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福保具呈的一份中国泉币学社重要文件

 国民一员 2017-07-23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泉币》杂志合订影印本、《中国泉币学社例会记录》影印校注本以及《寿泉集拓初集·寿泉集拓二集》影印本等的先后出版,使人们对四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国泉币学社各项活动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戴志强先生还说到学社例会活动和寿泉会活动“在五六十年代又有续弦”的情况①。唯1946年3月中国泉币学社第二届社长陈仁涛率眷去了香港,继后副社长罗伯昭又因事去了重庆,泉币学社一度曾无人主持。因此,在四十年代后期泉币学社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又由何人出面?有没有对外界发生过影响?一份民国卅七年(1948年)九月二十五日由德高望重的丁福保先生以中国泉币学社社长名义向当时上海市社会局以及财政部的呈文副本,作出了解答。
  该呈文副本,为马定祥先生生前所藏,我们最近在整理其藏品时发现。原用两页长222毫米、宽165毫米的打字纸打印。呈文末尾,分别盖有楷书“泉币学社”及篆字“丁福保字仲祜”两个红色印鉴。原文没有标点,现试加标点后,将全文抄录如下(封三):
    呈为呈请对于我国历代有关文化之金质古币、银质希币,恳即明令依照金饰、银饰办法及援用财政部卅二年规定银币、银类兑换法币之条文,准许人民继续持有、转让,藉保国粹事。窃查我国政府自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三日颁布施行法币政策,规定流通硬币限期收兑,但对于有关文物或纪念物品之金银质古币,并不规定在收兑范围之内。迨三十二年九月廿三日,财政部重申前令,复公布银币、银类兑换法币办法,其第一条规定:“凡持有银币、银类者,应送交就近收兑机关兑换法币,但左列各款不在此限,一、工业、艺术或其他必须用为原料之银类,经政府许可者;二、古币、希币或有关文化之银质古物;三、确为现时服用之银制成品。”具见政府对于保存古币文物,认为有维国粹必要之至意,仍许人民对古币、希币持有及转让。但此次政府改革币制、颁布《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对于有历史性之金银古币、希币仍许持有一条未见明令规定,以致无所适从。按具呈人所设立之泉币学社,为全国泉币爱好之士所组织,成立已逾廿载,在钧局亦早登记有案,并曾刊行《泉币》杂志,原系仿照欧美钱币学会(NUMISMATIC ASSOCIATION)之同样性质,专事研究及交换钱币为宗旨,而该会亦以我国金银质古币、希币为其中重要之一部门。查美国钱币学会,总会有会员一万五千人之众,分会不下有五十处之广。世界各国,亦莫不皆有同样之组织。具呈人之社员虽未满百,但历年对于本国币制均能悉心研讨,曾经印行考古书籍,刊发学报,且与欧美各国互通声气。上年,本市藏家有人被邀赴美,纯以中国希见之金银古币在华盛顿博物院展览,并在财政部曾经备案,因此有关中国文化之希币竟极博得国外之盛誉。会员中有前任财政部顾问之西人阚恩君者,就其搜集之中国金银古币正在埋首著为专书,几经寒暑,不久即将问世。阚君最近且在大陆、字林各报(见九月八日两报)揭载其个人意见,建议此次币制改革对于古币之保存,政府亟应规定。凡此诸端,具呈人虽成就者尚小,而影响所及者实大,不但对于币制沿革长留麟爪,即对国粹保存亦不无微劳。此次政府改革币制之重大措置中,对于前述古币一事未予论列,将来难免发生误会。且查《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对于纯属装饰奢侈用品之金饰银饰,尚且准予人民继续持有及转让,则有关我国历代文化之金银质古希币物,更宜保存,庶免毁灭国粹。具呈人鉴于斯,故特呈请
钧局鉴核,仰祈转呈
财政部,对《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予以补充解释,准许人民持有及转让金银质之古币、希币,庶几我国文化古物得与欧美友邦相互争光,实为公便。谨呈
上海市社会局,转呈
财政部。
    具呈人 中国泉币学社 设安福路七号
    社长丁福保 年七十五岁 无锡人
    住大通路瑞德里六号
    “泉币学社”(章) “丁福保字仲祜”(章)
中华民国卅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呈《泉币》杂志壹本)
