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一轮紫阳映活水(2)

 liuhuirong 2017-07-19



  正是如此,公元一一四七年十八岁的朱熹中建州乡贡。主考官蔡兹看了朱熹交上的三篇策论后激动地对人说:“吾取中一后生,三篇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公元一一四八年,绍兴十八年,朱熹进士及第。公元一一五一年,被授左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

  自此,他走上了他并不喜欢的仕途。

  对官场的厌恶与躲避,应该说首先是来自朱熹所尊敬之人的影响。

  前苏联的加里宁就这样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他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以及对世界的态度。”

   父亲朱松因反对秦桧投降政策,愤然罢官回家,这是朱熹自小便知的事体。再来看看成长中的他所崇敬有加的“武夷三先生”:白水先生刘勉之,绍兴中以荐举赴 朝廷,逢秦桧擅权,知不与其合,即谢病而归,杜门十余年;屏山先生刘子翚,因为同样的原因辞归武夷山,淡然无求于世,不出者凡十七年;籍溪先生胡宪还是因 为这个原因,辞官不仕,执起了教鞭。

  映入眼帘的现实世界,豺狼当道,君主昏庸,政体混乱,纲常不振,党禁森严,正学被黜。此正孔子所 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立身于无道之世,那么自当卷而怀之,转而回归自我的内圣之路,寻求道 德与知识的自我双重完善。

  面对眼前铺开的仕途,朱熹怎么能欣然如有所归地踏上这条路呢?事实是,他从上任之初便想到了任满后辞职回家。

  官场如歌厅,作为一个成年人,带着新奇的目光偶尔走进去,体会一下其中的另类生活状态就够了,焉能将余生全部浸泡在那里!

  这种比喻很蹩脚。因为朱熹没有将涉足官场当作人生的一次猎奇经历。他在无力拯救与抗拒现实之余,本着儒家推己及人的善念,从自己力所能及处着力,力图植一片绿,营造一方春天。

   于是,他以学化顽,以智启愚,“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走到哪里,就将学堂办在哪里。只要有耳朵的地方,我 的嘴巴便在那里宣讲知识与真理,这成了他此后一生的行为准则。此时,朱熹更没忘继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涵养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学,禅、 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因为进士及第之后还如此如饥似渴地探求知识,他甚至让周围的人很困惑,以为遇到了“学习控”。他是这样解 释的:“学者难得,都不肯自去著力读书。某登科后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某只是不管,一面自读。”

  某只是不管,一面自读。

  这就是一个学人的生命宣言。只要一息尚存,我便学习不已。于是,进士及第且为官后的二十四岁朱熹,于公元一一五三年夏天徒步数百里前往延平,求学于父亲朱松昔日的同窗好友,著名理学家李侗。

  先说李侗的老师罗从彦。

  罗从彦,字仲素,为二程的再传弟子,是杨时的高徒。当年,他为萧山令时,闻听同郡杨时得二程洛学真传,慨然慕之,于是徒步前往拜师求学。杨时对他熟察之后,喜道:“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杨时弟子千余人,罗从彦名列第一。

   罗从彦拜见杨时三天之后,深为老师的学问折服,乃至“惊汗浃背”地说:“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他曾经与杨时探讨《周易》,到乾卦九四爻时,杨时说: “伊川说甚善。”罗从彦马上变卖田产换作路费,前往洛阳龙门山拜见程颐。其为学,以主静为宗,教人“于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进学有力,亦是 养心之要”。

  再来说李侗。李侗,字愿中。二十四岁时听说罗从彦身负二程河洛之学,于是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求见罗师。其后,跟随罗师多年,深得上自二程发微,中经杨时阐述,最后至罗师总结的《春秋》、《中庸》、《论语》、《孟子》的学说精髓。

  李侗之学也主静,动辄教人静坐,以体认大本末发之前之气象,以达洒然之境。对于二程的“理一分殊”学说,李侗认为这是区分儒与释、道的根本标志。“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

  李侗学成之后退居山田,谢绝世故四十余年。他时常食不果腹,却始终怡然自适,大有颜回之风。对待学生,答问不倦,虽根据各人才具浅深而因材施教,但必使每个学生返身于自家内心,求得对所学知识的内在存养。他的口头禅是:“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他曾这样评价《中庸》:“圣门之传是书,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者,又一篇之指要也。若徒记诵而已,则亦奚以为哉?必也 体之于身,实见是理,若颜子之叹,卓然若有所见,而不违乎心目之间,然后扩充而往,无所不通,则庶乎其可以言《中庸》矣。”这对朱熹日后将《大学》、《中 庸》从《礼记》中拽将出来,单册列书,标明为《四书》之重要内容,有着直接的学术先导影响。

  朱熹称颂李侗:“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日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

  李侗也这样赞扬弟子朱熹:“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从二十四岁赴同安任主簿到二十八岁任满离开,朱熹在五年时间里得暇便赴延平,平日里则用往来书信讨教问题。后来,朱熹将李侗回答儒家经义的信札辑而录之 为《延平答问》。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朱熹深知自己昔日泛滥佛老之非,遂专心于圣贤之学,逐渐廓清并奠定了以承继二程学术为基础的硕大理学体系。

  涓涓细流终于汇聚成河。

  十四岁之时,朱熹师从“武夷三先生”,其学术承继图是:朱熹——刘勉之、胡宪——杨时——二程;二十四岁之时,朱熹师从李侗,其学术承继图是:朱熹——李侗——罗从彦——杨时——二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