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湖的历史与文化

 斯人记 2017-07-28

       当前,湘湖社区征迁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湘湖,关心、支持湘湖的保护与开发,从今天起,本报和湘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推出一组连续报道,介绍湘湖发展的历史和湘湖文化。 
  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几百年来萧山人欲圆未圆的一个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湖保护与开发被区委、区政府列为民生工程、实事工程,萧山人正着手圆这个梦。未来的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记”,也将为萧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天,我们回顾湘湖的历史,她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萧山的发展。 
  沧海巨变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区西南,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证实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湖沼,或为田地,历经沧海巨变。 
  远古时期,湘湖地域曾是东海海湾的一部分。气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频繁,湘湖成为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 
  约8000年前,海退成为陆地,曾有华夏先民在这个自然的“湖泊”边繁衍生息。约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袭来,这里又一次沦为一片浅海。之后,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区南北两条山脉间,成为钱塘江的通道。 
  越国军港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出发。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自己“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景。《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四周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大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筑堤成湖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不少人奏请要废田复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召集村中阅历丰厚的老人开会,并亲自勘察,“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周围80余里,长约1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此后,湘湖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万顷湘湖民稼穑”,湘湖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湘湖成河 
  随着历史的发展,湘湖在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和人为蚕食下,水面逐渐减少。客观上,自明代开通碛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闸后,依赖湘湖灌溉的农田,已不足原来的一半,为开垦淤积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据1927年的湘湖规划,上湘湖定山、压乌山一带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湘湖农场)、湘湖师范学校等都在此建房,开垦种植。截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垦地约7000亩。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仅存10000亩,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历经沧桑为百姓,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湘湖秀丽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萧山人民的骄傲。湘湖的保护与开发,是为了改善萧山生态环境,为萧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湘湖文化与历史(2):德惠祠、道南祠和道南书院

       宋邑令大儒杨时,开筑湘湖,惠及于民,后人立祠祭祀不断。至明·成化元年(1465),其祠曰“德惠”。这在萧山现存的历代方志中,有颇多记载。德惠祠是湘湖历史的见证,也是萧山民心民意的真实记录。本文搜集、归拢有关历史文献,并从中探究德惠祠的渊源;梳理德惠祠、道南祠及其道南书院的筹建、演化过程,以供参考。

  一、从四长官祠到德惠祠

  1、从四长官祠到杨长官祠

  宋·政和二年(1112),萧山县令将乐杨时,率百姓开筑湘湖,惠及于民。其后,宋·县丞赵善济和县令顾冲、郭渊明等三人,各有创继。明·洪武十年(1377),县宰张懋,顺应民意,首建四长官祠,谓:“四公于湘湖虽创继不同,同一利民之心,蒙其惠,仰其德,立祠湖边祀焉。”(见二,3)

  此后,明代时人改四长官祠为“杨、顾二长官祠,又以杨、顾为湘湖土地。”以后,“又讹杨、顾为杨、郭,以其祠移湖滨湫口之净土祠旁。”(见二,4)再以后,又改称“杨长官祠,加图其象祀之。岁久寺废。”(见二,1)

  明·景泰元年(1450),南京吏部尚书,邑人魏骥告老还乡,经其倡议,在县城西二里,净土寺山麓的杨长官祠废址复祠。(见二,1)

  2、绍兴郡守赐额“德惠”,并另建新祠,赐额“道南”

  大儒杨时到萧山已年届六十,因深得程门理学之道,德高望重,“四方之士闻时名,不远千里来从游”,“弟子千余人”([4]卷12.下传二)。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6]他“亲承二程先生之传”,对发展萧山文化,乃至我国“东南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明·成化元年(1465),魏骥携邑民上疏绍兴郡,请求把杨长官祠“乞入祀典”,“从祀孔庭”。郡守彭谊“断自圣衷”,改杨长官祠为德惠祠,并赐额。又另立新祠,并赐额“道南”。还将杨时的得意门生罗仲素、李愿中,也“配具”道南祠内。祠中专设“道南书院”,“以彰当时四方学者从游之跡”。(见二,1)

  道南祠在德惠祠东侧,于成化四年(1468)由知县窦昱建成。(见二,1)

  3、御赐额“德惠祠”,魏骥与杨时同祀(见二,2)

  成化丁亥(1467),“有司备民上请”,宪宗皇帝“命学士刘定之,议法应祀”,并敕赐“德惠祠”,许春秋祀(见二,1)。

  魏骥告老还乡后,因率民整治萧山江塘,并修筑、维护湘湖,“连得20余年丰稔”。成化七年(1471)魏卒,“薨后遗言,辞免营葬,省银1700余两,转济饥民”。成化八年(1472),县民“感公生前殁后之惠”,1540余人合章上奏(见二,7)“乞请降敕为报功之祀。”宪宗皇帝准入德惠祠,与杨时同祀。

  4、德惠祠、道南祠及其书院建筑布局

  德惠祠:在县西二里,净土山之麓。祠有殿,有仪门,有外门;仪门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旷地,广10亩许。(见二,5)

  道南祠:在德惠祠东侧。有屋三楹,中为堂,左右翼以两厢。前为仪门,前右为“道南书院”,左为庖湢之所,右前为外门。(见二,1)

  二、方志中的德惠祠、道南祠及其书院

  《明·嘉靖萧山县志》[1](祠祀·德惠祠)载:提学付使刘钎撰《德惠祠记》和大学士刘珝撰《魏文靖公配享德惠祠记》。两文基本属于实时记录,内容翔实,其后所见的清·康熙、民国方志及其所引用的明·万历、清·乾隆方志等有关“德惠祠”的内容,多为该两记文的转载或摘抄。

  现将经过分句后的两刘记文转载如下:

  1、明·提学付使刘钎《德惠祠记》

  德惠祠者,朝廷从萧山邑民之请而建,以祀宋大儒将乐龟山杨文靖公也。公政和间为萧山令,多惠政,而其大者水利焉。盖为民尝苦旱,公相邑西南多山,地势高亢平旷,乃筑堤。延袤八十余里,中计叁万柒千贰亩,潴水曰:“湘湖”。利及九乡,溉田壹拾肆万陆千捌百陆拾捌亩有奇。其地之入於湖者,则验所获利之田而均其税。仍因时以为水之蓄泄,虽大旱而邑田之稔者常过半。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其根洁白,可炊以療饥。凶岁,邻邑亦赖以济。民感其惠,立祠湖上,曰杨长官祠。又加图其像祀之。

  岁久祠废,而遗泽未泯也。朝廷景泰初,(1450年)南京吏部尚书,邑人南斋先生家居。谓是湖为邑无穷之惠,亟与有司讲明修治水之利,又加於昔。又谋诸县令朱玉、县丞李孟淳,得湖东百步许废寺山麓,以复其祠。先生之子完,即承其志,率邑之尚义者,捐资肇建。甫成,先生奉诏进一品阶,命完谢恩。阙下留入翰林预纂修事。

  邑人张文、何贤等请曰:“祠虽复,恐久即废,欲如汉会稽刘宠例,乞入祀典。且公亲承二程先生道学之传,当从祀孔庭”。先生然之。令疏其事,达於分巡宪佥吴公立、绍兴郡守东莞彭公谊,以闻,断自圣衷赐额曰:“德惠”,听於萧山立祠;仍①於公故郡延平立祠、赐额曰:“道南”。以其徒罗仲素、李愿中配俱②。令有司春秋“祭祀如仪”所,以答邑民怀感之义,慰后觉景仰之心也。

  命既下,成化二年(1466)六月,彭公诣祠祭谒,以为卑隘不称,与邑之官僚、人民谋新而大之。众既悦从,乃於其中择善效劳者张文、沈宣、贺惠方,募匠抡材肇工。而彭公膺山东方伯之擢以去。今郡守京口③吉公惠为上虞令,时以公事至,闻之即捐俸以助。及升为守,益力纲维其事。而浙藩方伯、西蜀张公清暨钎咸致力焉。民之趋事者恐后。

  中为堂,左右翼以两厢。前为仪门,前右为“道南书院”,以彰当时四方学者从游之跡。左为庖湢之所,右前为外门。恢宏壮丽,规制一新。越明年(1468)六月讫工。

  邑庠生④何舜宾、耆民童子拳王方徐数谓:“兹盛举不可无述以传,相与诣予,请记勒诸石”。适监察御史张公学按部於浙,余具道所由。公曰:“为学为政若文靖公者,真后学模范。朝廷既褒崇之,记何吝焉?!”

