ·我是谁?

  ·我想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
  ·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先知己,再知彼,听上去很合理,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那你如何作出选择?

  我们想不到的是,正是这种模式导致了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时的迷茫与无助!不是我们不想做职业规划,而是按这种模式做不了、做不到!

现行职业规划模式存在的问题
  --------------------------
  现行职业规划理论和操作的第一步都是“知己”,对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做出正确的分析,然后再“知彼”,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与限制,从而确立方向和目标。

 

正是这个建立在自我反思行为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操作方式导致了年轻人面对职业规划的困惑与迷茫,它实施的前提是通过个人的思考,以及别人的帮助,你能“清晰认清自己和环境,同时具备执行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现在的你无法认清自己和环境,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
  “寄希望于通过反思自己过去来找到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思考未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认真思考更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年轻人缺乏对未来的思考,但并不是不去思考,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经历,难以清晰的认识自身和环境,根本无法通过思考和测试来寻找自己的未来。这是因为职业规划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行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思考过程。

  “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命题,但是现行的职业规划理论却要你在人生最开始的时候通过思考和测试做出分析,甚至做出回答,并以此成为切实可行的人生方案,这有可能吗?按照这种方法,大多数规划者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从心情澎湃开始,却发现无法执行,最终不了了之。最后经过多次不成功的思考之后,我们甚至会放弃,进而拒绝去思考未来,最后选择逃避或是随波逐流。

  这是为什么?这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只能解释问题,但最终并不能解决问题。这种现状并不是因为职业规划理论错了,而是在目前中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下,职业规划存在实施的误区。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你没经历过的东西,你怎么去规划
  ------------------------------------------------------------------
  现行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往往把探索方向和确定目标混为一谈,也就是把内职业生涯规划与外职业生涯规划混为一谈。大学目前做的更多的是就业指导,只是解决工作目标的实现问题。但职业规划首先要为你解决职业方向的选择问题,这才关系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
  现行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操作方法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社会价值标准,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的导入,发掘每个人不同的天赋与兴趣,尊重不同工作的平等价值,并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专业与职业。学校从小学就开设各种职业体验课,请家长到班上给小朋友讲自己是做什么工作、怎么做。中小学生通过职业模拟、实际操作等方式,从小就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学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与灵活的学分制度使得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职业实践,大体上就能了解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再根据职业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当他们真正开始要进入职业角色时,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职业目标的实现方式,而不是职业方向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到,职业规划首先在于探索与发现,然后才是测试与抉择。在国外,职业规划的实际操作中也不是以“个人的自我认知”作为规划的前提,而是以“对职业的探索”做为前提,也就是说职业规划不是“先知己再知彼”,而是“先知彼再知己”!但是这套理论拿到中国来以后,根本没有探索与发现的阶段,就直接用来测试与抉择。

  中国的国情是一种标准化考试的淘汰教育,孩子的兴趣受到父母的左右,天赋被教育所压抑,工作的价值被社会导向所蒙蔽。上学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而大学更是在大四才开始实习,结果在选专业时孩子无法将兴趣与专业对接,而就业时又无法将专业与职业对接。直到大学毕业时,年轻人才开始真正面临职业方向的选择,此时谈职业目标自然无所适从。


你将面临的职业困惑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是。年轻时我们总是简单的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和职业发展的路径当成自己的目标,却没去思考这个目标现不现实,这条道路可不可以走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迷茫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方向和目标,而是当真正进去后才发现原来目标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由失望而产生迷茫。很多时候也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对于未来,想的不具体,过程想的太简单,想得太单一,结果当这个为之全力准备的目标难以实现时,于是突然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了,甚至感觉穷途末路。

  对目标的清醒认识非常重要,即使你现在对未来有方向和目标,但那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或是你真的能否实现,还不一定。选择职业就象最初选专业一样,进去以后很多人才会发现和原来所想的并不一致,就象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大四实习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不喜欢做这个工作,可那时想改已经来不及了。学业和职业的要求不同,学生阶段往往会把过程当作目的,很多时候你努力读书、考研,最后却发现学业和职业无法对接,甚至很多媒体宣传的热点只是一个忽悠,现在热门的行业未来并不一定热,反而人多为患,结果越热门的专业越找不到工作,而冷门专业反而热销。

