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朝三征高句丽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liuhuirong 2017-07-18

  三征高句丽(隋)——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奏响了隋王朝的离歌

  战争概述:大业八年(613年)至大业十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对盘踞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国连接发动了三次征伐,用兵之众、耗资之巨,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三次征伐非但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却更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将帅星数: 来护儿 乙支乙德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7★★

  战争类型:好战——好战,只会让一个国家走向灭亡,杨广是为例。

  战争深度解析:

  如果说杨广是一个孩子的话,那么大隋王朝只是他的一个玩具。

  他是史上最牛的“购物狂”。

  所谓“购物狂”,就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该种现象通常较容易出现于女性消费者身上。

  对购物狂珠认识有助于我们分析杨广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就能把大隋王朝蒸蒸日上的家业败得一干二净。

  专家们认为“购物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一、精神孤独,身心受损,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杨广的帝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弑父弑兄,他很孤独,心神受损却无法向外人倾述。)

   二、感情脆弱,富于幻想,比较浪漫,会偏执于展示具有个人魅力象征意义的物件。(杨广文人气质浓厚,史载其喜好名家书法,尤好陈梁宫体。在诗歌上也颇具 造诣,“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样煽情富有想象力的诗句,很难想象是出于一名从政治名利场的腥风血雨中走过来的超级阴谋家 之手。)

  公元604年,杨广登上皇帝的位置,开始了他的购物生涯。

  让我们看看他的消费清单吧:

   一、杨广一上任,即宣布,大隋王朝不能只有长安一个都城,帝国必须进入“双核”时代。他下令营建东都洛阳,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装修和旧房改造,而是彻底 的重建。杨素与纳言杨达担任这次营建工程总指挥长,当时最富盛名的宫廷首席建设师宇文恺任总建设师。两年的时间,就把洛阳营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 一,人口也达到了百万(强迫移民)。

  而杨广在洛阳修建的私人别墅显仁宫,多豪华先不提,先看地盘吧,“南接皂涧,北跨洛滨”,这是多大的一套别墅,现代没有人能想象描述出。

  杨广一生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豪宅。同年五月,杨广又建造了西苑,占地二百里,豪宅里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游戏池。西苑里有十六个别院,里面是对杨广望眼欲穿的夫人们。

  杨广做到了梦想有多宽,房子就有多大。

   二、杨广喜欢坐船,他小时候就有坐船巡游全国的梦想。上台后,他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一千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 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一千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四百公里的江南运河。同 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大运河修建起来了。这条运河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 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项世纪工程一上马就创下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苏伊士运河的十六倍,巴拿马运 河的三十三倍)。

  没有起重机,没有水泥钢筋,交通基本靠走,指挥基本靠吼,而杨广完成这样的工程,只花了六年。

   三、修筑长城。提到长城,很多人都只想到秦始皇与后来明朝朱家重修长城,但事实上,好面子的杨广怎么能让自家的“院墙”破破烂烂呢?公元607年,杨广动 用了上百万民工,重新修筑长城,西至榆林,东至紫河,为期两年。今天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杨广应记上一功。

  盖屋修院,搭桥修路挖河,再娶上几十个小老婆,这样简单的消费活动怎么可能满足得了诗人杨广那丰富的感情世界呢?他需要更多的文化精神生活。

  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十一年,杨广先后十一次出巡。

  一个皇帝,出去玩玩,好像也无可厚非。但杨广是一个怕寂寞的孩子,他需要别人陪他玩——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出门带的旅游团体太庞大了。

  杨广大部分时间坐船,他的宝座——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千尺,有四层高,最上层是办公用的“正殿”。和休息的“内殿”,官员办公“朝堂”。中间两层有房间一百二十个,下层是宦官所住的地方。

  这能叫船吗?应该叫航母吧,豪华版航母。

  杨广的豪华航母后面当然跟随N多护航舰:皇后号、妃子号、王子号等,使这个旅游团队前前后后长达百余里。

  陆上的排场也不简单,出行光扛旗帜打鼓的人就有三万多。

  杨广在陆地上用的房车也不简单,相当于能移动的宫殿,上面能容纳数百人,能拆开也能自由移动,相当高科技。

  当然是公款消费。

  除了旅游,杨广喜欢交朋友,尤其喜欢交外国朋友。他梦想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君主,能怀柔四方,使四方诸侯臣服,加强与各国的文化贸易往来。

  和大隋国往来,大隋皇帝的赏赐,大大的多。不久西边北边南边的少数民族兄弟都知道了。

  大隋皇帝只要有了面子,什么都好说。

  一时之间,长安来来往往全是外国人,好不热闹。

  可其实也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比如突厥,吐谷浑。

  杨广左手挥着金银,右手拿着大棒。不要金元的,就给大棒。

  突厥给打趴下了,吐谷浑变成了大隋王朝的四个郡。

  只剩一个。

  高句丽!