  惟公实南方道学之倡,其含蓄广大,造诣精深。观其著述,布在方册可见,已至於裁决危疑;经理世务如烛照,数计尤其所长,其令浏阳、余杭皆有遗惠在民,不独萧山也。其绪余见於为邑,且如此使得志於天下,何如哉?或(惑)者,以蔡京⑤之召议,公且谓其晚年之出,无大建明,是不然。孔子於佛肸之召,欲往,柳下惠⑥援而止之而止。蔡京固不能浼公也。况当京用事之时,国势危急。公之德望,四方推重。因客张觷言宋社危在旦夕,宜亟引旧德老成,以维持之。京问其人,觷以公对。京乃荐之。会,给事中⑦路允迪使高丽,其国王问:“龟山先生安在?”允迪言於朝廷,特召公为秘书郎。则京之荐公,非其本意;公之出,亦非以京荐也。及出,则言王安石学术之偏,追夺其王爵,罢配享孔子;力排和议,极言京蠹国之罪,与夫三镇不可弃之类。凡所论列,皆切世道,又得谓之无建明耶?使当时能委国以听,必多救正。奈何虽立要地,皆不能专且久,而公年已迈,为可惜也。

  公之学得之河洛⑩,而传豫章罗氏、延平李氏⑧,以及朱子○9。其自程门归也,明道送之有“吾道南矣” ○10之称。伊川自涪归○11,叹曰:今之学者多流於异端,惟杨、谢二子○12长进;朱子祭延平○13,亦称公承二程之绪。则正学之脉,实赖公以传,岂惟萧山慕之?在天下后世,问其风,读其书,孰不兴高山景行之思哉?

  南斋先生一代,耆旧老成,德行文章,视公无愧,盖不独仰公遗泽,而尚及於三百余年之后,有神交而默契者。故拳拳以阐其道,复其祠,钦蒙皇上大昭崇儒、重道之典,而从斯邑民秉彝好德之心之请,以褒崇之者,抑岂偶然耶?继自今湖之水利,公之庙食,殆与天地相为悠久。而登斯祠以瞻仰者,可不考公之实德实行,以激励奋发、暴白儒者之功哉?因併记其始末,为来者告。

  祠西向面湖,萧山带其南,驿道运河经其北。

  前后董役者:府知事欧琛、大使魏贤。而从臾其事,则知县窦昱也。

  南斋先生名骥,字仲房,南斋别号。其时,年九十五云○14。

  [注释]:

  ①仍:沿袭。杨时故里郡延平,邑人立“道南祠”祀杨时。萧山沿袭、彷照。

  ②罗仲素即罗从彦;李愿中即李侗。据《中华文化名人录》[5](以下简称《名人录》)745、402页载: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世称“豫章先生”。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宋·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世称“延平先生”。

  《名人录》368页载:杨时与罗、李并称“南剑三先生”。

  配俱:即将罗、李二公之神牌置于道南祠,与杨时同祀。

  ③京口,今江苏镇江。

  ④庠生:是古代学校之名。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别称庠生。[7]

  ⑤蔡京(1047-1126),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进士。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后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排除异己;创“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为“六贼”之首。[6]

  ⑥柳下惠:《荀子·大略》([9]422页)载:传说春秋时期,鲁国的柳下惠“坐怀不乱”。

  ⑦给事中:宋朝庭官职名称。[7]

  ⑧豫章罗氏即罗仲素;延平李氏即李愿中。(见②)

  ⑨朱子即朱熹,据《名人录》220页载: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兼待讲。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学派被称为“闽学”,与二程合称为程朱学派。“朱熹之学和杨时有间接师承关系。”[6]

  ⑩明道即程颢;“河洛”即“洛学”。据《名人录》1132页载:程颢(1032-1085),字伯淳。宋·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仁宗嘉祐进士,历任州县官。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与弟颐同为理学奠基人。世称“二程”。他与弟久居洛阳讲学,故其学派被称为“洛学”。

  《宋史·道学·杨时列传》[8]:“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间,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11伊川,即程颐。据《名人录》1132页载:程颐(1033-1107),字正叔,宋·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早年居洛阳著书,屡荐不仕。后出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间,削职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复官返洛。

  “自涪归”,系指程颐由“涪州”(今四川涪陵)返洛复官后。

  ○12杨、谢,即杨时、谢良佐。据《名人录》368页载:杨时、游酢、吕大临和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13“祭延平”,即祭杨时。

  ○14魏骥(1373-1471)[10],故本文写于明·成化丁亥(1467)。

  2、大学士刘珝撰《魏文靖公配享德惠祠记》

  萧山四围皆江海,居民苦水旱。宋政和壬辰(1112),龟山杨文靖公尹县时,浚治湘湖,蓄泄有则,利及九乡。民感其惠,立祠私祀。国朝成化丁亥(1467)有司备民情上请,礼部复以为言。上命学士刘定之,议法应祀,敕赐德惠祠,许春秋祀。

  景泰改元(1450),邑人魏文靖公,时由吏部尚书致仕归里,第视杨公旧规隳废年久,设法添筑塘高,广内增筑卧羊坡,抵避湖中风浪;栽柳於塘,使其坚久。其时,乡老口碑作颂,有过於昔。革除占湖为田七千三百一十八亩。及江海无塘障卫,民罹水旱,致徒他方,鬻妻卖子,忧形於色。劝率官民子孙,同临患害处所,修筑复旧塘闸、堰坝一十二处,岁岁如之。是以连得二十余年丰稔,民感其惠。

  薨后,失於预防者。辛卯(1472)秋风潮冲入县境,淹死人畜、田禾塞港,颗粒无收,比昔尤甚。上勤圣虑,遣内外大臣抚安赈恤。适其子完,遵公遗言,辞免营葬,省银一千七百余两,转济饥民。概县之民,感公生前殁后之惠,合章上请,立祠报祀。

  命下廷臣议,曰:公初由文学历官中外,清慎德望,受知列圣,致位通显,归休林下。监察御史梁昉,言公有德有寿,请如汉故事优礼之。特降敕云:卿乡以醇笃之资,正大之学,历仕累朝,官登八座,归安田里,寿届百龄,进退从容,体履康裕,缅维风采,嘉叹不忘之。谕特遣行人存问,赉以羊酒,有司月给俸赡之。及闻家居,因以邑环江海,多水患为忧,以杨龟山湖堤遗迹、闸堰滴沥,倡率修筑;著水利切要,以发明之。德惠昭昭,宜从所请,礼部拟宜作主入於德惠,列於杨时之右,合祠祀之。

  章入,上曰:魏骥惠及乡民准入祠祀。祭法云:法施於民,则祀之;又云: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此之谓也。

  珝生也晚自羁贯时,仰止迨长出仕,叨职禁近①,一止一动,未尝不以公为师法。而公之孙婿洪君宣之、门人徐君公溥,又能以公立心光明,为学正大之旨,每每谈及二君,皆秋官员外也。及考夫商少保、葉文荘二公,撰公事行尤悉。珝以是,愈得其详而心愈有所慕。其实宜乎乡民感公之德之深,而恳请报祀,以垂不朽。惟公之孝友忠信,清修苦节,文章事业,著在天下,自有信史书之。顾斯不足以尽,特记配享德惠之实耳。

  萧山令宜兴吴君淑②,求为之记,故不辞而书之。

  公字仲房,初号梅居,又号南斋。

  晚年门生孙尚书原贞,出镇两浙,取书平格之义,尊称为平斋,作《平斋记》,以记其实。

  所著有:《松江志》、《南斋集》、《素履集》、《理学正谊》、《水利切要》等书,传於世云。

  [注释]:

  ①“禁近”:帝皇文学待从一类官员,其官署在禁(宫)中,靠近帝王[9]。

  ②明·萧山令吴淑,成化12~18在任([4]卷十二上,官师表第9页),故,本文作于1476~1482年间。

  另外,有关祀杨时、魏骥等人的史料记载有:

  3、明·萧山邑令张懋撰《萧山湘湖志略》[3]载:杨时、赵善济、顾冲、郭渊明“四公于湘湖虽创继不同,同一利民之心,蒙其惠,仰其德,立祠湖边祀焉。”

  4、清·毛奇龄撰《湘湖水利志》(卷一,12页)载:“明洪武丁已(1377),邑宰张懋建杨、赵、顾、郭四公祠于湖滨,名四长官祠,春秋祀,以报其功。后,不知何时,忽改为杨、顾二长官祠,又以杨、顾二公为湘湖土地。既又讹杨、顾为杨、郭,以其祠移湖滨湫口之净土寺傍。凡民间祈禳岁时,祷赛巫师,皆得诵其号如土谷焉。”

  5、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魏堂修《萧山县志》(祠祀·德惠祠)载:“德惠祠,在治西二里,净土山之麓。成化元年(1465)赐额,祀宋邑令将乐杨时。后以邑人吏部尚书魏骥同祀。祠有殿,有仪门,有外门。仪门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旷地,广十亩许。凡祭与太守祠同。祝祠曰:惟神道德并降,功业咸著。开湖溉田,御灾捍患,阖邑之民,永沾惠澤。时维仲春(秋),祗修祀事。灵爽如在,尚祈享之!”(以下为刘钎、刘珝记文,见本文二,1、2)。

  魏文靖公诗:

