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翟店的馍馍功夫

 李金荣LWD 2017-07-25


                                   杨继红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省以种植小麦为主,有“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称,而“山西面食在晋南、晋南面食在稷山,稷山面食数翟店”,在面食中又以馍为主。晋南人将馍吃到极致,那些巧妇们逢年过节,都要挽袖大显身手,谁家媳妇馍做得漂亮,婆家便在人前人后特风光。其他地方的馍馍咋样,暂且不说,就讲讲翟店的馍馍。
  在翟店,过啥节蒸啥馍,办啥事送啥馍。小麦碾打完要蒸“麦积馍”,中秋祭月有“月饼馍”,重阳节蒸的“枣糕馍”,亲友邻家盖房要送“上梁馍”,小孩满月要吃“项圈馍”,亲友娶媳嫁女要送“龙凤馍”,老人祝寿要蒸“寿桃馍”,上坟则要蒸“子福馍”,老人去世则用“献盘馍”……,各式各样的翟店馍馍在于翟店妇女的心灵手巧,从兑水和面揉搓面团,到切块精雕细刻,再到染色上笼蒸馍,道道工序讲究细节,不到“火候”难成花馍 。
     翟店人有几句俗语道出了馍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出门在外,就说“出门三件宝:馍馍、草帽和棉袄。”;讲某人无能,就说:“喋(吃的意思)馍匠”,意思是只知道吃馍的一个人;说某人有骨气、肯争气时讲“不蒸馍馍挣口气”;形容年景丰收时讲:“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还有 “吃馍要细嚼慢咽,做事要深钻细看”、“泡泡馍冲鸡蛋,一天一碗真舒坦”、 “心软不怜白眼狗,给了馍馍咬一口”等俗语,都形象地表明了馍在翟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抗战时期,流传在翟店的这首《蒸馍馍》歌谣,生动说明了翟店人民对子弟兵的厚爱与支持。这样唱道:日头出,落西山,抗日的英雄打东洋,蒸的馍馍烧的汤,一呀么一口馍呀,一呀么一口汤,抗日的队伍吃得香,大家都帮忙啊,为的是打胜仗。……..日头出,落西山,抗日的英雄打东洋,蒸的馍馍烧的汤,一呀么一口馍呀,一呀么一口汤,抗日队伍吃得香,大家都帮忙啊,为的是打胜仗!
    如果是腊月大雪,人们就会说:“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丰年了,他舅上门了,就有:“舀瓦瓮,来和面,他舅来了吃啥饭?油饼花馍酸汤面,你一碗,我一碗,他舅吃的心喜欢。”还有两首歌谣是这样唱道:“东家西家蒸馍馍,猫上灶,狗烧火,鸭子担水走池泊,白鹅和它抬回来,欢欢喜喜蒸馍馍。馍馍香,馍馍甜,特家吃了笑呵呵。”、“你淘麦,我推磨,磨老麦子蒸馍馍,蒸个黑的,放到盔里;蒸个白的,揣在怀里! ”后头这个歌谣说的是个好吃懒做的媳妇。说到懒媳妇了、翟店人还有一句话是“滚水沦馍,不用洗锅”,也就是烧滚水把馍蒸热后直接吞馍,既不炒菜也不熬汤,所以锅也就不用洗。这也是懒媳妇的作派。
    早先翟店镇有这两句歌谣,“富家卖馍为发家,穷家卖馍为糊口。”有人要问,穷家都不能糊口,咋还卖白蒸馍?原来穷人买了粮,白面蒸了馍卖了,够了本,剩下的黑面、麸皮,就够家里人糊口了。
     过去有讨饭的上门乞讨,都是穷的叮当响,所以有的家户就不给讨饭的吃的,讨饭的就在门口赖着不走并唱道:“打竹板,上了天,把你馍馍给上点,你不给,我不走,我就你门口耍死狗!一耍耍到后晌午,给口馍馍我就走。”
过去大集体时候,各村都要用公社的拖拉机耕地,这些开拖拉机的不好伺候,所以人们讽刺道:“拖拉机,哒哒哒, 不吃花馍不犁地, 喝的拌汤泡泡馍, 犁下满地坑坑窝, 吃的油饼炒鸡蛋, 犁下翻浪平展展, 吃的小璇臊子面, 深翻土地绵又软。”说这么多,还是说这方水土这方人,在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馍馍。这也算是馍馍文化一种。
