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到的痛风病例很常见,也比较典型,但治疗却经历了一波三折!诊治痛风并非难事,但亟需规范化,这也是本篇主任查房的目的。 患者男,75岁,3天前饮酒后,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及内踝关节红肿热痛,自行外用伤湿膏,效果不显,且夜间及活动后疼痛加重,饮食及二便正常。 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多年,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血压控制一般。否认“痛风”病史。 查体:BP 140/70mmHg,T 36.8℃,肺部未及异常,心界扩大,心率78次/分,律齐,腹部未及异常,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及内踝关节红肿,皮温升高,压痛(+)。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 初步检查:血、粪常规无异常,尿常规示PH值 5.2,C反应蛋轻度升高,肝功能、血脂、血沉、尿素氮和血肌酐正常,血尿酸586μ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ST-T段改变、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足X片示 第一跖趾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改变。右足关节彩色多普勒提示患处皮下肿胀。 问:根据病例资料,患者如何考虑诊断? 答:患者血尿酸升高,突发足第一跖趾、踝关节红、肿、热、痛,应考虑痛风可能。根据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的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表中分值相加≥8分即诊断为痛风。 患者可进入纳入标准,在无条件检测尿酸盐结晶、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情况下,通过该表评分为11分,故考虑为痛风。 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见下图: 点击可查看大图 问:下一步治疗方案如何确定?能否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控制目标是多少?还可完善哪些检查? 答:该患者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尽早(宜24h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抗炎镇痛。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是首选,患者年龄大,可考虑选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可减少胃肠道损伤。同时可外用新癀片等清热解毒中成药外敷或外用扶他林乳胶剂。 确诊痛风后,血尿酸至少要长期控制到<360 μmol/L,有证据显示,血尿酸<300 μmol/L可防止痛风反复发作。尿酸可在痛风患者的关节腔或滑囊沉积形成尿酸盐结晶,既往认为急性发作期使用降尿酸药物后,血尿酸降低,尿酸盐被动员至血液,刺激关节腔或滑囊,从而加重痛风。 因此对于该患者,可待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也可在急性期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立即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因住院时间有限,故在使用塞来昔布的基础上给予别嘌醇口服(0.05mg,bid)。 同时注意患者尿PH值偏低,给予碳酸氢钠片口服(0.5g,tid),将尿PH值控制在6.2~6.3,还可完善泌尿系超声评估高血尿酸在泌尿系统的影响。 患者治疗3天后,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红肿减轻,但胸背部出现红色皮疹,瘙痒,请皮肤科会诊后考虑为别嘌醇引起的过敏反应,建议立即停用别嘌醇,使用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抗过敏治疗。 问:别嘌醇引起的超敏反应如何避免?在肾功能不全时如何应用别嘌醇? 答:别嘌醇相关的严重超敏反应,与白细胞抗原(HLA)-B*5801密切相关,有条件时在用药前可先进行基因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禁用别嘌醇。 为避免不良反应,总的使用原则是: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起始剂量每次50mg,每日2~3次,每2~4周根据血尿酸调整剂量,每次增加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然而别嘌醇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尽量使用最小剂量使得血尿酸达标。 肾功能不全者,需要酌情下调别嘌醇用量,当eGFR<15 ml/min·1.732时禁用。 问:患者能否换用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使用该药应该注意什么? 答:苯溴马隆是促尿酸排泄药物,起始剂量25~50 mg/d,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至75或100 mg/d,早餐后服用;eGFR 20~60 ml/min·1.732患者,推荐50 mg/d。 要注意的是,eGFR<20>。治疗期间需大量饮水1500~2000 ml/d,以促进尿酸排泄,同时配合碳酸氢钠片口服碱化尿液,避免排泄尿酸过多而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 该患者泌尿系超声提示多发肾结石伴轻度肾积液,暂不考虑使用。 患者后续如何治疗,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且看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