  寒云古木草离离,典古前朝有孰知,

  义辨三经防道否,惠施一邑救民饥。

  苔生石鼎香谁热,蠧食松堂坏不支。

  安得陈词达天听,孔庭陪祀复何疑。

  大宗伯增诚湛若水诗:

  始闻湘湖胜,三夜梦见之。

  先拈龟山香,乃敢陟湖堤。

  傍湖山气合,山与云天齐。

  渐进迷远近,逾深遂忘归。

  令萧我德诗:

  山水盤迥德惠祠,碧萝苍藓雨穹碑。

  先贤为政风流在,太宰明农恩澤垂。

  万顷湘湖民稼穑,千年闾井士蓍龟,

  桂花香满梧桐净,俎豆衣冠对越之。

  6、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德惠祠在县西二里据净土寺山麓。[按]“康熙刘志”:在湘湖旧有杨、郭二长官祠在湖口,自德惠祠祀杨不祀郭,庙无复举者。宋杨时为县令,开湘湖,民感其惠。明成化元年(1465)立祠赐额。后,县人尚书魏骥亦有功于湖,既没有司请于朝,以配飨春秋致祭。乾隆志引万历志。祠有殿,有仪门,有外门;仪门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旷地,广十亩许。凡祭与太守祠同。乾隆志引万历志。乾隆志别:本祠东偏,道南书院三楹,中供杨文靖公、游定夫公神牌。有司祭德惠祠毕,即至书院致祭。”

  7、清·毛奇龄撰《湘湖水利志》(卷一,15页)载:“初,乡官魏文靖骥,以邑苦旱涝,具析水利,每为当事论说,有所防御。暨景泰七年(1456)壬申,大水自衢、严洚发,钱江高涨,水岌从东西小江冲入内陆。时,骥以尚书致仕,躬负畚重,亲课健石,修筑麻溪、西江诸塘,虽巨波震荡,终不为害。至天顺五年,大水亦然。骥乃著水利事述:自捍海、西江、白露、湘湖、瓜沥诸塘;以及徐家、螺山、长山诸闸;单家、曹家诸堰,勒成一书。而于湘湖为尤著。会,湖民孙氏隐占湖利,与其姻家吴子信阴阳侵蚀。骥乃发吴氏之占,清理还官,而孙氏终未尽复。故所著事述有曰:‘占田未清,病根尚在。’乃以其书授之门人何御史舜宾曰:‘清此湖者,君也。’

  既而骥卒,县民沈安等1540余人,于成化八年(1472)入奏。谓:‘骥有功于水利,乞请降敕为报功之祀。’上乃敕赐,特祠名‘德惠祠’,专祀龟山、文靖于其中。……至正德未(1521前),祔祀何御史父子于侧。今祠已圯,而址尚存,在西门外三十余步。”

  参考文献:

  [1]《萧山县志》(明)知县魏堂修 嘉靖36年

  [2]《萧山水利志》(清)毛奇龄编(四库全书《西河集》)

  [3]《萧山湘湖志》周易藻编 民国14年

  [4]《萧山县志稿》(民国)县知事彭延庆修 民国24年

  [5]《中华文化名人录》中华文化中心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3年12月北京第一版

  [6]《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册 1666页 “蔡京”      第三册 3393页 “杨时”

  [7]《中国文化史词典》杨金鼎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年8月第一版

   第424页 “给事中”      第469页 “庠生”

  [8]《中国古代文学辞典》贾传棠等编 文心出版社出版 1987年1月第一版

  第679页 “程门立雪”

  [9]《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吴昌恒等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8月第一版

  [10]《萧山县志》1987年8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1008页


 

湘湖文化与历史(3):湘湖知识拾零

湘湖,隔钱塘江与西湖南北对称,被称为西湖的“姐妹湖”,是“人间天堂”又一颗明珠。

湘湖,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西,是萧山的“西湖”。山水秀美、物产丰富的湘湖,是养育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湘湖,历史悠久,远古文明,是萧山的历史文脉所在。

湘湖文化源远流长,湘湖知识丰富多彩。为介绍湘湖、宣传湘湖、特从古籍、史书、现代文献、著作中,搜集有关湘湖历史人文和地理自然等方面知识,汇编成《湘湖知识拾零》,意在通过大量知识点,使更多的人从各方面认识湘湖,了解湘湖。

一、历史人文知识

1、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任萧山县令时,视“山之可依与地之可圩”,在羊骑山、历山之南和菊花山、西山之足,筑南、北两堤而成湘湖,蓄水灌溉农田([1]卷一P1)。

2、湘湖湖名,“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因以名之”([1]卷一P2,钱宰《湘阴草堂记》)。

3、湘湖,前为西陵湖,也叫西城湖。湖名首见于北魏(386—534年)郦道元的《水经·浙江水注》([15]二P155)。

4、湘湖,远古为东海海湾,泥沙淤积而成澙湖,再演变而成海迹湖([15]三P163)。跨湖桥遗址发现自然“湖泊”遗迹,表明湘湖作为天然湖泊,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5、“湘湖即汉志之潘水”(《越缦堂文集》)。潘水得名于“藩篱”,而萧山于商周时名曰藩篱。《汉书·地理志》称:“萧山藩水之所出” ([14]P41)。

6、湘湖有许多别名:因其湖光山色,可与杭州西湖媲美,故别称“赛西湖”;湘湖物产丰富,传说“每天出一只元宝”,所以又叫“元宝湖”;因湖在之江南岸,还被古人称作“之垂湖”。

7、城山,东南濒临湘湖,2500年前这里曾是越国的屯兵城一固陵城,世称越王城。湘湖和白马湖就是越国的固陵港,当时越国500艘舰船、4.7万水军在此常驻,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多次水上军事行动,也都从这里出发,是我国汉代以前最大的军港([14]P9)。

8、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乡官孙学思为沟通湘湖两岸孙、吴两姓往来,出资在湖狭腰处筑堤,始建跨湖桥。堤桥的建立,阻碍了湖水畅通,加速了湘湖的淤积。

9、明·景泰元年(1450),经魏骥倡议,在净土山麓旧址重建杨长官祠,后改称德惠祠,以祭祀宋萧山县令杨时,祠旁又新立“道南祠”,祠中专设“道南书院”,“以彰当时四方学者从游之迹”([15]二 P52)。

10、1928年4月9日,中共萧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湘湖压乌山湘云寺召开,由刘蜚雄任县委书记。

11、宋朝修建的湘湖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湘湖湖面积为37002亩,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卷]一P1)。

12、湘湖建成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萧山县丞赵善济定出《均水法》,规定按序、按量放水。

13、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月十二日,县令顾冲订《湘湖均水利约束记》,规定每年立秋前三日放水,白露后三日闭闸,并刻石立碑,以示遵守。

14、南宋嘉定六年(1213),县令郭渊明,根据“黄者山土,青黎者湖土”的建议,定出湘湖东西两岸以“金线”(黄土)为界,以禁止私占湘湖([4] P1070~1072)。

15、明洪武十年(1377)九月,县令张懋作《湘湖水利图记》,重刻石碑立于县门,“以定民志”([1]卷五P2)。

16、明正统五年(1440)七月,萧山籍、明南京吏部尚书魏骥以湘湖受损,奏请朝廷,英宗皇帝发布了《全国水利禁令》([4] P1072)。

17、湘湖建成后,主禁主垦之争延续了800多年。期间,萧山籍、明朝御史何舜宾受魏骥托付,揭露孙全私占湖利,弘治十一年(1498),被受贿的萧山县令邹鲁害死。其子何竞上告朝廷,邹鲁治死罪,孙氏所占全部清出还湖。([4] P1073)

18、湘湖建成时,在南北堤岸筑有18个穴口(南岸11处,北岸7处),按时启闭,蓄水灌溉农田。([15] 二P156)

19、勾践 被夫差打败,“保棲会稽山”(今越王城山),在老虎洞“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打败吴国。

20、范蠡,越国大将军;文种,越国大夫,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

21、西施 春秋末期越国美女,被勾践送往吴国。湘湖周围留有众多西施古迹。

22、贺知章 唐朝越州永兴(今萧山湘湖史家桥村)人,进士出生,著名诗人李白好友,官至礼部侍郎。告老还乡时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国人老少皆知。

23、李白 贺知章好友,唐朝著名诗人,其诗作《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有“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东岭横秦望,西陵拱越台。”表明李白到过湘湖,也说明越王勾践“保棲”的会稽山是今越王城山。

24、杨时 字中立,号龟山,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程门立雪”成语的主人公之一。宋政和二年(1112)任萧山县令,时年六十,主持修筑湘湖。湖成,浮舟湖上,其诗作《新湖夜行》被称为湘湖第一诗。宋咸淳三年(1267),故里延平立龟山书院,御笔书额“龟山书院”。清康熙四十五年(1780),赐御书祠额“程氏正宗”。

