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纮而言,重新进入东吴集团的核心阶层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而他也不顾自己已经五十六岁的高龄,积极投身于东吴集团的发展、壮大之中,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 赤壁之战以后,东吴集团将其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与曹操争夺淮南地区的控制权上,因此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年底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不久,孙权便亲自披挂上阵,出兵淮南重镇合肥,而此时身为长史的张纮也老骥伏枥,随同孙权一起来到了合肥前线。 战事的进展一开始对东吴集团比较有利,吴军迅速形成了对合肥的合围之势,而此时的合肥仅有张辽、李典等人率领的少数曹魏士兵驻守,兵力悬殊,只能进行殊 死抵抗,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此时,张纮察觉到吴军在战术布置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便立即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张纮认为,自古围城之战都会故意地网 开一面,以造成守敌的困惑并引诱其产生突围的错误念头,这样就可以动摇敌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如今吴军兵临城下并将整个合肥城围得水泄不通,同时又不分昼夜 地进行攻城,守敌一见根本没有突围的可能,只能孤注一掷、负隅顽抗,这样的城池是最难攻破的。张纮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故意减缓对城池的进攻,让守敌产生可以 伺机突围的错觉,这样才能够利用敌军的动摇一举拿下合肥。 张纮的这个建议,可谓是兵法上所说的“围师必阙”这一常用战法的具体体现, 这种战例在汉末之前已经多次出现并被证明是进行城池攻坚战中进攻方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二十多年前汉末名将朱俊在围剿盘踞宛城的黄巾军将领韩忠时也采 用了这一战法。当时的情况与如今合肥非常相似。朱俊也是一开始如现在的孙权一样将宛城重重围困并展开猛攻,但无法攻破城池,之后朱俊采用了“围师必阙”这 个战法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今张纮所提出的这个战法,也正是夺取合肥的最佳方案。 张纮的提议却遭到了一些将领们的反对,这也使得孙 权犹豫不决,战机也就在孙权的忧虑中稍纵即逝。不久,扬州别驾蒋济使用疑兵之计,谎称将军张喜的数万援军正赶往合肥,这也使得合肥守军士气高涨,吴军的进 攻难度大大增加。后来曹魏的援军赶到,在合肥城下主动向孙权挑战。孙权眼看战机已失,急躁之心顿起,竟然打算效仿当年自己的哥哥孙策亲自率领精锐对敌军展 开突袭。这时候张纮终于忍耐不住自己的不满,当面批评孙权轻率的决定。张纮告诉孙权:战争本身不但凶险,而且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如今将军仰仗自己昂扬 的斗志亲自出战而忽略敌军的强悍,这将会使得三军将士感到心寒。就算能够斩将夺旗,那也只是军中的一名偏将之类的低级将领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将军这 种全军主帅所应该做的事情。希望将军能够抑制住一般将领心中所固有的匹夫之勇而胸怀自古霸主们的谋略,不要做出亲自上阵厮杀这样的莽撞行为。在张纮的劝阻 下,孙权终于打消了一时的冲动,面对现实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第二年,孙刘联军在江陵一线与曹操集团的争夺愈发激烈,曹操集团在荆州地 区重要的战略据点江陵陷入孙刘联军的重重围困。为缓解江陵之围,曹操不得不多次从外调集兵力进行增援,合肥一带的防御力量较为薄弱。这时候孙权又打起了进 攻合肥的念头。张纮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一次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此时进攻合肥并不是最佳时机。张纮认为:自古以来的英明之主都是依靠文治和武功享誉天 下,目前尽管东吴集团在赤壁之战及江陵争夺战中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的施展武力,最关键的在于适时而动。按照目前东吴集团的现状, 应该暂时停止对合肥地区的攻势,积极开展农耕养殖,繁荣经济,同时任用贤德之士并推行宽松的政策广施恩惠,加强内政建设。等到东吴集团的国力进一步增强之 后再顺应天命进行征讨,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平定天下。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张纮的意见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的。 尽管曹操集团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回,损失惨重,又在江陵一线遭受孙刘联军的联合打击,但其雄厚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淮南地区是曹操拱卫中原的重要屏障, 而合肥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节点,也正因为如此,在之后进行的淮南争夺战中,曹操始终没有放弃对合肥地区的防御,并利用合肥作为依托,向进犯的东吴集团 进行反击,使得东吴集团在对淮南的争夺中徒劳无功。对于东吴集团而言,赤壁之战的大胜虽然稳固了长江防线,但自身遭受的损失也不小,这个时候加强内政建设 促进经济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认真听取了张纮的意见之后,孙权接受了张纮的意见,暂缓对合肥地区的进攻,将重点放在稳固长江防线、积极发展经济建 设上。同年年底,曹操在荆州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江陵被孙刘联军拿下,荆州大部地区也从此易主,孙刘联军取得了江陵争夺战的最后胜利,进一步稳固了三足鼎 立的局面。 面对赤壁之战后汉末局势出现的新变化,张纮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 年)又向孙权提出建议,认为孙权应该定都秣陵,将东 吴集团的政治、军事中心迁至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建议也是赤壁之战后东吴集团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赤壁之战之后,东吴集团的发展重点从荆州一线转移至长江下 游,在巩固长江下游防线的基础上加紧与曹操在淮南地区的争夺。 因此这个建议不但得到了孙权的首肯,也得到了来自刘备集团的支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张纮这位年近六十的老臣对于天下大势的准确把握。 孙权迁都秣陵后不久,在该地兴建石头城,第二年又修筑濡须坞,并将秣陵改为建业,使其成为东吴集团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战略重地。就在这之后不久,孙权让张纮赶回吴郡迎接其家小迁往建业。不料张纮在回家的途中意外染病去世,终年六十岁。 临终前,张纮还念念不忘东吴集团的发展大计,写了最后一封给孙权的信并让儿子张靖转呈孙权。在信中,张纮认为自古以来的君主都是希望实行德政以达到国运 昌盛这一目的的,但是从古至今却很少有君主最终实现了这一宏伟的目标。其原因并不是没有贤良的大臣辅佐,而是由于君主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善于听取群臣 的意见所导致的。大多数人的弱点在于畏难趋易,喜欢与自己一致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观点,这就与治国之道完全相反。古书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是说 学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领悟了这个道理,懂得了治国之道,才能做到求贤若渴、受谏不厌,国运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
|
来自: liuhuirong > 《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