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闲事

 昵称535749 2017-07-26

2017-07-25 08:01 | 豆瓣:园园的花园

前段时间买了黎戈的《时间的果》,昨天到今天算是把这本书看完了。里面有四张明信片,是作者的手绘作品。我倒是很喜欢她的画,那种用色和意境透露着缓慢的生活感和她眼中清秀的自然。我顺手给朋友t送了两张,她是学国画出身,虽然现在已经改学理论研究,但心中感觉她对这种画也会喜欢,而且希望她也可以画类似的画。

黎戈的文字风格和她的画都是一致的清美、疏淡,但有种淡淡的阴郁笼罩着整本书,像山里的雾气弥漫,阴雨绵绵,无起伏波动,气息却丝丝依着时间渗进肌肤。这倒也符合最近的梅雨天气,我想到大山里的树,还有南方的山峦,那种真实的壮阔和直逼的阴郁带来的孤独感似乎是我不愿面对的事实。而我也能感觉到了书中的阴郁感可能来自于作者对真实世界的体味。

而这本书对我的意义除了得出一列书单,还有得知了这位作家完全凭自学成为了书评人、作家。得出她极度的勤奋与自律,凭对书的热爱,在图书馆的书堆里奋力摸索,一点点的品咂,慢慢渗透进文学的规律,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理论。

还有注意到的是她的文字本身,虽然在描述客观的东西,但是可以读出作者的“收”,一种严格的自我界限,和拉住这条线的劲儿。我倒是很喜欢她这种界限感,只掌握自己可以掌握的东西,并且凭自我的能力把它发挥到极致。把一切干扰自己世界的事物都抵挡在外。她有着柔软温顺的语言,却有着强烈的内在力量,我想这是她所强调的“弱德”。

而这确实感受到一种距离,她的经历与遭遇,哀伤与欢喜似乎都是属于她的,是她能控制的应该负责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这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喜欢这种叙事风格,或者这种生活态度,但是明白生活中自己也在变成一个这样的人,一个收敛积累的人,一个只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去抵挡外界影响的人,一个只对爱人和信任的人给予所有爱,想保护他们的人。

这是一种距离,也是成长的一门课。我不清楚这样是不是好,我为自己的一切负责任,我的悲伤、忍耐、痛楚,都不去打扰别人,不去交涉可以扰乱自己节奏的事件。

而不同的是,想起在三毛的文字中读到的开放,心的开放。对任何人的,包括对读者的,即便是拒绝读者的回信要求时,也透露着一种交谈的温度。似乎她的悲伤、欢乐、纯真、执着都是我们可以参与的。她的世界敞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文字进去体验一把。我知道这样的体验是美好的,但却不知道是不是会长久的,是不是符合长久生存规律的态度。因为她的敞开,而悲伤进去得多,外界一切东西都可以进去,所以无法负荷,而那些美好都短暂而又强烈,因此珍贵。必然消逝的东西都是珍贵的。所以,我不知道哪个是好。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翻书,试图找到打发下雨天的书来读,发现对于阅读,原来的我是有多么浮躁,因为那些吸引我的东西有些是内容的夸张,或是一个作家本身的气质吸引了我,比如,一个作家的经历不寻常,读ta的书会让自己有种心理优越感,而不是书的内容对我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这种反省使我觉得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放在了标榜和标签上。不过那个过程或许也是一个阅读者正常的经历。只不过我的经历太晚了些。

我越来越不被残缺的事物吸引进去了。曾经看萧红的书和她的经历哭的稀里哗啦的,也为张爱玲一生的干净自持愤恨那个不配她的男人,艾米莉狄金森一辈子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小镇,孤独一生,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却都是在死后才为人所知。三毛读书时被老师羞辱,自此休学在家,直到通过美术老师把第一篇文章介绍给白先勇发表出去,开启了文学之路。伍尔夫的忧郁和自杀,杜拉斯的硬朗与放纵,似乎文学非要和创伤残缺联系才能吸引人,才能是文学,一个作家如果经历平淡无奇,大概就意味着作为文学血肉的根基不存在。

而这些东西,不再作为吸引我的一个因素去选择了,那些波澜壮阔的跌宕会令人头晕目眩,我几乎有点害怕。但是作为客观的阅读者还是必要的。相比起来,那些平淡朴素的东西更吸引我。可以看到普通日常生活的价值,体会作者把握生活的方式。从他们笔下带出的视角和心思,温顺平淡,不强烈,只有舒适。就像欣赏音乐时,会被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还有他的经历所感动,但是卡农那样的曲子却带给人优美舒服的安慰。

越老越喜欢微风细雨了。但是我不知道这种筛选是不是一种局限。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