  呈文的中心议题,是要求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部能对《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予以补充解释,准许人民持有及转让金银质古币、希币,从而使有关我国历代文化之金银质古希币物得以保存,免于毁灭。
  其起因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为发行金圆券,以搜括民间金银,颁布了《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作为《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附件之一。其中提到:“自本法公布之日起,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在中华民国境内禁止流通、买卖或持有。”“人民持有黄金、白银、银币或外国币券者,应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三十日以前向中央银行或其委托之银行”“兑换金圆券”、“购买民国三十六年黄金公债”或“存储于中央银行”。“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一律禁止携带出国”。“不于限期内兑换或存储者”,“其黄金、白银、银币或外国币券一律没收”等②。条文中尚有“人民持有之金饰、银饰准许继续持有及转让”,却并无“允许人民对历代有关文化之金银质古币、希币持有及转让”的字句。这对于专事收藏和研究我国历代金银质古币、希币的钱币收藏家来说,犹如当头一棒,“无所适从”,以至连担任过财政部顾问的外籍人士、中国金银币收藏家耿爱德(即呈文中的阚恩君,其时正在整理其《中国币图说汇考》专著)也在9月8日于大陆、字林两报上就金银古币的保存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个人意见。作为中国泉币学社创始人的丁福保先生,更是责无旁贷,毅然以中国泉币学社社长的名义,援用财政部在民国二十四年及三十二年所规定银币银类兑换法币之条文中尚有“古币希币或有关文化之银质古物”“不在此限”的条文③,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地向当时上海市社会局、并通过市社会局向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呈上了有关的意见和建议。
  呈文还介绍了中国泉币学社的活动情况:
  文中说:“泉币学社为全国泉币爱好之士所组织”,社员近百人,“成立已逾廿载。”大家都知道,中国泉币学社创办于1940年5月,至1948年仅八年。但在此之前,已有1936年成立的中国古泉学会,至1948年已有十二年。更有在1926年首办的古泉学社,至1948年整整有二十二年了。故丁老的提法是有根据的。
  文中提到:“上年本市藏家有人被邀赴美,纯以中国希见之金银古币在华盛顿博物院展览”,“竟极博得国外之盛誉”。这是中国金银古币在国外引起高度重视的实例。该藏家我们认为是施嘉干先生。这可在施氏所著《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之“编辑缘起”中找到依据:“编者于1946年有第二次赴美考察工业之行,同时应旧友之招,曾在旧金山、华盛顿两处,于货币**中,作中国硬币(本书称铸币)之演讲”。“美人酷好中国硬币者颇不乏人,出其私藏,来相质询”。书中还提到:“美国最大集币会之一,有会员一万五千人以上,各城市亦有同样之会员数十人至数百人,而大小会不下百数”。“况世界各国均有此种**,为数当不止盈千已也。”④丁老在呈文中所述世界各国钱币学会情况,显系来自施氏访美归来之介绍,同时也反映了当年中国泉币学社“与欧美各国互通声气”,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情况。
  呈文称,泉币学社成立之后,“历年对于本国币制均能悉心研讨,曾经印行考古书籍,刊发学报”等等。事实正是这样,诸如《古钱大辞典》、《古泉学纲要》、《历代古钱图说》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所编纂的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另外,早在古泉学社时,即曾刊办过一期《古泉杂志》。中国古泉学会成立后,又创刊了《古泉学》季刊,并连出五期。中国泉币学社自1940年7月至1945年9月,更连续编辑出版了《泉币》杂志双月刊达三十二期之多。呈文末尾有“附呈《泉币》杂志壹本”字样,正是为了宣传其学术研究成果,肯定泉币学社的历史作用。
  丁福保先生在呈文中还不无谦虚地提到自己“虽成就者尚小,而影响所及者实大,不但对于币制沿革长留麟爪,即对国粹保存亦不无微劳。”确实,丁老在泉币学方面的学术成就是举世闻名、有目共睹的。正如马定祥先生所称:其“编著之勤,鲜有与之匹者”,其著述的“历史功绩,将永远不会磨灭”⑤。
