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紫薇院 2017-07-18

作者:逻辑怪  至真斋主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贾惜春是贾敬的小女,贾珍的胞妹。她年龄幼小,在全书中的笔墨很少,似乎是个不起眼的人物,可是她却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八位,比在贾府中权势熏天笔墨很多的王熙凤还靠前一位,可见她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在第2回通过冷子兴之口介绍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时候,批书人取她们名字的谐音提示:“原”、“应”、“叹”、“息”。贾府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到“家事消亡”、“树倒猢狲散”,确实令人扼腕叹息。而惜春的名字无论是从本意还是谐音引申义,都跟贾府及她个人的命运归宿有联系。“惜”,根据书中描写的惜春性格,她不但不贪恋贾府富贵的生活,而且还对贾府乱哄哄的一切感到厌烦,“惜春”的名字于她是哀痛“春”的逝去之意。谐音的“息”不仅仅是叹息,它还有“停止”、“停息”、“熄灭”(古汉语息通熄)、“消失”的意思。四春的结局到了惜春这里就是最终归宿,她目睹了“春”从生发到消失的全过程,她了断了红尘之念,一心向佛。所以,“惜春”(息春)的名字本身也隐含了她出家的命运。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惜春的寿命比元春、迎春、探春都要长,这跟她选择出家远离尘世的是非有直接关系。

第3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见林黛玉,作者只一句话不点名地介绍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接下来的情节就是跑龙套的角色了。

到了第5回交代十二钗的命运,惜春的判词是:“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就是说,惜春看透了三春好景不长,选择缁衣出家。从这个判词和书中表面故事,惜春确实是公侯家的小姐。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揣摩《红楼梦十二支曲》中针对惜春的曲子《虚花悟》,却发现此曲透露了惜春的影射身份。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关于“不见那清淡天和”,己卯本、舒序本、梦稿本、卞藏本都是“不见那清淡天和”,甲戌本、庚辰本是“觅那清淡天和”,蒙府本、戚序本是“觉那清淡天和”。古代手抄本是竖写,于是把“不见”误抄为“觅”,又有抄本把“觅”误抄为“觉”。目前发现的《红楼梦》抄本都是过录本,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转手传抄,有些字词和语句抄误是在所难免的。结合上下语句和整篇《虚花悟》的含义,应该是“不见那清淡天和”。“不见”虽然也有一层意思和“觅”相近,即想见而不得见,但是,还有另一层意思:故意回避。“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这段曲子的表面意思是:“看透了三春美好的光景不会长久,荣华富贵结果又怎么样?不如把在红尘中度过美好时光的想法熄灭,回避那清新恬淡好似和暖的世界。”作者在这里采用一笔两意的写法,表面上看是了断尘缘出家修行,不被外面“清淡天和”的世界所诱惑。如果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为清中期,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衰败的故事,惜春看破红尘而出家,那么这首曲子就没什么有碍朝政的禁忌语。如果把时代背景定在明末清初,“不见那清淡天和”就隐含着不仕清、不承认清朝天下的意思。“清天”两个字巧妙地藏在其中。