       翟店人一日三餐离不了“馍”,所以,关于“馍”的词语名目繁多。清晨起来,先吃几口馍馍垫垫饥,这是吃 “晨馍”;下地干活儿,带个馍馍叫“半路时馍”;早饭、晚饭吃的馍馍是馏热的,叫“软馍”;午饭与面条配着吃的是不软不硬、蒸熟后没有馏过的 “酥馍”;切片晒干的馍馍片,叫“干馍”,旧时学子外出求学,一人背着一面口袋“干馍”的场面,曾经是稷山教育史上的一道风景;馏后又冷的馒头,软软的,咬到口里带点韧性,这叫“蔫皮馍”“缠不带馍”,这种馍馍不好消化,吃多了会引起胃病,身体不好的人是不能多吃的。馍馍可以炒着吃,叫“炒馍花”;把馍馍切碎了和蔬菜拌在一起蒸着吃,叫“拌馍”;和炒菜烩到一起吃,叫“煮馍”等等。掺点玉米面等粗粮进去的馍馍叫“接面馍”;白面少粗粮多的馍馍叫“秋面馍”;真可谓“一样馍百样吃”了。
      翟店人蒸馍馍自然离不了“招浮”和蒸锅和笼屉。“招浮”是用玉茭面加上酵母,和成糊状后在烈日下暴晒后新产生的一种独有的发酵物,只有稷山、翟店这块独有。使用“招浮”全凭个人心中有数,没有具体定量。蒸锅的严密性很重要,锅盖和笼屉之间不可以漏气,否则在蒸制过程中会由于蒸汽泄露影响馍馍的质量。如果发现蒸锅盖和笼屉之间有漏气的地方,可以在蒸馍馍时用湿抹布把锅盖边缘包裹起来,这样就不会漏气了。蒸好的馍馍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而放在传统的背背上或竹笼圈中,然后用半湿的屉布盖起来,这样在通气的环境下放凉的馍馍,不会出现表皮起泡、发软的问题。把式好的主妇蒸的馍馍,一般放上七八天也不变味。
     在翟店,不是蒸出来的馍才算馍,用火烙出来 “煎馍”指的是煎饼;用油炸出的扁而圆的油饼儿叫“花馍”;妇女坐月子吃的一种干饼,是把掺着花椒叶和咸盐的面团儿擀成圆圆的薄片儿,用石子儿加热烙制而成的,这种饼叫做“石子馍”。把饼称馍,是古代说法的遗留。《集韵》里说“馒头,饼也”,可见在古人那里,馍馍和饼子是一回事。
         有俗语说翟店人“不吃馍馍不叫饭”,意思是每顿饭都离不开馍馍。地道的翟店人中午吃面条或待客吃饺子时,都不会忘记放一盘馍馍在桌上。不管前面吃了多少东西,吃的是什么,只有这最后的几口馍馍下了肚,这顿饭才叫圆满。所以,有人说“馍”对翟店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完全是物质上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在翟店的民俗活动中,馍还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可以说是“事事不离馍”。这种礼仪用馍渗透到了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宴请宾客、建造新房、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等方方面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礼馍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等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东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种面花艺术和民间习俗的情况。 黄河流域的晋南大地,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特别是翟店这里的传统婚俗礼馍艺术内容丰富,色彩绚烂,造型稚拙简朴,可谓是晋南礼馍艺术中的精华。
        蒸的像饺子一样的“馄饨”,是“过事”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礼馍。这种“馄饨”形状为半圆形,有的是素面,有的饰有装饰物,每个“馄饨”的表面大都有一个“嘴嘴”和美化装饰的“沿”。 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个形状来自于女性的乳房,是母系社会生殖崇拜文化的一种遗存。
