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传统文化不灵了?

 SZTsmz 2017-07-21

1

几年前,社会上又重新兴起一股国学热,由于各种总所周知的原因,不少“仁人志士”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为崇高使命,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股国学热中,起初,是《弟子观》的活学活用,之后,各地的国学馆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家长们甚至直接把孩子从体制教育中“解放”出来,送到国学馆和私塾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往后,还有“国学进校园”、“国学进社区”(作为影迷的我,只能感慨:幸亏“国学”没进电影院)……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化繁为简的国学有时候还和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使它在极短时间内拥有了一大批信众——无宗教之名,却行宗教组织之实!


面对此情此景,起初也有一些清醒冷静的学者站出来发一些善意的提醒,但收效甚微——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


最近,有某女士在网上视频中大谈“女德”,引起公愤,不少民间的自媒体也纷纷对其言论口诛笔伐,以表明自己对现代女性和性别关系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


我看了那位女士在网络视频上的一些言论,里面的内容和立场,放在当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气不打一处出。但细想一下,这些言论和价值观,也并非她原创啊,而是自古有之,甚至根深蒂固。


倒推一百年,中国社会普遍民众都还在信奉她这套“女德”。而仅仅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这套存续了千年的信条,却在当下遭到最彻底的否定和批判,这里面折射出的,已经不仅仅是“女德”问题,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开始达成共识,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社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这也说明:想要用传统文化来塑造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国民性,已经不灵了!


这不禁使我们发出疑问:为什么它就不灵了呢?

2

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演变历史。


我们在日常提到的“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侠义的文化概念,从内涵来看,它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其中夹杂着道家和佛教的部分内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儒、释、道”三位一体。


事实上,华夏文明的文化形态原本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思想大爆发,群星璀璨,百家争鸣。从思想文化的演变角度来看,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包括诸子百家的理论和思想成果,但因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儒家文化脱颖而出,统治天下近两千年。至此,现代语境中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已经简约到儒家文化这一宗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儒家文化发端于周朝,其制度和理论经春秋时期的孔子删减编修,形成规模(四书五经),后经各代演变,逐渐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经、史、子、集、六艺等文献中均有儒家文化的体现)。


这套体系,看似复杂,但概括起来,其实只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个人品格的养成(比如说“君子”这一概念)和社会制度的建设(比如说“以孝治天下”)。同时,孔子以及后世儒家都觉得,要完成这两方面的内容,最好的途径便是“教化”(它有别于现代教育,分为自我教育和政策推行两方面),希望通过“教化”,最终能达成国民性格和社会制度的和谐统一,即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后世给他的最重要的历史身份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这个角度来看,儒家伦理本身就是一种精进的入世文化。而且,在漫长的竞争过程中,儒家文化能够打败其他学说,逐渐成为华夏农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儒家文化继承了周朝的文化精髓,具有历史延续性,而非无根之水,有雄厚的理论根基和实践基础。


第二,个人品格的养成和社会制度的建设,这两大内容,一方面具有普适性(有民众基础,可操作),另一方面为容易为当政者所采纳(成就霸业)。


第三,以“教化”途径达成上述两方面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的动物性(摆脱民族野蛮),手段温和,又不消极无为(相对于法家和道家而言),这种中庸的态度和方法论,迎合了当时农耕社会的需求,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进步。


基于这些内涵和历史背景,儒家文化也形成了它自己的特点:对内注重品德修养(君子应具备的五种美德:仁义礼智信),对外注重“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宗族伦理和社会制度(三纲五常)。


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发展至今,确实对中国(乃至东亚和东南亚)的国民性塑造和社会制度的演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现在都成了史书上既成的事实!

3

如果岁月一直静好,如果1840年没有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如果历史的车轮就一直这样波澜不惊地往前走,也许,那位女士在网络视频上的“女德”言论和经验分享,会得到无数民众的呼应和效仿。


但事实上,从大门被打开的那一刻起,中国就已经被迫卷入了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人们开始一步步艰难地走向自我觉醒,越来越意识到主体建构的重要性,而且,民众的主体建构和社会制度的演化也越来越显现出现代化的趋势。


文化形态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对错之分。“对错”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评价和取舍,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具体的社会情境。


在稳定的农耕社会,民众的主体建构主要依靠个人的自律和以家庭、私塾为单位的教育(孔子所说的“教化”),它单纯、淳朴,价值观单一,它的力量很稳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功能分化也越来越复杂。这导致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在主体建构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价值需求;其二,不再只受个体和家庭(宗族法则)的影响,而是受到家庭、学校、医院、工作单位、社交群落、互联网、权力机关等各种平台的综合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的主体建构处在一个更复杂的环境中,关于“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该如何成为那样的人”这些问题,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


同时,社会制度也随着国民性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演变,民众对主体建构(自我觉醒)日益增长的诉求,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对婚姻制度、国家体制、公共社会法则等各方面都有所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根据个体(自我)的需求建立关系和制度。


至此,无论是出于个体诉求,还是社会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为代表)都逐渐成为众多选项中的一个。而且,选项的基数还在不断扩大,终将导致其逐渐丧失主流地位,而被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所取代!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依靠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单一文化形态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4

事实上,自鸦片战争至今,中国的文化发展虽经历过民族主义的冲击和阻断,但依然沿着一条曲折而清晰的路径在前进——由儒家伦理向人文主义过渡!


人文主义虽发端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和扩张,早已没有了东西之分。它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和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这些主张,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文化潮流,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在人文主义盛行的时代,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已经无用武之地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文化惯性依然在动荡变革的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文化惯性影响,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依然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只是渐渐会丧失其主流地位而已。


其次,儒家伦理和人文主义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彼此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结。儒家伦理中,有许多价值观是合乎人文主义主张的,比如说“仁义礼智信”,比如说“有教无类”(平等)。这些主张,都在肯定和维护人性尊严。同时,人文主义在发端之初,就曾不断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启蒙运动中的很多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洛克,都曾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他们新的理论中,比如洛克的“三权分立”学说。


同时,这也意味着,只要符合人文主义精神,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西方思潮,都将被吸纳、被传承;反之,则会被历史抛弃。

5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女德”言论遭诟病这一现象,它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违人文主义价值观的部分内容被否定,被抛弃。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开始以人文主义为信念,对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做检验和甄别。而且,随着主体建构的完善(自我觉醒程度加深),这种甄别越来越显出理性的趋势,也越来越表达着人性的诉求。


所以,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为什么传统文化不灵了?”,而是,在我们面对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中,哪些是符合人性诉求和时代潮流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相信:经过严格的审视、检验和甄别,人们最终会携带满足这两个要求的内容,进入下一个时代!

 

2017年6月14日

中国深圳·新世界山月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