25、殷庆 宋萧山县民,建议修筑湘湖。

26、陆游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多次途经湘湖北面的西陵驿和南面的渔浦,并游览湘湖,留有许多诗篇。“此生安得常强健,小艇湘湖自采莼。”可见其对湘湖情有独钟。

27、刘基 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军事家,辅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曾多次在湘湖停留,留下了许多传说和《题湘湖图》等多首诗篇([11] P272)。

28、魏骥 明朝萧山人,参与《永乐大典》纂修,后任南京吏部尚书。告老还乡后,不顾年高,亲率百姓修筑湘湖堤塘,清退私占湘湖,著《水利自述》,并遗言“辞免营葬”,省银1700余两,转济灾民。其墓在湘湖湖山村徐家坞山麓([11] P286)。萧山县民感谢魏骥生前殁后之惠,有1450余人合章上奏朝廷,明宪宗皇帝准入德惠祠,与杨时同祀。

29、何舜宾 明朝萧山人,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受魏骥所托,上书县衙告发占湘湖围田者,被受贿的萧山县令害死。其子何竞上告朝廷,为父报仇,被称为“何孝子”。

30、单道 萧山城厢镇人,曾创制“四柱清册”,受到明太祖赞赏,下诏颁行全国,成为传统中式簿记,沿用至民国初期。单道还发明牛轮水车“牛车盘”,灌溉省力、功倍,远近仿制,推广全国([11] P280)。

31、张岱 明末清初人,为湘湖留下众多诗篇,有“余以湘湖为处子”的名句([11] P276)。

32、毛奇龄  萧山城东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清初著名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著作甚丰,《四库全书》收录达52种,写过许多有关湘湖的诗文,如《湘湖水利志》等,为保护湘湖、防止私占,作出了重大贡献([11] P284)。

33、朱筠 清朝翰林,今萧山湘湖黄家河村人,曾向乾隆皇帝倡议编纂《四库全书》,并提供私人藏书,至少有14种共332卷录入《四库全书》,还曾在四库馆供职([11]P300)。

34、朱珪 清乾隆十三年,年仅18岁就中进士,今萧山湘湖黄家河村人,朱筠四弟,曾任四库全书馆总阅,后为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任两广总督期间,两次捐私银计2万两,供修海防造兵船([11]P298)。

35、汤金钊 萧山城厢镇人,师从“世进士”宅第主人、进士王宗炎,历任清礼、吏、工、户各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等职,支持林则徐禁烟。汤金钊多次到湘湖,留下许多诗篇([11]P294)。

36、于士达 萧山人,清嘉庆元年,与王煦一起主持修筑湘湖堤塘,后著《湘湖考略》,由王煦参订,王宗炎作序,这是一部有关湘湖水利的重要专著。

37、王宗炎、王端履 “世进士”宅第父子,清朝进士。王宗炎,号晚闻,是汤金钊的老师。其子王端履,号小谷,父子两人留下了许多吟咏湘湖的诗篇。

38、周易藻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1921年,58岁时在湘湖缸窑湾建三间平屋,自题“辛庐”,住在“辛庐”,白天驾舟外出,夜则摘录古书、宗卷,历时6个月,终于编成了第一部有关湘湖的方志《萧山湘湖志》(8卷,后又续编1卷)。

39、陶行知 我国著名教育家。1928年10月,亲自到湘湖考察,在压乌山湘云寺选定校址,并指导创立了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即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

40、金海观 爱国乡村教育家,曾任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校长达25年。抗战八年间,率师生,辗转浙江西南、福建山区一带,七易校址,坚持战时教育,是我国教育史罕见的壮举。

41、据《孙氏宗谱》记载,湘湖湖里孙村孙氏,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将军、《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和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的后裔。

42、为保护和建设古湘湖作出重大贡献的湖贤有:杨时、赵善济、顾冲、郭渊明、于善、张懋、魏骥、何舜宾、何竞(何孝子)、富玹、张嵿、殷庆等([15]P63)。

43、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4、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岭横秦望,西陵拱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45、宋·杨时《新湖夜行》

  平湖浄无澜,天容水中涣。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

  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

  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

46、宋·陆游《新晴马上》

  一剑飘然万里身,白头也复走京尘。

  画楼酒旆滴残雨,绿树莺声摧暮春。

  绝塞勒回勋业梦,流年换尽市朝人。

  此生安得常强健,小艇湘湖自采莼。

47、宋·陆游《稽山行》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

  千里亘大野,勾践之所荒。

  ……    

  湘湖莼菜出,卖者环三乡。

  何以共烹煮,鲈鱼三尺长。

  芳鲜初上市,羊酪何足当。

48、宋·华镇《城山》

  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

  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

49、明·张岱

  余以湘湖为处子,眂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

50、明·刘宗周 《对联》(游老虎洞后)

  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

51、清·王勉《湘滨秋泛八首》其五

  村前少妇茜裙新,唱罢菱歌忆采莼。

  若把湘湖比西子,不知誰是浣纱人。

52、清·毛万龄《湘湖》

  遍历吾乡胜,湘湖景更幽。

  水遥青靄合,波静白云浮。

  欲雨山如画,临风树近秋。

  开尊一叶片,飘渺在丹楼。

53、清·钱霍《城山》

  西施明艳世间稀,此地曾经换舞衣。

  春色不随流水尽,暮山犹见彩云飞。

  注:春秋末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西施被越王勾践送往吴国。

54、过去,湘湖农民在采摘湘湖莼菜、菱、莲时,常放喉歌唱。

55、湘湖是越文化的发详地。《越绝书》留下了古越人越语。越语称船为“须虑”(吴内传),称盐为“餘”(越地传)。

56、历史上,湘湖地区有赛龙舟、舞龙灯、出会(背炉子、抬阁)等民俗和民间演艺活动。

57、据《萧山县名胜纪略》:过去到湘湖旅游,“以船游为主,船价半日大洋六角,全日一元”,可到至湖岭、越王城山、跨湖桥、一览亭、压乌山、锭(定)山、老虎洞、横筑塘等处游玩。

58、《萧山湘湖志》(八卷),民国十四年(1925)11月,由周易藻编写,“世进士宅第”后辈王仁溥作序。民国十六年(1927)夏,周易藻再编《萧山湘湖续志》。

59、《湘湖水利志》(三卷),清·毛奇龄(1623-1716年)撰,录入《四库全书》。

60、《湘湖考略》,清嘉庆三年(1798)8月于士达著,由王宗炎作序。

61、《萧山县名胜纪略》,1934年,萧山县名胜管理委员会编。其中,概略介绍了湘湖风景、名胜及历代文人吟咏湘湖的诗文。

62、上湘湖湖中的压乌(湖)山,传说因项羽亚父欲断萧山南岭压乌江而得名([6]卷五P3,据东方朔《神异记》)。

63、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允常兵败,退至会稽山(今越王城山)立城坚守。吴王以为山上缺水,越兵不能久驻,以赠盐鱼相讥。越王知其意,取洗马池中鲜鱼回赠,吴王方知山上有水,连夜撤兵而去([9]P454)。

64、传说越王勾践在湘湖老虎洞山老虎洞卧薪尝胆。

65、萧然山,又名西山,传说因越王勾践兵败登城山,遥望此山,“四顾萧然”而得名([11]P74)。

66、相传西施离开故土前往吴国时,百姓将从湘湖挖来的鲜藕送给西施,故湘湖藕又名“西施藕”([11]P256)。

67、固陵,后称越王城,([17]P35)勾践由此启程入吴为臣。“临水祖道,军陈固陵”([15]P56),在岸边祭神祀祖,文种奉献祝词。

68、相传商周时,吴太伯在余暨(今萧山)湘湖城山山顶筑城(因名天吴),自号句吴,并被推为君长,是春秋吴国的世祖。

69、湘湖北有青山,又名连山,旁有小山,叫“石井山,其井上广下曲,秉烛入,不尽数十级,相传为妃子墓”(秦始皇妃子墓)([8]卷二P12)。

70、秦始皇第五次出游至钱塘江,打算渡江经湘湖去会稽祭大禹陵,因“水波恶”,改从富阳渡江。祭大禹陵后,返回经湘湖老虎洞山时,“欲置石桥渡浙江,今石柱数十列于江际”,终因浪大而未建成([8]卷二P12)。

71、湘湖蒙山上有东岳庙,“蒙山系宋陵所在”([13]P3),传说有宋徽宗的衣冠墓。

72、元末明初,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时,多次到湘湖,相传湘湖云雾茶是他采摘给朱元璋品尝的茶叶,而湘湖泉是他斩断龙脉而形成的泉水。

  二、地理自然知识

1、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杭州市萧山区城西,距西湖约15公里,汽车半小时可达。

2、湘湖西北面的西陵(今西兴)和西南面的渔浦,是古代水陆交通要道,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

3、湘湖周边,有东部的蜀山大道、南部的绕城高速公路、西部的四季大道和北部的彩虹大道(萧绍路)等高级公路,区内还有风情大道和03省道东西连接线,提供便捷的交通体系。

