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老师讲作文(8):选好角度,打开思路

 乐乡树人 2020-07-22

选好角度,打开思路

文/山栀子

【滴水藏海】

作文难吗?难!面对一道命题,你会有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吗?有。

如何针对一道文题,特别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构思,还是先读一个故事吧。

课堂上,讲课者手里拿了一个瓶子说,谁能将瓶盖拧开?大家觉得好笑,这又算什么问题呢?于是有人自告奋勇地上台拧瓶盖。

第一位拧了几分钟没有打开,拿出手帕包在上面拧,还是不行。第二位身强体壮,显然力气不小,拧了半天也没有打开。第三位想到了一个问题,是否瓶盖拧口是反方向的,于是反方向拧还是不行。陆陆续续上去了不下十位,没有人能拧开瓶盖。

讲课者从书桌下掏出一个螺丝刀,在瓶盖口轻轻地启动了一下,然后轻松地拧开了盖子。他笑着说,大家的思维已被无形当中限制住了,只想到怎么用力拧开瓶盖,却想不到借助外力,饮料盖子用力是可以拧开的,罐头瓶盖力气再大也难以用手拧开,道理就这么简单。

原来,没有拧不开的瓶盖,只有打不开的思路。

作文亦是如此,思路一旦受到束缚,冥思苦想也跳不出固有的圈子。

【构思举要】

从不同的角度审题,对命题作文充分的,多种角度的理解。这样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主题与思路。如作文“难忘的一次考试”,就要抓住作文的中心内容“考试”构思,既可是学习意义的考试,更可以是生活中关于品德、思想、素质、习惯的考试。而“考试”的主体,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朋友、老师、甚至是生活中的陌生人,而“我”充当的是一个旁观者的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如人称,如顺序。一般来说,初学作文,多用第一人称叙述,在叙述顺序上,多用顺叙。也可以转换人称,变换顺序如插叙和倒叙。如话题作文“这就是我”的写作,如果按照通常的思路,就会落入“自我介绍”的俗套风格。但如果变换人称,效果就不一样了。可以用第三人称“他”来叙述,在介绍完毕后点明“他”即是“我”,给人一种悬念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如拟题为“影子的日记”,以影子的身份对自己作一个全面的介绍。又如作文“初中生活新体验”一文的写作,围绕一个“新”字,巧妙地运用插叙,联想与之截然不同的小学生活画面。

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形成良好的选材习惯——多材精选。不论是什么文题,都要先从不同角度多备素材,然后优中选优,恰到好处。如“品味童年”这样的命题,“童年”限定了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品味”二字则是关键,要将童年生活不同的味儿描写出来,写得丰富多彩。这就特别需要从不同角度精选素材。试想,欢乐、无知、怯懦、尝试、成功、教训、朋友、师生、委屈、满足、迷惑等等,体现这些主题的各类经历、故事都可入文,有的丰富多彩,有的独一无二,有的司空见惯,有的刻骨铭心,不同角度的备材后,再确定好的角度精选。

这种多角度的思考与准备,就是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思路发散。思路开放,则内容丰富,文思如泉。

【同题异构】

文题:我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热爱,充满了期待。成长的路上,我们在关爱中进步,又在学习中丰富。在这认知、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到疑惑、迷茫的人或事。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例子,以“疑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疑     

您究竟是怎样的人?最温柔的是您,最冷酷的是您,最平静的是您,最烦燥的是您,最宽容的是您,最博学的是您。

——我疑惑了。

刚转到您班上,还未见面,您的严厉就已如雷贯耳,心中不免有些寒意。但第一次课上,您的微笑是那么亲切,您开始娓娓地向我们叙说语文和作文,给了我坚定的信念,让我爱上了语文,爱上专注。谢谢您那温柔的笑。

可是,当课堂气氛沉默、死寂时,您那烦燥的面容,让我畏惧。那冷酷的话语,让我心里不禁充满凉意。我总会小心翼翼地看着您。有时不免与您对视,您的目光充满了无奈与失望,这是我认识的您吗?就在此前,您总是那么自信。

——我疑惑了。

我喜欢静静地看着您的照片,浏览学校网站上您的杰作。然后开始静静地想像您正在工作的样子。您是那么负责,将一篇篇文章修改成美文,打成铅字发表出去。在这么多优秀的学生中,我竟是其中的一名幸运儿,在期待中我的文章就变成了铅字。您就像是我人生的引路人,牵着我一步步爱上写作,让我那还稚嫩的语言变得成熟、稳重些。

课间的时候,从楼下走过的我总会不小心看向二楼,而您就静静地站在栏杆旁,深深地凝望着,那略微下滑的眼镜后面,是一双怎样深沉的眼睛?那扇窗里似乎多了一丝忧虑。这是您吗?

