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 支气管哮喘——哮喘方(戴西湖方)

 学中医书馆 2017-07-26

支气管哮喘——哮喘方(戴西湖方)

【组成】 蜜麻黄12g,杏仁12g,枇杷叶10g,莱菔子(杵)12g,桔梗12g,法半夏12g,旋覆花(包)6g,厚朴12g,全瓜蒌12g,蜜款冬花12g,橘皮6g,生甘草3g。

【功效主治】 支气管哮喘。

【方解】 戴主任认为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乃用其宿痰伏肺,如胶似漆,胶黏难去所致。发作时,“伏痰”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失宣降,引动停积之痰,故气喘痰鸣。因此其病理特点主要概括为:宿痰阻肺,气机阻肺,肺失宣降。治疗中理宜“治痰”“治气”为主。戴主任在遣药组方中,紧紧把握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点,首举麻黄、莱菔子,一宣一降。取麻黄宣散力强,经用蜜制,则消减其辛温发汗之功,增强宣肺定喘之效;虽性温,但无论寒邪、热邪均可使用;取莱菔子降气力强,消痰力猛,而不伤正之势。故方中二药,不可缺如。枇杷叶、桔梗以增强宣肺之力,旋覆花、法半夏、杏仁、厚朴下气降逆;蜜款冬花宣肺又降气,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橘皮、法半夏、瓜蒌、杏仁理气燥温又化痰。诸药合用,宣降共同,气痰并治,寒温适宜。组方严谨,疗效迅速。

【加减】 寒痰蕴肺,加细辛、干姜、紫菀;热痰壅肺,去半夏、厚朴、加黄芩、鱼腥草、竹沥、胆南星等;肺气壅实,痰鸣喘息不得卧,加葶苈子、广地龙;内热壅盛,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喷嚏、鼻塞严重者,加僵蚕、蝉蜕、荆芥;呼多吸少,加胡桃肉、补骨脂、五味子;伴外感风热,加薄荷、桑叶等;伴外感风寒:加紫苏叶、荆芥、桂枝、生姜;伴伤津,痰黏而稠者,去法半夏,加知母、麦冬、海蛤粉;伴血瘀者,加丹参、郁金、桃仁;老年阳虚:加紫苏子、沉香、赭石、白果。

实验证明,蜜麻黄中主含生物碱,其药理作用似肾上腺素,但较温和,具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能减少支气管黏膜肿胀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达到宣肺平喘。杏仁生理活性成分主要有:苦杏仁苷、对聚伞花素等。其所含苦杏仁苷在体内缓慢分解成微量氢氰酸,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表现镇咳定喘作用;对聚伞花素有明显祛痰作用,起效快、副作用小。桔梗、枇杷叶既能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有祛痰作用,又对革兰阴性、阳性等多种细菌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莱菔子含微量挥发油、脂肪油等,具有抗微生物、消炎、解毒之作用,且长于顺气消胀,又能祛痰。旋覆花中旋覆花酮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对抗、缓解和保护作用,所含槲素、异槲皮苷有良好祛痰作用,能促进痰液分泌和纤毛运动,同时槲皮苷可抑制肺组胺及SRSA作用。法半夏能轻度麻醉喉上神经、舒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款冬花具有显著镇咳、祛痰之用,且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具有较好解痉作用。橘皮有效成分为柠檬烯,可完全对组胺所致支气管痉挛性收缩及刺激性祛痰作用。瓜蒌、厚朴均能刺激呼吸道黏膜祛痰、减轻支气管痉挛及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抗过敏、解痉、抗菌消炎,抑制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减轻气道高反应性等作用,药症相符,故疗效显著。

【验案】 徐某,女,38岁,以“反复咳嗽、气喘3年,加剧3个月”为主诉。患者长期依赖“舒喘灵”、激素、β-受体阻滞药等治疗,3个月病情加剧,症情不能控制。诊时:咳喘痰鸣,胸闷如窒,夜间倚息不能平卧,痰多质稀色白,伴口渴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戴主任诊为“支气管哮喘”(痰湿壅肺型)。用药如下:蜜麻黄12g,苦杏仁12g,法半夏12g,厚朴12g,莱菔子(杵)12g,旋覆花(包)6g,款冬花10g,陈皮6g,地龙干12g,葶苈子12g,细辛4g,共服18剂,症状消失,继以六君子汤加莱菔子、桔梗6剂,巩固疗效。已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 治喘以宣为主 哮喘是宿痰潜伏肺中,阻碍肺气宣通所致。治疗上戴主任认为,不宜过早收敛肺气,因敛肺之药用之过早,内邪未出,闭门留寇,欲速而不达。宣通肺气,驱邪外达,邪去则喘宁,故宣肺为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法则。

治痰应治气为先 哮喘之宿痰,由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究其根本,不外气化失职,津液代谢失常。治痰仅治其标,治气乃治其本。故以治气为先,气顺则津液代谢正常,痰便无所从生。故方中以理气、降气药为主。

健脾益肾以善其后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气之根”。戴主任遵循古训,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益肾以壮气之根。故缓解期以六君子汤、人参蛤蚧散加减,以善其后。

【方源】 邓平荟,余宗阳.戴西湖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浅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1):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