  高句丽一直是隋王朝的心腹大患。文帝时代的高句丽国王叫高汤,文帝登基后给高汤发了封国书,意思是现在中原统一了,你高句丽给我老实点别惹事。老高汤的心理素质可真差,据说收到隋国的国书后还没得来及回复就死了。

  高汤的儿子高元,因为老爸的事记隋朝的仇了,上任后向隋朝辽西走廊的营州发起了进攻。隋文帝大怒,令杨谅率领陆军、上柱国王世积统率水军共三十万人征伐高句丽。

  隋文帝的这次出兵可谓倒霉透顶。杨谅所率陆军遭遇了连绵的雨季,瘟疫横行,缺乏粮食,军队大规模非战斗性减员。而王世积率的水军也遇到了麻烦,在海上遭遇了暴风狂雨的打击,舰队船只沉没很多。仗没打,人员消耗得差不多了。

  恰在此时,高元也给了隋文帝台阶下,上书表罪,自称为“辽东粪土臣高元”,隋文帝面子有了地方放,于是收兵。

  双方更猛烈的交手在九年后,而一切缘于一场邂逅。

  公元607年八月,杨广到蒙古大草原——东突厥启民可汗那里“旅游”(北巡)。在那里他见到了一个意外的客人——高句丽国的使者。

  高句丽使者让杨广很不爽,堂堂天朝的金银珠宝等着你拿你不去,跑到这大草原来拉帮结派。

  杨广很气粗地向高句丽使者发话了,叫你们的国王明年来见我。

  回到长安后,杨广等到花儿也谢了,也没见高句丽国王的影子。

  杨广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他决定完成父亲杨坚未成全的遗愿——征讨高句丽。

  杨广决定不做就不做,要来就来大手笔。

  所以一向很猴急的杨广此时竟然很耐心,让征讨高句丽的日程推迟了五年。

  他在等,等永济渠的完工,天下的兵力粮草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涿郡(北京)。

  公元609年,永济渠完工,征伐高句丽也摆上了议事日程。

  公元611年二月二十六日,杨广下令征伐高句丽。

  然而一直到了公元612年二月八日,他的大军才宣布启程。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队伍实在是太庞大了。

  两百万,这是官方的数据,后来有人为杨广统计过,实际为一百一十三万。

  这个数据,使得杨广此次出征成为中国历史上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出征。

  百万军马从全国各地往北聚集,后勤粮食补给的,造船的,运马的,一时间全国热闹纷纷。

  曾经有臣属向他劝谏,兵贵神速,北伐高句丽,不需要动那么大的手脚。

  杨广玩疯了,根本听不进。

  他甚至让他的妃嫔们前往涿郡,让她们最近距离感受她们的男人如何指挥这场史无前例的宏伟战争。

  一百一十三万军队,一起跺跺脚,小小的高句丽恐怕都得地震,胆小的高元恐怕得像他老爹一样吓死。

  高元没有被吓死,杨广给了他太多的时间去准备,去完成一项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广的大军组编成了二十四个军,具体分布如下。

   左十二军:第一军出镂方道(今辽宁沈阳西北),陆军,统帅不详;第二军出长岑道(今辽宁沈阳东),陆军,统帅武卫将军樊子盖;第三军出海冥道(今朝鲜海 州),水军,统帅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第四军出盖马道(今朝鲜北部狼林山一带),陆军,统帅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第五军出建安道(今朝鲜境内),陆军,统 帅不详;第六军出南苏道(今辽宁新宾境内),陆军,统帅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第七军出辽东道(今辽宁辽阳),陆军,统帅左晓卫大将军荆元恒;第八军出玄菟 道(今辽宁新宾西),陆军,统帅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第九军出扶余道(今辽宁四平)陆军,统帅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第十军出朝鲜道(今朝鲜平壤南),水 军,统帅左武卫将军周法尚;第十一军出沃沮道(今吉林临江至长白一带),陆军,统帅左翊卫将军薛世雄;第十二军出乐浪道(今朝鲜平壤),陆军,统帅左翊卫 大将军于仲文。

