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问32:为什么说腔隙性脑梗死是个过时的诊断?

 刘锐Ryan 2021-07-04

既往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主要依据病灶大小和部位;目前,以15~20mm作为腔梗诊断标准已经受到挑战。

教科书上的名称在悄悄改变,第七版神经病学和八年制第二版神经病学均称为腔隙性梗死,而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已改变为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虽然小动脉闭塞性梗死与穿支动脉病变名称上仍有待商榷,但专家们都已在变,你准备好了吗?

小血管病变属于排除性诊断,首先应当排除大动脉型和心源性栓塞。由此可见,腔梗的病因不一定是小血管病变,大动脉病病变或心源性栓塞亦可导致“腔隙性”病灶;小血管病变也未必就是腔梗,也可导致面积较大的梗死。

图5

豆纹动脉的解剖

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图 

豆纹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 M1 段,分为内侧豆纹动脉和外侧豆纹动脉,主要供应内囊后上 2/3 及侧脑室旁前部的尾状核体部部分,

依据其解剖结构有研究对其引起的脑梗死在 MRI 冠状位上进行分类,如下图 

红箭头作内侧豆纹动脉及远侧豆纹动脉的分界线(冠状位),箭头上部为外侧豆纹动脉分布区,箭头下部为内侧动脉动脉分布区(图 A)。NC:尾状核,TH:丘脑,PU:壳核 

穿支动脉常见病变形式包括载体动脉粥样硬化堵塞穿支动脉开口处、穿支动脉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穿支动脉远端玻璃样变三种形式,其中前者在 CISS 分型中被归为大动脉粥样型,而后两者被归为穿支动脉病变,

图 1 载体动脉粥样硬化堵塞穿支动脉开口处(图 A);穿支动脉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图 B);穿支动脉远端玻璃样变(图 C)

1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

2.1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定义

 DWI 上累及基底节区 3 个或以上层面且直径>15mm 的孤立梗死灶。

 T2 及 DWI 像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正常(图 A 及 B);DWI(图 C)及 FLAIR(图 D)显示腔隙性脑梗死

2.2 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定义

DWI 上累及侧脑室旁内侧豆纹动脉远端区至多 2 个层面的孤立梗死灶。

下排水平位 DWI 提示侧脑室旁累及两个层面的病变,提示内侧豆纹动脉的腔隙性脑梗死

2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我们对穿支动脉病变的病因分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其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当基底节区存在梗死灶,且 MRA 提示大脑中动脉存在明显狭窄,考虑其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如图

上排冠状位DWI像提示外侧豆纹动脉病变,下排水平位 DWI 提示相应梗死区病变,右图 MRA 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局限性狭窄 

当基底节区存在梗死灶,但 MRA 未见大脑中动脉狭窄,建议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如发现大脑中动脉存在斑块考虑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如血管仍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图 5 MRI,MRA 和 HR MRI(高分辨率磁共振)。(A)MRI  DWI 显示内囊后肢高信号改变,提示急性脑梗死;(B)MRA 未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异常;(C)高分辨率磁共振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近端前壁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