“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这两句诗的意象借用了唐朝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古代文人常以“天”、“日”指代皇帝,以“雨露”比喻君恩。碧桃是传说中仙界的一种桃子,指代在朝中的显贵。红杏与碧桃的意象指代一样。高蟾的诗用比兴的手法,以生在秋江上的芙蓉自譬,跟那些在“天”上的碧桃、“日”边的红杏相比,地位相差悬殊。从《红楼梦》中惜春的有限情节看,她一开始就流露了出家的想法,既没表现出追求荣华富贵的意思,也没有对他人追求荣华富贵进行嘲讽,那么《虚花悟》中来一句“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就显得很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结合开头两句“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隐含的意思就清楚了,三春就是贾家的三春,桃红柳绿也是指贾家。“把这韶华打灭”指离开贾家。这样,“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还是指的贾家,那么贾家就是暗指皇家。惜春表面上是公侯家的小姐,而影射的真实历史人物必然是皇家人。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破解了“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那么,接下来的曲词就好理解了。“到头来,谁把秋捱过?”依然是采用比兴的手法,这里的“秋”跟书中大量的中秋咏月诗和场景中的“秋”是相同的意象,那就是指改朝换代后的新朝。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放在明末清初,这“秋”的意象就是指代清朝。书中的“秋”是运用了易学思想,秋天五行属金,“秋”与“金”都指代大金和大清政权。清人得了天下,明朝的皇族和那些忠于明朝的官员们被秋金杀伐,就像秋风扫落叶般烟消云散。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因为古代墓地多种植白杨,文人们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例如,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编辑的《古诗十九首》之十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青枫林也跟“白杨村”的指代相同。青枫林取意杜甫的诗《梦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会于洛阳,遂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梦李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虚花悟》里描绘的景象与胡适派红学家们认为的曹家抄家景象极不相符,抄家也只是罚没财产,遣散奴仆,绝不是“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种景象只能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生灵涂炭、白骨如山、人烟稀少、坟墓成片的惨景。

在第7回,作者用惜春与智能儿在一起,为她的出家结局做谶。周瑞家的为姑娘、奶奶们送宫花,在王夫人小抱厦处,惜春正和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儿一处顽笑。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惜春的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不但预示着她将来出家为尼,还预示着她沉醉在绘画之中。批书人也提示我们:“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元妃省亲时惜春的应景之作《文章造化匾额》:“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表面上这是在用画家的眼光描绘大观园巧夺天工的景致,却在暗喻明朝灭亡前的大好河山,其“园修日月光辉里”隐含明朝的“明”字。惜春善绘画,连她的小丫鬟们的名字入画、彩儿都跟绘画有关。刘姥姥二进贾府,贾母让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还要把人物一一画上。惜春虽然犯难,还是欣然接受了贾母交办的任务。惜春所绘《大观园行乐图》应该是贾家最后辉煌的定格,这样美轮美奂的场景在贾家败亡后只能留在画上,留在追忆的梦中了,正所谓“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明月梅花一梦”,宁不悲乎!80回后贾家败亡后,刘姥姥还会三进贾府,不知见了惜春绘制的《大观园行乐图》作何感想?

惜春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这个评价来自于惜春的嫂子尤氏。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回目后一句说的是惜春。“矢”通“誓”,发誓的意思。例如,“矢志不渝”。孤介的意思是“耿直方正,不随流俗。”例如,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比周息虑,孤介归仁。”从回目看作者对惜春的评价是正面的。之所以尤氏对惜春做负面评价,原因是在对待惜春的丫鬟入画去留的问题上,惜春和尤氏争执起来。因为入画保管了贾珍赏赐给她哥哥的东西被抄检出来,惜春认为丢了她的体面,让嫂子尤氏即刻带走入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尤氏劝解几句,惜春回敬了一堆话:“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看着明白人,倒说我年轻糊涂”、“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也有不能了悟的”“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若果然不来,倒也省了口舌是非,大家倒还清净。”惜春发誓要与宁国府断绝关系。批书人批道:“惜春年幼,偏有老成练达之操,世态何常,知人何难!”如果仅仅从一个大家族的家事上来看惜春的决绝行为,就很难理解。宁府是惜春的家,自己的家怎么连累了自己?入画是惜春的丫鬟,犯的错也不大,凤姐和尤氏都没有把入画赶出去的意思,而且还劝惜春,入画也跪下求饶,可是惜春决意要把入画赶出去,这个惜春也太无情了。难怪尤氏说她“心冷口冷心狠意狠”。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惜春令人费解的性格,只有知道了作者设计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才能豁然明白。惜春影射的是朱耷,也就是八大山人。朱耷是在改朝换代之际众多朱家皇室成员为躲避清廷诛杀而隐姓埋名,或迁徙隐居民间,或遁迹山林空门的代表。江山沦陷,厄运首先降临在前朝皇室成员身上,故而《红楼梦》作者把笔墨甚少的贾惜春列在十二钗正册第八位。惜春狠心赶走入画,影射朱耷在明朝败亡时遣散奴仆使之不受连累。惜春与宁府断绝关系,影射朱耷隐姓埋名斩断与朱家的关系,保全性命。朱耷外冷内热,否则也不会常怀故国之情,把爱恨情仇融入画中。