  右十二军:第一军出黏蝉道(今朝鲜平壤西南),统帅不详;第二军出含资道(今朝鲜平壤西北),统帅不详;第三军出浑弥 道(今朝鲜平壤北),统帅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统;第四军出临屯道(今朝鲜汉城东),统帅不详;第五军出候城道(今辽宁沈阳东南),统帅不详;第六军出提溪道 (今朝鲜瑞兴南),统帅不详;第七军出塌顿道(今辽宁朝阳县),统帅左晓卫大将军史详;第八军出肃慎道(今辽宁北部),统帅太仆卿杨义臣;第九军出碣石道 (今河北昌黎南),统帅右候卫将军赵才;第十军出东施道(今朝鲜江陵),统帅不详;第十一军出带方道(今朝鲜平壤南),统帅不详;第十二军出壤平道(辽宁 辽阳北),统帅右御卫将军张谨。

  杨广拿出了他几乎全部的家当,二十四军于二月八日出发,大军一直到三月十八日始发完毕,为时四十天,旌旗绵亘千里,出师之盛,前所未有。

  二十四军,陆军占据二十二军,是主力。杨广的战略目的是陆军攻克辽东诸城后,渡过鸭绿江,逼近高句丽的都城平壤;而水军东渡渤海,从朝鲜半岛西岸登陆,与陆军总集平壤,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杨广的大军在三月十四日抵达辽水,在高句丽军顽抗下,艰难地渡过辽水,大败高句丽军,开始围攻辽东城。

  没想到的是,杨广的百万大军却被困在辽东城下达三个月之久。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巨大,为什么会久攻不下?

  原因还是杨广太过于显摆了。

  他亲临指挥,严令各部将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这条命令救了高句丽人的命。

   于是辽东战场上就出现了很搞笑的事:高句丽守军一到战事吃紧,城池眼看就将被攻陷的时候就投降。隋方攻城将军一看,对方投降了,不能再打了,停战!也不 敢私自受降,得先向上级打报告,说对方投降了。在得到上级同意的指令准备受降时,对方却又做好了新一轮的防御。来回几次,屡试不爽,就这样熬到了六月份, 杨广的百万大军还是没把辽东城打下来。

  很多史学家认为这种说法是后来的唐朝人胡编,以此来侮辱杨广的智商,是一个臆造的说法。但是杨广率军亲征,反而约束了众将的手脚,不能放开去打,这确是造成杨广的百万大军在辽东战事不利的最大原因。

  到了六月份,眼看雨季快要来临,杨广有点着急了。于是从大部队中抽调九军约三十万人,直接向平壤方向突进,以期和水军会合,对平壤合击。

  路程远,为了防止中途断粮,杨广特命每名士兵多带百日之粮。

  杨广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他没想过士兵们每人得背着一大袋米去长途奔袭,那是什么滋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士兵们很快在晚上偷偷挖坑把粮都给埋了。

  七月中旬,陆军还没有到平壤,而来护儿和周法尚的水军先到达平壤。此时,在立即发动攻击还是等陆军到来的问题上,来护儿与周法尚产生了争执。最后的结果就是周法尚的水军按兵不动,来护儿的四万大军向平壤发起攻击。

  高句丽人诱敌深入,来护儿中计,四万大军被灭得只剩几千人。

  最惨的还是那九支突进的陆军,初期与高句丽军作战,七战七捷,但打着打着,没粮了(士兵们得多后悔当初埋粮的行为)。粮尽的隋军在南渡萨水时遇到了高句丽大将乙支乙德的突袭,“大溃不可止”,死伤惨重,三十万人仅剩下二千七百多人。

  仗打到这个份上,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杨广撤队走人,把面子留在了鸭绿江边。

  杨广第一次伐高句丽,一城未占,损失了三十多万马,百万大军横渡鸭绿江成了笑话。

  回国后,等待他的是国内铺天盖地的怨言,农民兄弟也开始造反了。

  这些都影响不了杨广再次出征高句丽的决心,他得把他丢在鸭绿江边的东西(面子)找回来。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杨广再次下诏征集天下兵马征伐高丽。

  征诏令下,实际到达的兵马却让杨广失望。为了充实兵源,杨广开始募民组成骁果军,再次出征。

   虽然此次出征的部队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和第一次相比,但是杨广明显吸取了上次失利的经验教训,给予了各部队军事指挥官极大的权力,在战场上便宜行事。同时 在辽东攻城战中使用了很多在当时非常高科技的攻城设备。(八轮楼车,鱼梁大道等)。战事进展顺利,如无意外,辽东已是杨广的囊中之物。