  就业看能力,择业看资源。很多东西是看得到摸不着的,很多我们所向往的职业都需要过人的天赋、从小就开始的基本功训练、严格的学历认证、显赫的出身,甚至是潜规则的付出,那你现在开始还有没有可行性?你做不做得到?你愿意不愿意接受那样的代价?职业讲专业对口,工作讲资源对口。你所拥有的资源要被你所追逐的资源所认可,很多二三流的学校也会开设热门的专业,但是企业根本就不认可这个学校学历的含金量,就象很多人对金融、证券和投资等行业趋之若鹜,但这些行业要进到真正的圈子里很难,这行是讲出身的,通常情况下核心部门的员工差不多就是那几所名校毕业的,除非你只是想当个柜员或保险经纪或是证券客户经理。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过程有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年轻时我们想得太简单,对目标太急于求成,太注重结果而又缺乏坚持,当发现难以快速实现时就开始动摇、猜测、焦虑、心急、否定、绝望、放弃。常说十年磨一剑,在正常情况下需要3年的深入积累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三年入行,五年精通,十年成为行业高手,这通常是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的过程。其实一两年时间不足以实现太大的目标,如果总是抱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那你永远不可能成功。

  当你进行职业规划时,很多时候你会觉得现在没什么可选的,那你只能从现在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去找方向,然后为之做准备,否则将来也没什么可选的。如果只是在眼前可选择的东西里面选,没有有意识的去准备,那将来也只能是被动的去做些事,没有有效的积累,将来就只能越选越差,甚至别无选择。
  日期:2011-07-01 21:29:13
  迷茫总是因为方向,困惑总是因为方法。
  年轻人的迷茫是正常的,面对未来太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办,自然会由迷茫进而困惑。尽早的认识到这一点你才会摆脱过度的自责,但是你也必须要清醒的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否则耽误了职业生涯的开头,耽误的将会是你有且只有一次的人生。
  那怎么解决迷茫呢?回忆刚工作的那几年,每年我都有会一段时间睡不着觉,想自己的未来,想来想去想不通,越想越迷茫。如果说“以终为始”的话,那我的“现在”就是我15年前的“终”。如果能回到15年前,我又能怎样开始呢?

  回过头来看我们刚进大学的那一天,那一天我们想些什么?这就好象是再从十年后看今天,现在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会发现过去了的一切都很简单,而眼前的一切都那么不简单。我们回忆过去,总是很单纯,想一想“如果当时自己那么做了就好了”,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我们回忆的只是当时“正在做的”,而不是当时“如何想的”。其实,当时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做着很简单的事,有着无数的想法,但我们都只是在想,而没有行动,甚至没有去搞清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每个人刚开始时都有美好的梦想,只可惜最初的梦想都是用来被打碎的,残酷的现实不像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无法对接,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对于未来,其实我们并不缺方向,也不缺目标,我们缺的是正确的方法,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未来,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因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年轻人往往只是根据学业的标准或媒体的炒作来设立目标,结果有的人把别人的天赋当成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把写诗的热情当成写诗的才华,有的人把拿奖学金、过四六级、考研、出国这些手段当成目标,其它还有很多人在遭遇挫折后甚至开始逃避现实……

  其实,我们现在能想清楚的东西,当时并没有这个能力和眼界来想清楚,迷茫正是因为我们总是用现有的能力和有限的信息去面对未知的未来,这才是我们迷茫的真正本质!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同时又缺乏判断的能力,无法区别信息的真假,更无法凭这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无从取舍,所以才会迷茫。
  日期:2011-07-01 21:33:36
  现行职业规划的实施困局
  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大学都己导入职业规划教育,但是实施的效果却非常差。现有的职业规划教育实际上还处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阶段,而真正具体到职业规划实施过程中时,大多数人照着现行的职业规划模式却无法执行,或者做完职业测评之后仍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果,甚至在做完规划暂时的解决了头脑中的迷茫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陷入迷茫……(我现在就是这样)

