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段识字教学研究

 mingtian6722 2017-07-17

有选择  求路径  尚融通——中年段识字教学应有之道

金瑶 

汉字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精髓。因此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识字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汉字素养,就显得极为重要。相较低年段而言,中年段识字教学更需准确定位,把握好起点,使用恰切的教学方法,以求获得教学实效。

一、沧海万顷,择惑而从

中年段的识字教学,如果仍然停留在关注汉字静态的音、形、义上,那么肯定是高耗低效的。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学情,站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1.熟悉之中觅新意

教学实践中,如果发现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熟字熟词”或“熟字新词”还不能正确理解或者在一定语境中还不能恰当地运用时,抑或是产生了新的意义时,那么识字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也就确立了。如:《沙漠中的绿洲》中的“洲”字,学生在一年级《骑牛比赛》这篇课文中就认识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熟字。但是四年级的学生很容易把“洲”和“州”弄混淆。因而,课堂上“洲”字的教学仍是一个教学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字形进行区分,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新词“绿洲”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2.相似之中明区别

“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是中年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教师不能单向地逐一教授、认读所有的生字新词,而应倾向为一种互动和反馈,引导学生抓住音近、形近、义近的字词,加以区分,加以比较,逐步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如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中,生字中存在“钓”和“钩”这样的形近生字,也存在生字与学过的熟字易混淆的情况,比如“毫”与“豪”、“未”与“末”。课前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找出自己认为易错、易混淆的生字新词,课上再交流区分,便是一个好办法。在区分“钓”和“钩”时,学生结合课文情境,联想“勾”中的“撇折”就像弯弯的鱼钩,而“点”就是套在鱼钩上的鱼饵。如此,符号化的汉字就有了图像感,从而使得识字教学生动有趣。

3.陌生之中找联结

为了提高识字的效率,在生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运用比较、分析等方式,建立旧知和新知之间的联系,找到生发点,从而让学生感受汉字的丰富意蕴和无穷魅力。如《“蚁国英雄”》一文中,“肆虐”一词写出了火势之大,蚂蚁忍受的痛苦之巨,精神之崇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呢?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虐”字的字形,并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在三年级《赶海》一文中学过的“虏”字,得到“虍”字头的字有表示凶猛如虎之意;接着,再引导学生关注余下的部件,下加“力”字,表示以强力获取,而下加“■”字,则表示虎用反爪伤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体会到“肆虐”一词所蕴含的那番意蕴。

二、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中年段识字教学,为了让学生长久保持兴趣,进而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寻求识字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探寻理趣、品析情味中达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畅快。

1.追本溯源寻理趣

汉字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灵动的智慧。把握汉字构字的理据,适时析形索义,既可以避免枯燥的机械记忆,有效识记字形,又能体会汉字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情感色彩。《“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体会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是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关键。“斩”字的“斤”意为斧钺,古刑具,“截”中有“戈”,“戈”表示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两者都有切断、砍断的意思,并且与“钉”和“铁”两种金属搭配,爸爸语气的坚决可想而知。

2.推敲斟酌品情味

独立的识字能力不仅仅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中年段的识字教学更要侧重于把生字词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让文本成为识字的重要依托,领悟作者传达的情意。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挨挨挤挤”这一词语时,我先引导学生换词理解,在比较辨析中体会荷叶的多而茂盛。继而让多位学生扮演荷叶,生动再现“挨挨挤挤”的画面:孩子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你推推我,我推推你。如此一来,他们自然而然想象出密密层层的荷叶随风摆动的画面,也自然而然体会到这个词语还隐含着可爱天真、顽皮活泼的情味。

三、多方结合,识以致用

融通,融合通达。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并非孤立存在,中年段识字教学应与阅读、习作教学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词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机会。

1.识读结合促理解

中年级语文课堂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着识字与阅读相分离的现象,造成字也没识好、文也没学好的尴尬局面。其实,采用识字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第1自然段中,“垂”是生字,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东西的一头朝下”后,可追问“夜幕初垂”的含义。学生结合“幕”的巾字底和看木偶剧的体验,“夜晚像大幕布一样缓缓降临”的美丽景象自然能够呈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读好“夜幕初垂”这个词语,有的学生想象到幕布徐徐下落因而语速较慢,有的学生想象到夜晚悄悄来临因而语音较轻,有的学生感悟到月色美好因而读得很美。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了夜晚钓鱼时的环境和美好的心情。

