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宝九年,对于只剩北方强敌的大宋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的十月,发生了著名的“斧声烛光”,宋太祖赵匡胤离奇离世,赵匡义接任,成为了宋太宗。 同一年的三月,发生了另一件影响大宋国运的大事。赵匡胤在西游洛阳之时,突然提出了放弃开封,迁都洛阳的计划。没想到,赵匡胤的计划,竟然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甚至在赵匡胤赌气拒绝返回开封(汴京)的情况下,大臣们仍然不同意迁都。 宋太祖赵匡胤身为开国之君,眼界当然不同一般。赵匡胤认为,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四周都是平原,乃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立国可谓是危机重重。当初并不是赵匡胤选择开封作为都城,而是因为赵匡胤夺权于后周,只是继承了后周的都城罢了。 洛阳则坐拥山川之险,又有河流拱卫,更加的易守难攻。赵匡胤还有深一层的想法,迁都洛阳之后他想更近一步,将来再把都城迁到防御更加强大的长安。 赵匡胤的眼光,自然是不差。那他的群臣,为什么会反对呢?大臣们给出的理由是,由于多年的战乱,洛阳和长安都已经破败不堪,在当时已经不具备作为国都的条件。而开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极为的繁华,漕运便利,可以支援四方,另外还有三重高大的城墙。如果在这个时候迁都,会动摇国家的根本。 大臣们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是群臣已经在开封安居多年,不想离开舒适繁华的大都市。洛阳与长安虽破败,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足够可以重建。开封的城墙再高大,又哪里抵御得了北方越过平原的骑兵。 赵匡胤不愿对鼠目寸光的君臣妥协,滞留洛阳两月不走。可是有一个人发话了,“在德不在险”。因为这句话,赵匡胤放弃了迁都,返回了开封。 所谓“在德不在险”虽然是吴起说过的名言,明显也只是扯蛋,赵匡胤为什么就信了?因为说这话的人是他的弟弟赵匡义。赵匡义已经做了16年的开封府尹,党羽无数,势力根深地固。他的话,赵匡胤不能不信。几个月后,赵匡胤死,赵匡义继位。 为了保卫四战之地的都城开封,北宋建立了庞大的禁军,花费了巨额的军费,却仍然没有强大的防御力。 赵匡胤不是看不到后果,他当时就说过:“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尽敝。” 赵匡胤的预测还是差了一点,一百多年之后的靖康二年,开封才被金军攻破。北宋灭,赵匡义直系的后代赵构建南宋,然而无子,又将帝位传于了赵匡胤直系的后代。 北宋如果迁都到洛阳,甚至是长安,还会被金国所灭吗?洛阳还不好说,如果真是迁到了长安,想来从军事讲度,金人的骑兵应该很难打下来。也许北宋的国运,会被改变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