  人生确实可以规划,因为人生有阶段性,而职业本身也有其标准,那就有规律可循。但问题是如果可以规划,那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
  专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多种多样,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
  ·第一步——知己——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个体资源
  ·第二步——知彼——职位分析、职业特点、组织环境、外部环境、机会及发展前途
  ·第三步——抉择——职业抉择、路线抉择、目标抉择、行动措施
  正确地自我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详细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与限制,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你才有可能制定出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方案。
  由此,现行职业规划大多是采用近似以下五个问题的规划模式:
  ·我是谁?

  ·我想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
  ·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先知己,再知彼,听上去很合理,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那你如何作出选择?

  我们想不到的是,正是这种模式导致了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时的迷茫与无助!不是我们不想做职业规划,而是按这种模式做不了、做不到!

现行职业规划模式存在的问题
  --------------------------
  现行职业规划理论和操作的第一步都是“知己”,对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做出正确的分析,然后再“知彼”,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与限制,从而确立方向和目标。

 

正是这个建立在自我反思行为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操作方式导致了年轻人面对职业规划的困惑与迷茫,它实施的前提是通过个人的思考,以及别人的帮助,你能“清晰认清自己和环境,同时具备执行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现在的你无法认清自己和环境,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
  “寄希望于通过反思自己过去来找到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思考未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认真思考更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年轻人缺乏对未来的思考,但并不是不去思考,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经历,难以清晰的认识自身和环境,根本无法通过思考和测试来寻找自己的未来。这是因为职业规划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行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思考过程。

  “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命题,但是现行的职业规划理论却要你在人生最开始的时候通过思考和测试做出分析,甚至做出回答,并以此成为切实可行的人生方案,这有可能吗?按照这种方法,大多数规划者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从心情澎湃开始,却发现无法执行,最终不了了之。最后经过多次不成功的思考之后,我们甚至会放弃,进而拒绝去思考未来,最后选择逃避或是随波逐流。

  这是为什么?这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只能解释问题,但最终并不能解决问题。这种现状并不是因为职业规划理论错了,而是在目前中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下,职业规划存在实施的误区。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你没经历过的东西,你怎么去规划
  ------------------------------------------------------------------
  现行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往往把探索方向和确定目标混为一谈,也就是把内职业生涯规划与外职业生涯规划混为一谈。大学目前做的更多的是就业指导,只是解决工作目标的实现问题。但职业规划首先要为你解决职业方向的选择问题,这才关系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
  现行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操作方法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社会价值标准,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的导入,发掘每个人不同的天赋与兴趣,尊重不同工作的平等价值,并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专业与职业。学校从小学就开设各种职业体验课,请家长到班上给小朋友讲自己是做什么工作、怎么做。中小学生通过职业模拟、实际操作等方式,从小就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学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与灵活的学分制度使得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职业实践,大体上就能了解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再根据职业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当他们真正开始要进入职业角色时,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职业目标的实现方式,而不是职业方向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到,职业规划首先在于探索与发现,然后才是测试与抉择。在国外,职业规划的实际操作中也不是以“个人的自我认知”作为规划的前提,而是以“对职业的探索”做为前提,也就是说职业规划不是“先知己再知彼”,而是“先知彼再知己”!但是这套理论拿到中国来以后,根本没有探索与发现的阶段,就直接用来测试与抉择。

  中国的国情是一种标准化考试的淘汰教育,孩子的兴趣受到父母的左右,天赋被教育所压抑,工作的价值被社会导向所蒙蔽。上学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而大学更是在大四才开始实习,结果在选专业时孩子无法将兴趣与专业对接,而就业时又无法将专业与职业对接。直到大学毕业时,年轻人才开始真正面临职业方向的选择,此时谈职业目标自然无所适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