2.识写结合求发展

汉字不仅仅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更是活化在当下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识写结合不能局限于习字册的描仿临,而应包括结合所学字词进行写句等方面的练习,既掌握字形,又促进词义的理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在学习“冒”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怎样的生长才可以叫作“冒出来”。如此,得到的回答是多元的:使劲地探出头、喜气洋洋地往外看、争先恐后地长出来……然后顺势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学生所呈现的内容是丰富而精彩的,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打量这个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争相与游人合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争奇斗艳。”……鲜活的语句令静态的画面呼之欲出,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刘荃名师工作室成员。)

 

嗅出汉字的“文化味”——例谈中年段汉字素养和识字写字教学

胡红

汉字作为连接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桥梁,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沟通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并学习运用,从而让学生嗅到汉字的“文化味”。以下笔者将结合实践,谈谈第二学段识字教学的四种有效方法。

一、直观图像,记形解义

直观感知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系统,很多汉字的构成都蕴含着先民的逻辑思维和文化意识。这就使得汉字的学习可以借助直观的图像引导学生推理其代表的意义。

以薛法根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的方法为例:

师:同学们,“奴仆”你们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师:(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然后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交叉在胸前做“女”字状)这是什么人哪?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是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

师:(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男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这个字就是“奴仆”的“仆”。

师:(指着黑板上的象形字“奴”“仆”)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叫什么?

生:奴仆。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读)

师:奴仆在古代是不被当人看的,他们没有安全保障,受尽各种各样的磨难,稍有反抗,稍有不顺从,就要被杀头。所以做“奴仆”对一个人来讲是一种——

生:耻辱、屈辱、侮辱……

薛老师在教学这个词语时追本溯源,通过简笔画勾勒,分别把两个字的“形”与“义”巧妙结合起来,虽寥寥数笔,却寓意无穷。学生在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的同时也理解了“奴仆”的含义,并从中领悟到汉字字形符号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让汉字从单薄变厚实,从呆板变生动。

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或没有脱离图形的象形符号,将汉字与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需要提醒的是,再现汉字的形义关系,不必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更不要学生去记忆和书写古汉字,重点还是放在汉字形义结合的理解上。

二、形象表演,内化形义

汉字的趣味在于它可能是一幅画面,也可能是一个动作。有些汉字的理解可以借助形象的表演进行。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文中同时出现了“摘”“捧”“拿”“措”四个与“手”有关的汉字。以下是笔者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这四个字在文中的词语。

(生找出:摘花瓣、双手捧着、拿着花瓣、不知所措)

师:这四个字里都有“手”,有什么区别呢?不要着急说,先请大家演一演。注意:只做动作,不出声。

(师说词语,生各自表演。)

师:大家表演得很准确,现在可以说说你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了。

生:“摘”是用手去取的意思。

师:你知道取哪些东西可以用“摘”吗?

生:摘苹果。

生:摘花。

生:摘树叶。

师:看来,“摘”的都是植物的花、果、叶。还有其他可以“摘”的东西吗?

生:摘帽子。

生:那天我看到工人叔叔在走廊里摘灯泡。

师:的确,有些戴着或者挂着的东西也可以“摘”。那么,“捧”是什么意思?

生:“捧”要用两只手。

师:是的。其实,这个字右边的“奉”本来就是“捧”的意思,后来又加了个提手旁。记住,一只手是“捧”不起来的。再说说“拿”。

生:“拿”就是抓着。

师:这样的表述不准确。请你再做个“拿”的动作。

(生拿起一支笔)

师:请你把手指松开。

(生的笔落到了桌上)

师:请你再把桌上的笔拿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拿东西要把手合起来

才行。

师:很好!所以,“拿”的两部分分别是——

生:“合”“手”。

师:最难理解的是“措”字。你懂吗?

生:就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意思。

师:那是“不知所措”的意思。单独一个“措”,怎么理解?

