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风光美景系列
二、兰州游记 (四)兰州黄河羊皮筏子奇观 旧兰州的水陆交通十分落后,陆上以骑马驴及马驴车为脚力,后来有了几辆破旧汽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车”开始发展,至今仅市区内“公交”线路已发展到近百条,通往各地、市、县的长途公交,更是连如蜘网,大大改善了市民出行。水上交通,因黄河湍急多旋涡,原先寒冬冰上行走,冰化则长年依靠羊皮筏漂渡;清末,于兰州镇远浮桥处,建筑黄河第一桥“镇远铁桥”,民国改称“中山铁桥”至今;解放后兰州多座黄河新桥兴建,两岸往来已十分方便。 如今,兰州黄河白塔山下河段,已筹划几艘“游轮”以供游客观赏两岸风光;羊皮筏子已无实际使用价值,反倒成了招揽游客的稀罕“漂流工具”。羊皮筏子,以整羊剥皮后经多道工序制成,一般13只羊皮绑扎为一组,较坚实、浮力大。年轻人喜爱漂流探险,加之现在多由“漂流公司”经营,有章可循,有切实安全措施,年轻男女游客乘坐尝试者众多。 黄河边上有许多羊皮筏子,有兴趣的游人可以体验一下“吹牛皮过黄河”的感觉。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摆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加上黄河上游大部分地方为牧区,羊皮来源广泛,羊皮筏子便成了黄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渡河工具。西北地区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当时的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河时“缝革囊为船”。 《水经注》《旧唐书》《宋史》中都有关于皮筏子的记载。近代对黄河上的“筏子客”和乘筏子的感受描写得最详细的是范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1936年4月24日,范长江搭乘河州回民的牛皮筏子离开兰州,30日到宁夏的中卫,然后换乘汽车去包头,在皮筏上度过了五天四夜。范长江当时所乘的皮筏,是由120个牛皮袋制作的较大型皮筏,“平稳宽舒,坐卧读书,皆甚相宜”。筏上有6个水手,分掌前后各三桨。 羊皮筏子最发达的时期,大约是在清末时期,主要用于青海——兰州——包头之间的长途贩运,筏子客大多是河州临夏回民。黄河皮筏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羊皮筏子用600多只羊皮扎成,长达12米,宽约7米,前后各置6把桨,可载重二三十吨,顺流而下可日行200公里,从兰州至包头12天即可到达。小皮筏一般用12只到13只羊皮袋扎成,主要用于从郊区往市区运送蔬菜,渡两岸行人过河等 。 在电视剧《爸爸去哪儿》中出现羊皮筏子时,很多网友都感到十分新奇。其实,羊皮筏子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乘着它随波涛起伏,如今成了兰州黄河上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