朱耷是出家以后的名字,他本名朱由桵。约生于1626年,逝于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明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纵横大地之后,朱元璋的子孙们成了农民军最有兴趣的猎物。农民军所过之处皇族们均在劫难逃。全国各地最壮丽的明王府在战争中大都灰飞烟灭。朱耷家侥幸逃过一劫。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为了躲避清军的诛杀,他遣散奴仆,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求自保。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像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这个日子是崇祯殉国的日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顺治五年(1648年),朱耷的妻子亡故,他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像“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像“生不拜君”四字,表达对清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后来他们隐居在青云谱道观,成了亦僧亦道之人。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其“墨点无多泪点多”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奇怪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看上去眼珠都能转动,甚至还会翻白眼瞪人。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他画的山石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枝杈,几片树叶,在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曾经画了一幅《古梅图》,树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几枝枝杈,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劫后余生的样子。其上题了三首诗,第一首写道:“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第二首诗写道:“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下,画兰花露根不画坡土,人问何故,他回答说:“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你难道不知吗?”二是殷遗民伯夷、叔齐在周灭殷以后,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朱耷这幅《古梅图》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他这个明朝宗室子孙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不肯臣服于新朝。国破家亡,复国无望,这使他不能不“苦泪交千点”了。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朱耷的《瓜月图》画上题诗曰:“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在题诗之后他记录说:“己巳润八月十五夜画所得”。面对着天上的圆月,和人间家家户户吃月饼,他的心被触动了,那么他“所得”是什么呢?有人根据吃月饼的风俗来源于反元义军传递起事暗号的民间故事,说朱耷在期盼着这一天到来。然而却要等到何年(驴年)呢?“驴年马月”是俗语,表示遥无定期。朱耷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表现出他警觉、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的生活情状和个性,他把家仇国恨融入了他的画作和题诗中。

贾惜春笔墨很少却很重要,她影射谁?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从表面看似乎写的是贾府的一干女子,其实隐写的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那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者是贾府裙钗的原型,或者是裙钗所影射的对象。作者将他们每十二人为一组,根据地位高低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分出等级,故而有《正册》、《副册》、《又副册》。《正册》人物原型或影射对象,基本都是皇家血脉或者大权在握的执政者。《副册》人物原型或影射对象,是国家的重臣和在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又副册》人物原型或影射人物,是一些有闪光点的文臣武将或皇宫民间有惊人举动的人物。《金陵十二钗》只不过是改朝换代特殊历史时期众多社会人物的代表和缩影,正如警幻仙子在薄命司对贾宝玉所言:“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解开了《红楼梦》的人物原型和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就揭开了《红楼梦》的真相,同时也是深入认知《红楼梦》思想内涵的基础。

影射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是用一个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个事物。其作用有二,一是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二是借喻的作用。影射并非意味着要与所影射的对象一一对应,只要取一个或几个最突出的特征、性质、事件等,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所影射的对象即可。有一些红迷对红楼梦人物的影射研究很反感,武断地认为书中没有影射,这是受胡适派红学家们的误导所致。如果对《红楼梦》的写作技巧茫然无知,又错误地把时代背景定在清中期,即使对清中期的历史了如指掌,也不能解开红楼人物之谜。有的红迷认为书中写的是一个大家族的故事,重点人物是一群公子红妆,哪有什么历史上的皇族成员、朝廷重臣?而且作者也说为“闺阁昭传”。这类红迷不懂作者一笔两意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书中有批语提示。就拿“闺阁”一词来说,很多人只知道是“闺房”和“女子”的意思,鲜有人知道还有“宫禁”的意思,“闺阁女子”又隐喻“朝廷中人”,于是他们看到的只是作者敷衍的表面故事“假语村言”,看不到书的背面“真事隐”的血泪史。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