生:办法。

师:不够准确。“措”的左边是“手”,有“安放”的意思;右边是个“昔”,意思是从前。合起来是说,安置一件事情要承袭前人的方法。后来,这个字就表示“安排、处置”的意思。

师:请大家像小姑娘那样“拿着花瓣”,我叫住了你,你有些“不知所措”。

(生纷纷表演,不知道该把花藏到哪里的样子……)

以上片段,通过表演,学生把字形和字义在脑海里如动画般闪现出来,使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了起来,从而对字义的理解得以内化。

三、一字扩展解词析义

汉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往往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语境,变字为词,变词为句,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词句中加以理解。

以笔者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一文中“信”字的教学为例:

生:“信”就是单人旁加个“言”,意思就是人的语言。

师:你很善于发现和思考。那么,当你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时,你可以给他(她)——

生:写信。

师:告诉他(她)你心里想说的话。

师:和别人说过的话要兑现,做出的承诺要履行,这叫——

生:守信。

生:言而有信。

师:你言而有信,就能获得别人的——

生:信任。师: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实现,这叫有——

生:自信。

生:信心。

师:谁能用“信心”说一句话?

生:我对这次读书小报的评选很有信心。

……

师:文中的“信心”出现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生:“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意思是布鲁斯王子在七次败仗后觉得自己已经不可能获胜。

师: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失去信心”的意思,哪个词?找出这句话读读。

生:(读)“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

师:谁能说说蜘蛛结网给布鲁斯王子的启发?用上“信心”与“灰心”。

生:布鲁斯王子一连打了七次败仗,就在他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蜘蛛结网启发了他,让他不再灰心,又组织了第八次战斗,最终获胜。

“信心”,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以上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唤醒了各自的经验世界。不经意间,“信心”一词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四、形义比较区分记忆

有些形声字因字形相近,学生很容易记混写错。我们可以抓住形声字的字义与形旁的联系,通过比较,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提高识字效率。

“竟”与“竞”是学生特别容易写混的两个字,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学习到了很好的方法。(课例为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

师:一年级时,同学们就学过“竞走”的“竞”。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究竟”的“竟”。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字的异同。

生:这两个字读音相同,第二个比第一个多一横。

师:是的,只有一横之差,两个字的读音又完全相同,很容易混淆。其实这两个都是会意字,如果弄清它们分别如何会意,就好办了。

师:“竞”的中间有个“口”字,想想啥意思?

生:应该是两个人在争吵。

师:是的,“竞”的本义就是两个人争着发言,中间有个“口”字。引申义为“争、逐”,请你说几个词。

(生纷纷说出:竞争、竞赛、竞走、竞技、竞猜、竞答……)

师:这么多词语都有互相争逐、一比高下的意思。记住:中间有个“口”。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竟”字,则要上下拆分,看看能分成哪两个字。

生:上面是“音”,下面是“儿”。

师:其实,下面是“人”的变形。有人奏乐完毕,就是乐曲终止,所以“竟”的本义是“终止,完毕”,如“未竟之业”。后来,又有了“到底”“终于”的意思。谁能说个词语?

生:有志者事竟成。

生:究竟。

师:“他找到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就是想问个原委,有想问到底的意思。我就是智慧老人,谁来问问我?记住,用上“究竟”。

生:智慧老人,刚才的庞然大物究竟是什么呀?

师:问得好!这里的“究竟”就是“到底”的意思。现在,你们能准确区分“竞”和“竟”了么?请你填写下面一段话:(出示)

运动会上,哥哥参加了500米(    )走比赛。比赛过程中,选手们的(    )争非常激烈。快到终点时,哥哥与另一名选手几乎并列,我们都在(    )猜谁能获得冠军。可就在这时,哥哥(    )然摔倒在地……比赛结束后,大家纷纷跑上前去,关切地问:“究(    )是什么原因让你摔倒的?”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了两个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在比较中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也在无形中建构了学生对汉字体系的理解。

其实,很多形声字的教学都可以在比较中学习。比如“烧、浇、绕、晓、挠、饶、娆”“辩、辫、辨、瓣”等,教师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启发学生自觉理解、运用形声字的“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的汉字构字规则,引导学生去灵活运用、广泛迁移,使学生建立关于汉字形义的牢固联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同样,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引导学生嗅出汉字的文化味,体会识字的快乐,才能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当然,教无定法,实际教学中还要因课、因字、因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杨树亚名师工作室成员。)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6年第9期“本期关注”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