4、湘湖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面积为51.7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块面积为4.64平方公里,将恢复湖面1200亩。

5、在湘湖狭腰处,有始建于明代的跨湖桥,连接北岸和南岸,将湘湖分为上湘湖、下湘湖,西南为上湘湖,东北为下湘湖。上湘湖面积约为下湘湖的3倍([4]P1071)。

6、湘湖北面的白马湖,湖周围约20公里,水面积约1800亩,以马湖桥为界分为东西两湖,面积各约900亩([11]P78)。

7、风情大道横贯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

8、三善桥,由南北两山夹峙,南为狮子山,北为象山,是滨江区和萧山区城厢街道的分界处([11]P234)。

9、仙人桥,在大、小毛坞谷口。

10、锁龙桥,在水漾坞谷口。

11、马湖桥,将白马湖分为东、西两湖。

12、湘湖西南面,是富春江、浦阳江和钱塘江三江汇流处,称为三江口。

13、湘湖,湖面积37002亩,湖长约19里,宽1~6里不等,周围80余里,西南宽、东北窄,形似葫芦([4]P1070)。

14、湘湖山水,形成山抱水、水环山、山绕湖转、湖傍山走、山中藏湖、湖中有山、山水交融、湖山争辉的格局。

15、湘湖,四周被60余座青山环抱,湖东南主要有萧然山(西山)、石岩山和瓜藤山等,湖西北主要有越王城山、美女山和老虎洞山等;

16、湘湖湖中耸立9座天然小山:压乌(湖)山、定山、眉山、木碗(馒头)山、箬獭山、邋遢山、樁墩山、荷山和蛤蟆山等;

17、山中有水漾湖、井山湖;山北还有东、西白马湖。

18、湘湖启动区块有12个山坞。

  北岸3个:大毛坞、小毛坞和水漾湖(含3个小山坞);

  南岸9个:东起有山门口坞、大窑里吴、潘家蓬、小窑里吴、单家坞、金家坞(莲蓬山为南岸制高点)、大坞、十二王坞和方家坞等。

19、湘湖石岩山,山势峻险,山侧望之状若狮子,正面看来又似鹅鼻,故又称狮子山,俗名雄鹅鼻([11]P52)。

20、文笔峰,为塔山之主峰,黄海面基准海拔267米,是湘湖四周群山中最高峰([11]P164)。

21、越王城前,两峰对峙如门,称为马门。

22、古湘湖八景(清乾隆时期,《孙氏宗谱》收录)([11]P98)

  龙井双涌(越王城山南麓)、跨湖春涨(跨湖桥畔)、水漾鸣蛙(水漾湖)、湘湖秋月、

       尖峰积雪(文笔峰)、 越城晚钟(越王城山)、柴岭樵歌(萧然山柴岭)、湖中落雁(湖中九山)。

23、湘湖八景(当代文人编排景名,录入《城厢镇志》)

  城山怀古(越王城山)、览亭眺远(石岩山一览亭)、先照晨曦(石岩山)、 跨湖夜月(跨湖桥)、

  杨岐钟声(杨岐山杨岐寺)、横塘棹歌(横筑塘)、湖心云影、山脚窑烟(湖边砖窑)

24、湘湖中“萧山八景”:

  西山梅雨(萧然山即西山)、湘湖云影、石岩秋望(石岩山)、渔浦夕照(三江口)

25、石岩山上的一览亭,可近看湘湖,远眺钱塘江。

26、越王城山之巔有望湖亭,可眺钱塘江,俯视湘湖。

27、登石岩山,沿途有登峰第一亭、石鳌亭、一览亭。

28、老虎洞古樟,约有200余年树龄,位于老虎洞山,距老虎洞不远,树高约20米,胸1.65米,树冠约15米,是湘湖最大古樟树([11]P94)。

29、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仅率三千水军“保棲会稽山”(今越王城山)。越王城山是“周朝胜迹,越代名山”,山顶中卑四高,宛若城堞,又叫越王台。越王城遗址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越王城山上旧有城山寺,又名越王城寺,故有古湘湖八景之一“越城晚钟”,已废。现有勾践祠建于1992年9月,纪念越王勾践及文种、范蠡([11]P118)。

31、洗马池位于湘湖越王城山上勾践祠南面,原池中水清澈可饮,池中产嘉鱼([11]P242)。

32、越王城遗址人工夯筑的城垣,内缓外陡,四周有高陵台地作暸望用,仅有马门与外界相通,城垣周长为1091.2米。

33、越王城山,有明代修建的500余(578)级石阶,直达越王城遗址。

34、湘湖有名的古泉有,越王城山上的佛眼泉、石岩山巔的香泉、乾姜山北的乾姜泉、碑牌岭下的潘泉井等([1]卷八P12)。

35、湘湖主要的古桥有:跨湖桥、三善桥、仙人桥、锁龙桥、史家桥、黄家大桥、马湖桥等。

36、城山古道,由下往上,现有“城山怀古”牌坊、“越王城遗址”石碑、古越亭等。

37、古湘湖周围的古寺、庵主要有:城山禅寺、湘云寺、后王寺、崇福杨寺、先照寺、莲花庵、关帝庙等。

38、湘湖南面10余公里处,临浦镇通二村一带(古称苎萝乡),相传为越国美女西施故里,今有西施古迹群14处,被列为萧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古迹有:苎萝山、红粉石、浣纱溪、西施里、西施庙、苎萝亭、范蠡庙、后江庙、洗脚潭、西施坂、田螺山、河蚌山、浴美施(闸)、浴美施庙和西施亭([16]P22~P25)。

39、莲华宝寺,旧称莲花庵,位于老虎洞山,文革中被毁,由当地人出资修复,又名江南悬空寺。

40、甲科济美牌坊,位于湘湖史家桥村,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为纪念黄九皋等11位明朝当地进士而建,是萧山现存唯一的一座进士登科牌坊,为萧山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P196)。

41、横筑塘牛埭,是湘湖与浦阳江支流水系相隔的堤塘,距水面高约2米,过往船只靠牛拖或人拉翻坝而过。当地人称为“牛拖船”,是古湘湖一项重要水利及交通设施([11]P248)。

42、位于上湘湖的跨湖桥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1990、2001年两次考古发掘中,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骨器等文物,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43、2002年,在跨湖桥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的独木舟,是世界迄今发现的最早独木舟之一,被称为“中华第一舟”,同时还发现了自然“湖泊”遗迹。

44、2003年,在下湘湖发现下孙遗址,为“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提供了基本条件。下孙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灰坑、苇席类编制物、鱼类、贝类残骸和稻谷遗存等。

45、2004年12月17日,“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这是全国最早的考古文化概念,距今为8000至7000年。

46、湘湖莼菜,是莼菜中佳品,无论是质量、栽培历史,还是知名度,在江南一带都是首屈一指的。历代曾有许多诗人、学者为湘湖莼菜赋诗赞叹。如,“湘湖莼菜出,卖者环三乡” “芳鲜初上市,羊酪何足当”(宋·陆游《稽山行》)。“采得莼丝全不滑,秘传煮法要瞒人”(清·王端履《湘湖竹枝词》)。“画竿十尺挑碧丝,香莼宛转生华滋”(清·毛奇龄《湘湖采莼歌》)([11]P252)。

47、湘湖杨梅,为白熟杨梅,也称“白水团”,是杨梅中珍品([11]P254)。

48、云雾茶,明代被列为贡品,是湘湖一宝,产于湘湖狮山顶([11]P258)。

49、免贡樱桃,色朱红,味甘美,明朝时被列为每年贡品,百姓苦不堪言。萧山知县苏琳向朝廷直言相谏,朝廷才同意免贡,故称免贡樱桃([11]P250)。

50、湘湖土步鱼,又名杜父鱼,产于湘湖湖边,味鲜美,是一道湘湖名菜([11]P262)。

51、嘉鱼,产于湘湖越王城山上的洗马池。相传越王允常被困,曾取洗马池嘉鱼,“赠鱼退敌”([11]P264)。

52、湘湖湖底沉积的粘土,是制作砖瓦的上好材料,周边百姓取泥制砖,砖瓦成了明朝以来湘湖的主要手工业产品。

三、湘湖保护与开发大事记

序号 日期 记事

1 1995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

2 1999年4月 湘湖东北部建成“杭州乐园”,占地1000亩。

3 1999年 湘湖西南部建成“杭州东方文化园”,占地3000亩。

4 2002年8月12日 世界休闲组织理事会决定在杭州湘湖举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

5 2003年1月17日 在中共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区委书记王建满提出:“湘湖是萧山的历史文脉所在,是主城区最重要的生态环境,要保护和规划建设湘湖,努力使湘湖重现光彩。”

6 2003年3月3日 杭州市萧山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编制湘湖风景区规划,确定保护范围并严格进行规划控制,启动湘湖保护和开发工作”,作为区政府2003年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