  历史却总喜欢和人开玩笑。

  就在战事进展到最关键的时候,杨广收到了一个如晴天霹雳的消息:

  ——杨玄感反了。

  杨玄感是楚国公杨素之子,也是杨广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在杨广政府中的角色举足轻重。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杨玄感负责总的后勤补给。杨玄感在杨广后面捅的这刀,很中要害。

  至于杨玄感为什么要反,是想当皇帝还是害怕杨广的迫害(杨广醉后曾说过,杨素不死,就杀他全家),已经是隋王朝灭亡前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杨广的脑子里可没有这么多问号,他的第一反应是——撤军!连夜撤军。

  对于高句丽辽东的守军来说,公元613年六月二十九日,是一个让他们一生都刻骨铭心的日子,他们写好了遗书,作好了以身殉城与辽东共存亡的准备。

  爬上城楼,却发现城外空空如许。

  他们揉了揉眼睛,不相信眼前的事实。

  历史,需要奇迹。

  两天内,高句丽人甚至不敢出城,害怕这是杨广的诱敌之计,只派了一小队人马远远跟随撤退的隋军,末了杀了留在后面的几个老弱兵卒。

  隋军渡河后,他们打开城门,收拾杨广留给他们的攻城设备、粮食及重型武器。

  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杨广功败垂成,再次师出无功。

  他只有把满腔的怒火发到在背后捅刀子的杨玄感身上。打不下高句丽,但收拾杨玄感,还是不费什么力气的,杨广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把杨玄感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

  如果说第一次出兵后的隋王朝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二伐高句丽后的隋王朝则需要高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各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农民兄弟们把造反进行到底了。

  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灌输不进曾被人喻为天才的皇帝脑中。大业十年(614年)七月,在本土战火纷飞的情况下,杨广最后一次疯狂“购物”——三征高句丽。

  对比第一次出征高句丽时的气势,杨广的最后一次远征显得凄凉,兵疲马瘦,还未到辽东,士兵就已经逃亡过半。

  杨广的大军到了鸭绿江边,却看见对岸举起了白旗。

  高元给杨广递来一封信,大意六个字就可以概括——对不起,我错了!

  为了表示诚意,还送上一个活人做礼物——二伐高句丽时的叛臣斛斯政。

  杨广长叹一口气,下令撤兵。他等的不就是这句话吗?

  三征高句丽,以举国之力,损伤三十多万兵马,不就是为了让高元嘴里说出一句对不起吗?

  这是一句昂贵的道歉。

  杨广撤兵,结束了他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高句丽远征。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杨广:

  最后的事实证明,高元再次忽悠了杨广,回朝后杨广令道了歉的高元前来朝见,却久久不见音讯。

  杨广来不及愤怒和再次组织第四次远征高句丽,就被湮没在无情的历史浪潮中。生活和历史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购物”而买单。

  杨广的买单方式就是自己的颈上人头与大隋王朝——公元618年(大业十四年),杨广为部将宇文述所弑,结束了他疯狂的“购物”人生隋朝灭亡。

  战争猜想:

  在中国历史上,秦、隋是两个非常相似的王朝,都是统一中国建立集权的封建帝国,却又都因为统治者的暴戾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迅速被推翻,成为两个短命王朝,同时还都成为汉、唐两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王朝的铺垫。

  我们不禁要问,两个王朝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历史命运吗?

   看似相同的命运,仔细分析却大有不同,始皇帝统一中国,开创的是一个全新时代,走的每一步都是划时代的创新,必然注定有大量的人适应不了时代的变革而引 起矛盾和抵抗,武力可以征服土地却征服不了人心,法家思想治国缺乏润滑剂,在统治一个无比辽阔的疆域时更加暴露了它的缺陷。秦虽二世而亡,但祸根却是始皇 帝时就种下;而隋则不同,经过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阵痛,中原需要也渴望一种力量来统一中国,结束战乱和纷争,杨坚顺应了这个历史使命,统一了中国,经过 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对外将最大的军事威胁突厥一分为二,基本消除北方草原民族的军事威胁,对内是日益的富强和兴盛,杨广接过的是一副好得不能再好的家底, 然而因为杨广同学的个人行为,一个原本值得期待的帝国盛世成为了泡影。

  秦之亡,亡在制度,亡在时代的转型和阵痛;隋之亡,纯属意外,是杨广同学的个人之作。

  所以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给杨广同学盖棺定论,还是那三个字——败家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