        龙凤花馍是结婚嫁女常见的一种馍馍,至今仍在流传。它们由两种形式表现,一种是独立塑造的龙凤形象,男方征婚时送女方龙馍,如果女方同意,送男方凤馍。这类型的面花个头都比较大,先用圆形的馍馍做底座,再制作龙和凤的各个部件,包括龙的鳞片和凤的羽毛等,蒸好后将这些零件进行着色,然后组装起来,只做摆放欣赏之用。另一种是“龙凤呈祥花糕”,在结婚当日,男方主要亲戚送给新人的一种礼馍,与上头糕类似,以圆形的枣糕为基座,其上插着面塑的龙(图五)、凤以及各种小型飞鸟、花草等,龙凤各居一半,龙是飞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龙与凤凰配合、对应、互补的情形,广泛流行于民众之间,反映在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和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
       还有一种丧葬时用的礼馍“食”,一般是素面大馍,上面点一个蓝点,在食箩中配有小圆馍。新亲也就是订婚还没有结婚的亲家,如果也来祭奠献盘,就要捏些十二属相的馍,并要描画的大红大绿,栩栩如生,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张力和刺激性,又富有极强的观赏性。
       清明上坟时,家家要捏“子福”( 祈求子子孙孙福寿康宁有福气), “子福”上面装饰的图案中要放一个鸡蛋。用大子福祭完先祖后全家分吃。娘家每年都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个子福。女儿初嫁的第一个清明节,娘家要特制一对子福送给女儿女婿,女儿便抱着子福到婆家祭祖、认祖宗。上坟还要捏些“砚台”“老虎”等小物件,分给儿孙们享用,寓意为要学文识字、要虎虎生机等美好愿望。
       蒸“枣花”馍是翟店地区每年春节前的传统风俗之一,家家要蒸“枣花子”“枣糕”,年节歌谣中就有“二十八,蒸枣花”的句子,意思是说每年腊月各家各户打扫过卫生、祭完灶神之后,二十八这天便要蒸枣花馍啦。“枣花子”有馄饨样式的,也有丸子拐式样的,这是走亲访友必须的一道礼馍。不过,不同的村子,枣花馍的做法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有把一个个枣花馍叠放在一个大面饼上,从下至上,形成一个山形枣馍;有把面搓成长条,两条夹枣卷成成“万字如意形”,再一个个对起垒成大圆团花,取其“万字不到头”、“如意”之意;有枣山下有底盘,上面用各种花案堆积成莲花形,等等...,有的制作实朴、大方,有的则精致细腻,装饰性、工艺性较强。无论春节礼馍何种样式,都是为了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充分体现了民间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翟店的礼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用的礼馍不需要特地染色,需要加色彩的地方,多用可食之物来点缀。比如做一个小面人,眉毛、鼻子、嘴巴都可用剪好形状的枣皮儿贴上去;眼睛用小黑豆;粉红色的脸蛋儿,是用一些红辣椒面儿掺到面里做成的;至于头发,用专用的小梳子压出几道细纹来就可以了。又如一个小鸟儿,只不过在巧妇的手上剪几刀,捏几下,嵌两颗当眼睛的黑豆,那鸟儿便头、喙、翅、尾俱在,栩栩如生了。翟店礼馍所着重表现的,是那写意的流畅、活泼和随意的情趣。
       翟店的传统婚俗礼馍体现了劳动人们对生活的纯朴感受,他们仅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进行不拘成法的自由创作,不仅把自己的情感和艺术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把平凡的生活打扮得红红火火。这些馍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愿追求等,是地地道道的本土民族情感,其造型、图案反复呈现的意象主题也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民间面塑的原发性、工艺性、民族性、民俗性等特征,为现代艺术的发展获取更多的新鲜血液,为传承民间馍馍艺术发扬光大。


      附言:有远朋不知道翟店在何方,翟店是稷山县个古镇,居河东之北,汾水之南,西京之东,晋阳之西,古称石龙镇,又名街里。自古以来就是晋、陕、豫交界地带的一个商贸重镇,千年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晋名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