7 2003年8月 萧山区人民政府组建“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8 2003年12月 “萧山湘湖区块控制性规划”通过评审。湘湖区块的规划范围:北至萧杭铁路,东至蜀山路,西至钱塘江,南至杭州绕城公路,总面积51.7平方公里。

9 2004年12月 “浙江湘湖保护与开发启动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湘湖启动区块面积为4.64平方公里,将恢复湖面1200亩。

10 2005年2月 “浙江湘湖启动区块一期湖堤、湖岸工程设计”通过评审。2月17日,通过招标确定工程施工企业。

11 2005年3月8日 湘湖启动区块一期湖堤、湖岸工程开工。

四、参考文献

[1]  《萧山湘湖志》  民国十四年  周易藻编;

[2]  《萧山水利志》  清  毛奇龄撰;

[3]  《湘湖考略》    清嘉庆三年  于士达著;

[4]  《萧山县志》    1987年8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萧山县志》    明嘉靖三十六年  知县魏堂修;

[6]  《萧山县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四月  知县刘俨、邹勷修;

[7]  《乾隆萧山县志》清乾隆十六年  知县黄钰修 ;

[8]  《萧山县志稿》  民国二十四年  县知事彭延庆修;

[9]  《城厢镇志》    1989年4月  浙江大学出版社;

[10]  《萧山湘湖区块控制性规划》 2003年7月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1]  《浙江省湘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2004年3月20日  杭州商学院旅游学院;

[12]  《浙江湘湖保护与开发启动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2004年12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13]  《萧山县名胜纪略》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   萧山县名胜管理委员会编印;

[14]  《湘湖保护与开发剪报》(2001-2004年)  2005年1月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编;

[15]  《湘湖文献选编》(四册)  2004年6月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编;

[16]  萧山古迹钩沉》  李维松著  2004年4月  方志出版社;

[17] 《越魂大型文物图片展资料集》 2005年3月  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等。《湘湖知识拾零》收录古今各家之言,观点可能不同,限于编者水平,难免遗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以求完善。


引文来源  开发湘湖 保护萧山母亲湖——萧山网专题

 

湘湖文化与历史(4):湘湖歌词选

      湘湖文化源远流长、丰厚精深。湘湖文化遗址沉积了古文明,越王城遗址记录了越文化,杨时筑湖发展了水文化,使湘湖文化以山水为自然载体,以诗词为文学载体,流传至今。

  湘湖采莼歌、采菱曲、竹枝词等曲调、词牌,当年曾在百姓劳作、文人聚会时广为流行。据说歌曲似初期越剧,曲调委婉,优雅动听。采莼歌节奏稍慢,采菱曲活泼明快。荡扬在湘湖上空的歌声,使人们仿佛见到古湘湖的秀美山水,见到村姑漂舟湖面纤纤素手采莼的身影……。湘湖歌曲、词调,是湘湖文化的瑰宝。

  为弘扬湘湖文化,发展湘湖旅游文化,特从方志、古籍中搜集湘湖歌词7首,经标点,汇编于下。恳请萧山区文化系统单位、演员、音乐家及有关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挖掘、整理这一湘湖文化瑰宝,让咏湘歌曲登上演艺舞台,飘扬在新湘湖的上空。

  湘湖文化研究组

  二00四年九月

  一、湘湖采莼歌

  (明)来集之

  我欲采荷叶,荷叶成衣裁剪劣。

  我欲采芦花,芦花飞雪走天涯。

  乘舟直入湘浦里,四顾千山万山紫。

  中有瑶草异众芳,龙耕烟兮种水底。

  譬如佳人处深闺,天寒翠袖立不倚。

  一面玻璃对影看,晶晶寒玉成肌体。

  捲叶蒙茸心未舒,柔肠百转思彼美。

  参差采撷碧天宽,玉釜温温满滴残。

  山中自有调羹手,莫作寻常盐豉看。

   来集之(1604-1682),又名为熔,字元成,号倘湖。萧山人。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安庆推官,累官太常寺少卿,兵科左给事中。

  二、湘湖采莼歌

  (清)毛奇龄

  压乌山前春欲暮,阿子前湖采莼去。

  藕根菱叶生满湖,艇子湾湾不知处。

  画竿十尺挑碧丝,香莼宛转生华滋。

  山前山后人难遇,采得盈筐欲寄谁。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一字齐于,本名甡,字初晴,又称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入史馆参与纂修明史,是清初著名经济学家、文学家,能散文诗词,著有《毛西河合集》493卷,且通音韵学,善书画。

  三、湘湖采莼歌三首

  (清)单隆周

  西城春暮桃李香,春风吹落春溪傍。

  人随花片缘溪人,小桥南去皆横塘。

  横塘一望天水碧,四山苍翠真欲滴。

  层层屏障绕湖波,青峰尽处湖烟白。

  水面新萍叶似钱,随波长短芳且鲜。

  卵色天中雉尾密,玻璃影里晶珠悬。

  下有丁首丙尾之素鲫,上有晨开夕合之水仙。

  小舟击汰冲波缘,翠荇萦衣垂露薄。

  仙灵钗股合还分,解佩生丝递相续。

  日暮村庄似有无,前滩月色开菰蒲。

  棹声一歇万簌静,苍茫仿佛千里湖。

  采莼采莼风萧萧,浓阴满树啼伯劳。

  羊酪久输陆内史,鲈鱼正恼张东曹。

  听阑拾菜曲,未谱採菱歌。

  东南风味称殊绝,实与含桃同催科。

  野蔌涧毛苦易尽,银盘玉筋将如何。

  谁家荡浆湘湖曲,垂杨两岸纷相逐。

  朦胧白雾花如烟,莼丝细细摇空绿。

  顒顒鲛珠水底明,探来还似玉壶冰。

  冷淘槐叶香非洌,滑腻醍醐味乍凝。

  外湖沙浅根株少,鸥凫唼喋渔罾绕。

  里湖澄敞多盘涡,卷叶抽茎似芳草。

  为语采莼须及早,迟迥莫待秋风老。

  五侯之鲭高似山,马行酒炙车斑斑。

  穷搜珍错幸一顾,犀箸不下空间关。

  莼根琐细生湘渚,绿跗柔枝密如缕。

  肉食焉知风格超,抱甘独向波澜苦。

  幽人风味倏相投,筐筥朝来理钓舟。

  撷实何辞隄路永,搴芳不惜水痕收。

  寒香一带平桥口,脆质腴条不留手。

  汲取清泉菉竹燃,披襟坐啜除烦垢。

  寄语同心共往还,冰瓯雪椀非人间。

   单隆周,字其昌,萧山人。有《史记考异》等著作多种。

  四、湘湖竹枝词七首

  (清)沈  堡

  越王台下草萋萋,越王台上鹧鸪啼。

  啼尽江山多少恨,游人还唱浣沙溪。

  湖畔村姬颜色红,浓脂腻粉斗春风。

  乌蓬艇子离南浦,去拜蒙山东岳宫。

  杨梅初熟烂湖干,接种甘香草种酸。

  采得金婆最佳果,火齐颗颗写晶盘。

  八月十八大潮生,鼓棹扬舲逐队行。

  同到浙东台上望,雪山一片压吴城。

  鸣榔得得散湖烟,双桨纷来棹白船。

  浦口渔家三百户,一时都在镜中天。

  郎子扳罾湖水滨,白鲂玉鲔烂如银。

  若逢比目须开网,莫使长笊碎锦鳞。

  夜乌啼断已三更,湖上风高波浪生。

  正是茅檐人未寝,寒鸡声和纺花声。

   竹枝词:竹枝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竹枝词原为当时巴渝地区(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刘禹锡开始拟作,于是盛行于贞元、元和之间。

  五、湘湖竹枝词

  (清)王端履

  越王城上白云齐,越王城下雨凄凄。

  一棹跨湖桥外泊,绿杨两岸鹁鸠啼。

  十里烟波两划开,我南君北共徘徊。

  白蘋洲外逢僧话,知自杨岐寺里来。

  棕笠芒鞋小暑初,梅风如剪碎菰蒲。

  少年邀吃杨梅去,行过头湖到二湖。

  湖镜如楷浸碧虚,一枝柔橹荡芙蕖①。

  竹蒿轻傍渔舟插,要买新鲜杜父鱼②。

  湖心三月水鳞鳞,湖面花开尽白蘋。

  採得莼③丝全不滑,秘传煮法要瞒人。

  云影空濛露一斑,峰头妆束翠如鬟。

  到头湫口须拖坝,且看隆兴寺后山。

  修竹根从石罅穿,绿阴罨画锁寒烟。

  掘来猫笋论觔卖,腌菜蒸汤味最鲜。

  里湖深处即山家,山骨玲珑一径斜。

  竹寇插腰垂似橐,满山儿女採新茶。

  春水初生系短篷,锦鳞发发藻丛丛。

  莼鲈何预秋风事,试约张翰到浙东。

  [注]:  1、芙蕖:荷花。

  2、杜父到处有之,出湘湖者尤佳。

  3、莼菜杂生苹间,不可辩认,惟土人能识之。春时采摘,沃以沸汤,方能柔滑。其法秘不传人。湘湖莼菜是莼菜中佳品,其知名度在江南一带首屈一指,是南宋朝廷贡品。

  王端履,浙江萧山人,字泰伯,号小谷,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著有《重论文斋笔录》等。萧山西河路四进士第为其父王宗炎父子宅第。