  而这份向上海市社会局及向财政部的呈文,同样是丁福保先生为钱币收藏与研究争取应有地位的力作,是中国泉币学社的重要文件,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引自《中国泉币学社例会记录》(影印·校注本)“序言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3月版。
  ②引自《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见第753~755页。
  ③同上,见第184页。
  ④引自施嘉干编《中国近代铸币汇考》,1949年6月出版,第2~3页。
(录自《中国钱币》1996年第3期)
丁福保致叶恭绰的一函信札
丁福保致叶恭绰的一函信札
                                        段炼
  最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名人信札,其中有一封丁福保致叶恭绰的亲笔信函,附有实寄信封(图1)。信札长300、宽205毫米,原文如下(图2):
誉虎先生鉴敬启者:
    吾国古泉以悠久之历史、精美之制作,冠绝欧亚古今。彼日本通都大邑咸组集团,相互研求,不厌其详。反顾国内独付阙如,不无遗憾。吴稚晖、张静江、张伯诸先生有鉴于此,拟发起组织中国古泉学会,遍征同好,冀有所发明宣扬。拟乞赐衔倡导,众望所归,收效自宏。而会务前途必臻发达也。如蒙慨允,尚希示知。俾资遵循为祷,耑此敬颂
    曼福
    弟 丁福保敬启
    (无锡丁福保印)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祐,别号畴隐。原籍常州,生于无锡。擅长数学、医学、词章考据学等,著作颇丰。尤喜好泉币,著有《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古泉学纲要》等专著。曾任中国古泉学会会长,中国泉币学社社长等职。
  叶恭绰(1880—1968),字玉甫,又字誉虎,别署矩园,广东番禺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为国民党元老。曾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北京政府交通总长,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等要职。擅书法、精鉴赏、收藏甚富,1935年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出任董事长。
  另外信中提到的吴稚晖、张静江亦为国民党元老,政界显要,张伯系明华银行总经理,都是社会著名人士。可见当时钱币收藏已登堂入室,古泉研究日益兴起,成立集藏研究组织已成必然趋势。叶恭绰时为“党国元老”,热心公益事业,在社会各界都具有相当的威望,因此丁福保请他领衔发起,以扩大中国古泉学会的影响。后来,古泉学会成立,丁福保请叶恭绰任会长一职,叶恭绰坚辞不就。他说:“古钱与历史学、经济学互相关联,但我已研究史料过多,不能精专于此了。”只答应出任副会长之职,并欣然挥笔为该会会刊《古泉学》题写刊名(图3),这是后话。在这封信上还可看见叶恭绰的亲笔批示:“七月九日复赞成”。很显然,叶恭绰对于丁福保发起成立中国古泉学会之事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同,而且更是在行动上全力支持。
  1936年初,中国古泉学会正式成立。丁福保任会长,叶恭绰、张叔驯任副会长,理事长为吴稚晖。会址设于上海梅白格路(今新昌路)204号。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钱币的学术团体,该学会以组织学术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成立后共举行了9次活动。同年6月又创办会刊《古泉学》,共发行5期。可惜中国古泉学会仅仅活动了一年多的时间,因1937年“八·一三”淞沪日军进攻的隆隆炮声中国古泉学会停止了活动。1940年春,丁福保、张伯、张叔驯等人于上海再次发起成立了中国泉币学社,是为中国古泉学会的恢复和改组。丁福保以其在钱币界崇高的声望再次当选为中国泉币学社社长。
  可惜此信函没有署明年、月、日期,信封上的邮戳较为模糊,时间已不可知,据推算应为1935年7月之前。这一信函展露了中国古泉学会成立前尘封的一段往事,极具史料价值,不失为一件珍贵的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