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良佑中华传统香学师门传承

 宽和茶馆 2017-07-19

劉良佑中華傳統香學師門傳承

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香火是代表人類的繁殖存續,是傳承培育、修身養生、明理盡性的憑藉。自古人們就相信香可上通靈明、下通智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記載:古者燒香草以降神故曰熏曰蕙。

與散發香味的植物花卉不同,“沉檀龍麝”等名香,則是純為嗅覺而存在的專門香料,因此常常與無可言喻的神聖、美好、高貴聯想在壹起。名香的氣味能讓人情緒舒緩,心生歡喜,或撩起內心種種回憶。人們通過制香、焚香、熏香等方式養氣調心、豐富生活,充盈內心世界。

劉良佑中華傳統香學師門傳承

香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啟蒙於遠古,萌芽於夏商周三代,奠基與秦漢之際,發展於南北朝,完善於隋唐,風行鼎盛於宋元,普遍於明代和清初,最後卻斷層於清中葉,近乎滅絕於民國和改革開放前。曾經鼎盛的香文化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尷尬境地,傳承和復興香文化是當下迫在眉睫的要務。劉良佑先生深感傳統香學之珍貴而當代社會卻多不能識,遂花三十多年時間致力於研究傳統香學,於各類香料之辨別、分類、合香、制香、香儀、香學文化等均有獨到和深入的研究,並著有《靈臺沉香》、《品香之道》、《香學會典》等專業性香學著作,堪為當今香學之泰鬥。

劉良佑中華傳統香學師門傳承

劉良佑先生常年研究琺瑯器、陶瓷器、玉器、雕刻等古代工藝,是個中專家。著有《中國器物研究》、《故宮所藏琺瑯器研究》、《古玉新鑒》等數十冊專業性著作,70年代末轉而教書育才,任職於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陶瓷、美術及藝術研究。復分別任教於弘光科技大學、逢甲大學、東吳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中國研究所、馬來西亞藝術學院、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等國內外高等學府,學生遍布世界各地。

劉良佑中華傳統香學師門傳承

劉良佑先生與香結緣得益於早年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擔任研究員期間,接觸到了很多古代香具,此外很多出土文物中也包含壹些香具,他們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深深地吸引著劉良佑先生,促使他進壹步去深入研究傳統香學。

90年代末,劉良佑先生始傳授香學之道,創劉良佑香學師門,擇弟子極為嚴謹,於臺灣傳弟子二十余人,復於2004年傳滬上弟子四人。經天字輩、玄字輩、如字輩,現已傳至是字輩。傳統文化的復興在中國大陸已經生根發芽,這裏主要梳理一下劉氏香學在大陸的傳承脈絡。

劉良佑中華傳統香學師門傳承

吳清先生是劉良佑先生的入室弟子,期間隨師參訪過國內多家考古研究所,現為國家勞動部文物藝術品高級鑒定師、上海社科院考古系教授、世界斷代玉專家,曾出版論著《中國古玉鑒賞與收藏》、《如是余香》、《澄懷觀道》,並於國內多家報刊雜誌發表文物藝術品收藏類文章。

劉良佑中華傳統香學師門傳承

如珩香事的創建人毛慶超先生師承吳清教授,作為劉良佑先生的再傳弟子,一直以來,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香學為己任,並攜其門下三位弟子(是名香、是名學、是名會)以各種香事活動為載體,為世人展示中華傳統的雅生活,並賦予雅生活以現代意義,將香文化提升到另一境界。通過香席演示、品香雅聚、香學講座等形式,為大眾傳播香學知識。

讓我們遵循劉良佑先生的品香四德:靜心契道、品評審美、勵誌翰文、調和身心為香學根基,沿著他的足跡不斷前行,願中華傳統之香學永續!願中華傳統文人之精神永存!

劉良佑中華傳統香學師門傳承

图:网络 文:如珩香事

《听见香说》

打造香学网络直播互动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