  六、湘湖采菱曲

  (清)黄  巽(女)

  吴江女儿采莲花,凌波绰约如朝霞。

  越江女儿采菱角,隔水轻盈笼芍药。

  儿家生小湘湖边,只种秋菱不种莲。

  种莲莲子心中苦,剥菱菱实心中甜。

  湘湖一夜西风紧,三五鸦鬟荡双艇。

  戏牵菱叶钓竿丝,笑指菱花镜奁影。

  采菱菱角红,颊晕双涡浓。

  采菱菱角绿,眉痕两峰蹙。

  菱根丛杂菱刺多,纤纤素手临清波。

  鲤鱼风起芙蓉外,蝉鬓生寒可奈何。

  春风采莼莼欲小,秋风采菱菱渐老。

  年年春去又秋来,不及儿家颜色好。

  采菱复采菱,菱船四面来前汀。

  湖水净逾碧,湖山瘦且清,双浆只在波中停。

  菱歌静后不知处,却向湖头浣纱去。

  七、湘湖竹枝词

  (清)汪继培

  遗爱龟山几百年,分乡灌水法犹传。

  如何湖上寻春女,不拜杨公拜水仙。

  畚土筑堤堤渐平,楗石作闸闸欲倾。

  菱根葑叶渡头积,寒鸥野鹜沙际鸣。

  箬山斜对压乌山,两点浮螺缥缈间。

  当中添个红亭子,便认孤山放鹤还。

  上湖水与下湖连,只种荷花不种田。

  一线金泥无觅处,新栽桃李满湖边。

  何年乌喙驻残兵,洗马池空古垒平。

  曾上伍公山上望,潮头犹打越王城。

  柳王寺前渔为家,石岩山前採新茶。

  打鱼莫打鸳鸯鸟,采茶莫采蝴蝶花。

  鬅头儿女下横塘,挑菜捞虾镇日忙。

  侬在菊花山下住,将花作饭不知香。

  荷担僧归古寺遥,寺门烟水隔迢迢。

  云光倒影浮湘阁,钟声徐度跨湖桥。

  茆屋濒湖三百家,抟泥弄瓦作生涯。

  窑中火候炉中诀,细看浓烟几缕斜。

  采得莼丝滑欲流,恰同樱笋卖街头。

  若教张翰移家住,那数西风八月秋。

  六扇乌篷双浆催,纷纷箫鼓泊寒隈。

  豚肩羊胛寻常有,知是谁家上塚来。

  红似樱桃酸似梅,筠篮分送摘犹才。

  天生唤作杨家果,只合杨蕲山上栽。

 

湘湖文化与历史(5):湘湖楹联

湘湖,青山环抱,风景秀美,曾有30余座古寺、庙庵和10多座亭阁,镶嵌在山间湖畔。

  寺庙和亭阁,作为历史人文景观,曾是善男信女的精神寄托和文人墨客的集聚场所。寺庙和亭阁上撰题的大量湘湖楹联,记录了胜景的昔日风采和意境,同诗词、诗歌一样,是湘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岁月沧桑,寺庙、亭阁惜毁,只留下了少量楹联。现将搜集的湘湖楹联汇集如下,供参考。

  一、城山寺  在越王城山巅,清道光初汤元裕修建,后废。

  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载有寺联:

  沼吴业废锦衣化满殿鹧鸪壁垒销沈始知卓锡拈花法缘无量,

  选佛场开香钵貯两湖烟月人天欢喜翻觉卧薪尝胆烦恼何为。

  二、城山怀古坊  在越王城山南麓,1992年重建。

  牌坊中门,郭仲选书上额:“城山怀古”。

  1、 牌坊内两柱,费黑题,邵观松书楹联:

  雍容赠答缓报一双文锦鲤,

  智胜马门坐归十万水犀军。

  2、 牌坊外两柱,徐士龙书楹联:

  群峰叠翠盛传尝胆事,

  众志成城常忆卧薪人。

  三、古越亭  在越王城山古道,建于1991年。

  亭柱沙孟海书联:

  卧薪尝胆誓雪越耻,

  立马馈鱼智退吴兵。

  四、老虎洞  在老虎洞山。

  明·刘宗周题对联:

  此地曾传尝胆事,

  我来犹忆卧薪人。

  五、一览亭  在石岩山,明嘉靖十年(1531)郡守洪珠建并题额。

  1、 王宗炎题,天乐士龙书联:

  立定脚跟不怕石头路滑,

  放开眼界饱看江上峰青。

  2、 民国十四年(1925)长河来贾氏出资重建。黄本崙集句一联:

  岭树湖云沈足底,

  江潮海日上眉端。

  3、 周易藻附撰,孙慰耆书联:

  陟足千寻仙境佛场尘世外,

  凝眸四顾江朝湖水画图中。

  六、净土寺  在净土山,明天启间(1621~1627年)重建。

  徐渭作,山阴祁豸佳书门联:

  千家郭外西天竺,

  万顷湖边小普陀。

  七、新凉亭  位于蜀山街道,建于民国辛酉年(1921),为八柱亭,石柱上刻黄祖洛撰,来裕昌书四副楹联:

  1、 古埭起新亭文物声名重启秀,

  青山围故园人民城郭与同长。

  2、 回头将迟暮先认岐途,

  小坐只斯须莫当要路。

  3、 所思不远清风兴归,

  幽行为迟疏雨相遇。

  4、 祀袂问前程石道东行通荻径,

  凌波过河浦瓜山西去到横塘。

  八、偷闲亭  在小窑里吴,建于2004年。

  亭柱李文宽书联:

  闲看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参考文献

  1、《湘湖文献选编二》,2004年6月,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编;

  2、《浙江省湘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普查报告》,2004年3月,杭州商学院旅游学院;

  3、《萧山古迹钩沉》,2004年4月,李维松著,方志出版社。

  湘湖文化研究组

  2005年4月21日

湘湖文化与历史(6):湘湖趣名记沧桑
       湘湖,这个“境之胜若潇湘”的昔日湖泊,曾经有过不少名称。东汉初袁康、吴平辑录的《越绝书》,还曾形象、生动地将湘湖及更大范围的水域,称作“木鱼池”、“溟海”。这些鲜为人知的有趣湖名,见证了湘湖变迁,反映了中华历史,记录了岁月沧桑。湘湖水域类型之广、湖名之多,在国内外众多湖泊中,是绝无仅有的。

  探索史书古藉和古文化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湘湖水域历史变迁的轨迹:海——江——湖——田——湖——田——河——。而湘湖水域的变迁则是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远古时,海侵、海退频繁,沿海平原海陆交替。距今约六、七千年,最后一次海侵全盛期,海水直逼会稽山麓,这里低陷地带,成了一片茫茫大海;随着海退的出现,地处南、北二条山脉间的狭谷,自然成了钱塘江的通道;而因泥沙淤积、江河改道,这里才真正变为一个天然湖泊;其后,在人类活动及地质和生物循环的影响下,湖泊变沼泽,沼泽成平陆,北宋时,这里已成为一片农田;之后,萧山县令杨时,顺应县民请求,筑堤复湖,成为灌溉农田的人工湖泊;然后,人类的活动又加速了湖泊的湮废,大片农田又取代了湖面,使今日湘湖成了一条通水的河道。

  随着湘湖水域的历史变迁,曾出现过许多反映水域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有趣湖名,给湘湖历史、湘湖文化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杨时废田复湖,造福百姓,为民办了一件实事,这项工程在我国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成蓄水后,杨时浮舟湖上,夜宿荒陂,即兴吟诗,为后人留下了“新湖夜行”这首珍贵诗篇,被萧山图书馆杜永毅先生称作“湘湖第一诗”。这首诗是他在浩繁的古代文献中寻踪觅迹,好不容易才发现的。因成湖时,并无湖名,故杨时称为“新湖”。新湖是这个人工湖的第一个名称。

  北宋末年,人们以湖“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而称为湘湖。也有人解释,湘湖因其湖光山色如潇湘妃子而得名。 湘湖,成了众所公认的湖名。

  此外,湘湖还有许多别名:因其湖光山色,可与杭州西湖媲美,故别称“赛西湖”;传说湖中“每天出一只元宝”,所以又叫“元宝湖”;因湖在之江的南岸,古人还称作“之垂湖”。

