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热论
2017-07-19 | 阅:  转:  |  分享 
  
素问·热论篇

[目的要求]

1.掌握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2.理解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3.了解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4.了解食复、遗病的病机和治法

了解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



[经文分析]

(一)

本段论热病的概念及病机、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1.热病概念: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热病:外感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以症状命名)

·伤寒:(1)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即“皆伤寒之类也”——以寒邪概括、代表六淫);(2)外感热病之一种,伤于寒邪而致者(狭义).(以病因命名)

2.热病的病因: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概括六淫)

3.热病的病机:

巨阳(太阳):(1)诸阳之属,为三阳之藩篱,——外邪首犯太阳.

(2)其脉连于风府(督脉)——为诸阳主气,统摄营卫

邪正抗争于太阳,卫阳为邪气所郁,故“伤于寒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发热是正气抗邪,邪正抗争的表现.

4.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预后

(1)六经分证及病候

六经经脉所过部位症状

太阳经从巅入脑,下项,挟脊抵腰中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经挟鼻络目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

少阳经循胁络耳胸胁痛而耳聋

太阴经布胃中,络于嗌腹满而嗌干

少阴经贯肾,络于肺,系舌本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经循阴器,络于肝烦满,囊缩

(2)传变规律和预后

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①一日、二日…仅言其次序,不可拘定;②仅是一般规律,并非固定不变(传与不传;顺经传、越经传)]

预后:(六经传遍),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死.

不死(不两感于寒)则依上次序逐经病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所言预后亦说明“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的道理.

5.治疗大法

各通其脏脉:通调脏腑所属的经脉.

未满三日(邪在三阳之表):可汗而已(解表);

已满三日(邪在三阴之里):可泄而已(清里泄热,不要单纯理解为下法)



(二)

本段论热病少愈以后遗热不清和食复的机理,说明热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遗热:热病热甚而强食之(进食过多或不当)——(邪气)因与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遗热不清,余热羁留不去.

食复(因食而复热):热病少愈(热势已衰但未尽去)而食肉——肉味甘肥助热——热势复炽.(与遗热均发于热病后期,但病情不同)

热病禁忌: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遗热、食复的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指导意义:(1)提示必须重视热病饮食护理(注意忌口);(2)提示遗热、食复的治疗大法:须通下食滞,又须清热祛邪,亦须扶正.



(三)

本段论两感于寒的病机、病候及预后.

病机:表里两经同时受邪.(邪气过盛;正气虚不能御邪,邪气深入)



病变规律及病候:一日:巨阳、少阴头痛,口干,烦满.

二日:阳明、太阴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三日:少阳、厥阴耳聋,囊缩,厥

两感于寒不免于死的原因: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水浆不入(胃气衰败),不知人(亡神失志)——三日后(发病第六日)死(胃气已尽).[与上文“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对应]

为什么“三日”(两感第六日)后才死——阳明者,十二经之长,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意义:提示热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顾护胃气的重要性.



(四)

本段论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暑大法

感受寒邪即发病——伤寒

伏而不发至来年春天(先夏至)发病——温病

至来年夏天(后夏至)发病——暑病

暑病、温病之别:时令气候对疾病的不同影响.

暑病的治疗大法: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出汗是机体祛除暑邪,降低体温的反应机制.“无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暑热盛,汗大出,勿轻用酸敛收涩止汗)——清暑热,滋汗源.]



[小结]

1.广义伤寒又称热病,热病系以其症状命名,伤寒则以病因命名.狭义伤寒则指伤于寒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篇所言伤寒,指广义者,与“热病”同.

2.六经分证既是热病六种证候类型,又反映其传变规律,但这种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证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引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1)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2)本篇所言病机病候皆以经脉为主,《伤寒论》则言及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的病机;(3)本篇以足三阴三阳经病机病候为主,《伤寒论》虽亦以足经为主,但尚论及手经,且三阳病多实热,三阴病多虚寒.

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且其所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

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对药复、劳复等作进一步发挥.

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考练习题]

1.为什么称外感热病为“热病”,又称其为“伤寒”?

2.为什么“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且“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3.说明热病的病机、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和病候.

4.热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如何理解?

5.遗热和复病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6.如何区别暑病与温病?治暑的大法是什么?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