——我疑惑了。

第一次月考,成绩明显下滑的我,被您叫到办公室里。您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失误,是因为我没有热情。您那鼓励的微笑,让我看到了宽容与希望,让我重拾自信上路。而今,连续几次考试,那满卷的红叉格外醒目,我的心格外焦急,可您却依旧那么平静。我试图努力地从您的眼睛中寻找到对于我一丝关注哪怕是愤怒,还是平静,没有责难,没有怀疑。

这一刻,我疑惑不已——黄老师,那是您对我彻底的失望吗?

疑     

李宗慧

星期五,放假了,被“禁锢”了一周的我终于享受到了自由的阳光。走出校门,风轻轻吹来,虽有一丝丝凉意,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阳光。

随后,我开始向四面八方搜索,终究也没找到爸爸那熟悉的身影。“唉,又得自己乘车回家了。”我在心里埋怨着。突然,好友A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拉着发愣的我就跑上了一辆车。

车上很拥挤,售票员会时不时的让我们往后站,注意安全。于是我和好友只得站着,一个不小心我们就被挤到了一个小女孩身上,还没抬起头我就连忙说了“对不起”。抬起头来,她只是笑了笑,什么话也没说,她长得很清秀。

不一会儿,我便和好友A谈得热火朝天了,便无暇顾及其它。突然一番猛烈的争吵惊扰了我们的谈兴。别过头去,才发现原来是坐在我旁边的那个清秀女孩正理直气壮地和一个男生争着座位,两人面红耳赤。

女孩的嗓门儿还挺大的,一句“凭什么要让给你坐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男孩好像意识到自己成了焦点,便嘟了嘟嘴,瞟了女孩一眼,极不情愿地下了车。女孩则是一“哼”,然后便见笑容在脸上绽开了花。

我很不屑她的得意样儿,不就是一个座位吗,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吗?过了一会儿,她好像要下车去买东西,还千叮咛万嘱咐要别人帮她把座位照顾好。当此时,我故意站在路中间,撞了她一下,以解我内心的不悦。她转过头来看我时,我则别过头去看风景。当我做贼心虚的转过头来时才发现她早已下车了。

十几分钟后,车才缓缓开动。我望向窗外,一朵又一朵美丽的花正竞相开放,红花绿树,告诉我这早已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了。

这时,一位老奶奶上车来。售票员不停地呼吁坐着的人给她让座,可坐着的人都无动于衷。“老奶奶,坐我这儿吧!”很熟悉的女声,很响亮。我循声望去,竟然是她?!就是刚才为了一个座位和男生争得面红耳赤的女孩。这时,我惊疑的目光恰巧遇到她的眼睛,还是那样的笑容,还是那样清秀的面孔。

她起身,老人坐下。那一刻,我无言以对。

比较:这两篇同题作文,紧扣文题“疑惑”选用各自不同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文的构思,取材于心目中一位喜欢敬佩的语文老师,开篇以“最”字领起的一组对老师的评价语,引出“疑惑”主题。看似矛盾,有褒有贬,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喜爱之情。文章主体部分以“疑惑”一线贯穿,选用几个细小的片断刻画这位老师的形象:严厉而不少温柔;自信而又面含忧虑无奈;关心鼓励给我自信却又让我心生失落感。作者用“疑惑”这根主线串起了一位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师者形象,优缺点分明,血肉丰富。

二文同样是写人,通过车上一位美丽女孩在“让座”一事上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充满疑惑,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风貌,真实可感。再加上我的心理与动作衬托,丰富了人物形象。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形象,表达自己的疑惑:无言以对。或许正是因为疑惑,文中没有褒贬评价。人物的“两面性”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可贵的真实叙写,真实的人物,本来的面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