  今天的湘湖,已有名无实,有湖无水,湘湖不见了,只保留了一条输水河道。湘湖变为湘河,湘河是当今湘湖真实、确切的名称。

  湘湖前身是天然湖泊。据说,最早记载此湖的是北魏(386—534年)郦道元的《水经.浙江水注》。文中称:“有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成山,东有夏架山”。又说:“浙江又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西陵古称西城。可见,西陵湖或西城湖是以其湖濒临西陵或西城而得名。

  既然,西城湖是以西城而得名,而西城之名在《越绝书》中就有明确记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而“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方志”。其实,非常有意思的是,《越绝书》中早有对西城湖水域的记载:“会稽山上城者,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这里,以地方志形式解释会稽山上城,是勾践伐吴败退后保栖之地,“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是说其四周环水,利于坚守。木鱼,原为僧尼念经、化缘时所用的器具,由木头中间镂空而成。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东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时,佛教已在我国广为流传,佛门僧尼敲木鱼念经、化缘已属常见,因而将会稽山下中间无水(镂空)四周环水的水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更不为怪。

  此外,越绝书还有湖名的另外记载。据《越绝书》卷八“越绝内传陈成恒第九”记载,孔子为保鲁国,遣弟子子贡到有关五国游说。子贡东见越王时,越王勾践对子贡说:“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遗先人耻。遁逃出去,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今大夫不辱而身见之,又出玉声以教孤,孤赖先人之赐,敢不奉教乎!”勾践向子贡总结了伐吴失败的教训和后果,讲述了自身“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凄惨情景和卑恭求教的心态。这里,勾践将会稽山下广大无垠的水域,称作溟海。

  会稽山是一片海拔约500米的广阔丘陵地,湘湖周围的山陵也属会稽山。根据《越绝书》卷八:“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浦阳者,勾践军败失众,懑于此。”,“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号声闻吴”,“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退而围之。”等记载以及会稽山下“木鱼池”、“溟海”的地理环境,可以认为越王城山就是当年越王保栖的会稽山。

  《越绝书》所称的“木鱼池”及勾践所说的“溟海”,就是当今湘湖的前身,可以说《越绝书》是最早记述湘湖的历史文献。木鱼池、溟海,也是古湘湖前身的最早湖名。

  湘湖趣名曾记录岁月沧桑,湘湖开发将谱写光辉篇章。经过保护和开发,一个深涵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景观的湘湖,将使潇湘湖光重现光彩。

湘湖历史与文化(7):历史上的游览胜地

        九百年前,北宋萧山县令杨时,顺应民意,筑堤成湖,造福一方百姓。新湖建成蓄水后,主持筑湖的杨时,曾乘着夜幕,兴致勃勃前往新湖,“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杨时是第一位游览湘湖的萧山县令。此后,3万余亩水面及四周群山形成的山水自然环境,也吸引了历代官宦名士、文人墨客到此一游。湘湖,无意间成了萧然大地一处游览胜地。

  诗人游湘湖

  杨时筑湖前,湘湖越王城古迹及周围山水风光,早已吸引了许多文人前来登山怀古。

  唐朝越州长史、诗人宋之问,登越王台后,留下“江上越王台,登高望几回”的诗句。著名诗人李白也曾作,留下诗句:“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和“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多次游览湘湖,留下许多诗篇。“此生安得常强健,小艇湘湖自采莼”,对湘湖情有独钟。

  名士游湘湖

  元末明初,浙江名士刘基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及随后奉命出行时,多次在湘湖停留,在湘湖“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鱼相伴镜中行”,在湖边“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风流才子唐伯虎游湘湖后,作诗《石井山》。萧绍名士徐文长,曾为净土寺作门联:“千家郭外西天竺,万顷湖边小普陀”。

  尚书游湘湖

  明朝吏部尚书魏骥,告老还乡后为保护和修建湘湖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当地百姓尊为“湖贤”。魏骥关心湘湖,热爱湘湖,多次驾舟畅游湘湖,其景“一棹薰风趁晓凉,平湖如练接天长”,其境“一叶扁舟雪满头,清溪曲曲水悠悠”。

  清朝萧山人汤金钊,历任礼、吏、工、户四部尚书,留下“撰杖来登百仞山,山头坐数镜中鬟”的诗句。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湘湖被当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初版的《萧山县名胜纪略》,记述了湘湖越王城山、一览亭、压乌山、老虎洞等景点的地点、史略、现状;介绍了行程:“由杭州萧绍两路来者,可雇人力车至湫口埧,乘船先至下湘湖,再至上湘湖。自闻堰义桥来者,雇船先至上湘湖再至下湘湖。”交代了交通方式:“人力车及船”、“轿子”、“独轮车”。《萧山县名胜纪略》,可以说是第一本湘湖旅游指南。

 

湘湖文化与历史(8):湘湖历史演变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西,迄今已有8000年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江河,或为湖沼,或为良田。越王城山见证了湘湖岁月沧桑,跨湖桥遗址堆积层印证了湘湖历史变迁。湘湖历史演变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远古时期

  1、远古时,湘湖地域曾是东海海湾的一部分,而城山、西山则是海中的小岛。

  2、当时,海浸、海退频繁,沿海平原常海陆交替。约8000年前,海退成陆地时,这里又形成湖泊(跨湖桥遗址发现迄今已有8000年历史的独木舟,同时发现一个自然“湖泊”遗址)。华夏祖先曾在这里生息、繁衍。

  3、6000—7000年前,最后一次海侵全盛期,这里又成为一片茫茫大海。

  4、随着海退出现,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区南北两条山脉间的狭谷,曾是钱塘江的通道。

  二、春秋时期

  2500年前,湘湖地域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重要历史舞台。

  1、湘湖和白马湖,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当时越国500艘舰船、4.7万水军在此常驻,越王勾践多次水上军事活动,也都从这里出发。固陵港是我国汉代以前最大的军港。

  2、湘湖北岸的城山,是越国的屯兵城——固陵城,世称越王城。

  (1)越王允常(勾践父),在城山“馈鱼退敌”,智退吴兵,留下千古美谈。

  (2)越王勾践,在浦阳江被夫差再次打败,“保棲会稽山”(今越王城山)。求和乞降后,“临水阻道,军陈固陵”,勾践在固陵港岸边祭祀路神,餞别群臣,启程入吴为臣。

  (3)勾践在湘湖老虎洞山老虎洞“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打败吴国。

  三、秦、汉、唐时期

  湘湖水域,由江河淤积或天然湖泊。

  1、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至钱塘江,打算渡江经湘湖去会稽祭大禹陵,因“水波恶”,改从富阳渡江。祭大禹陵后,返回经湘湖老虎洞山时,“欲置石桥渡浙江”,终因浪大而未建成。湘湖连山旁有石井山,“相传为(秦始皇)妃子墓”。

  2、湘湖前身是天然湖泊,北魏(386—534)郦道元称之为“西陵湖”或“西城湖”。

  3、西陵湖,因淤积成为沼泽,或被垦为农田,水面逐渐减少。

  四、宋、元、明、清时期

  湘湖地区为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周边百姓纷纷建议筑湖蓄水。

  1、筑湖

  宋政和二年(1112),“程门立雪”主人公之一,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赴任萧山县令(1112年4月至1114年4月),即顺应民意,“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在羊骑山、历山之南和菊花山、西山之足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长约19里,宽1—6里,周围80余里,西南宽、东北窄,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湘湖,作为一个人造蓄水库,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湘湖以其丰富的山水资源造福一方百姓,被称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2、管理

  湘湖建成时,在南北堤岸筑有18个穴口,按时启闭,蓄水灌溉农田。

  (1)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萧山县丞赵善济定出《均水法》,规定按序、按量放水。

  (2)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月十二日,县令顾冲订《湘湖均水利约束记》,规定每年立秋前三日放水,白露后三日闭闸,并刻石立碑,以示遵守。

  (3)南宋·嘉定六年(1213),县令郭渊明,根据“黄者山土,青黎者湖土”的建议,定出湘湖东西两岸以“金线”(黄土)为界,以禁止私占湘湖。

  (4)明·洪武十年(1377)九月,县令张懋作《湘湖水利图记》,重刻石碑立于县门,“以定民志”。

  (5)明·正统五年(1440)七月,萧山籍、明·南京吏部尚书魏骥以湘湖受损,奏请朝廷,英宗皇帝发布了《全国水利禁令》。

  3、保湖

  湘湖建成后,主禁主垦之争延续了800多年。为维护百姓集体利益,杨时、魏骥、何舜宾等湖贤,为建设和保护湘湖作出了重大贡献。

  (1)明·洪武十年(1377),县宰张懋。首建四长官祠,后称杨长官祠。

  (2)明·景泰元年(1450),魏骥倡议在杨长官祠旧址复祠。1465年杨长官祠改称“德惠祠”。

  (3)萧山籍明朝御史何舜宾受师魏骥托付,揭露湖豪私占湖利,被受贿萧山县令害死,其子何竞上告获准,湖豪所占全部清出还湖。

  4、建桥

  湘湖孙氏,于元朝初期富阳龙门迁来,为湘湖周边最早的居民之一。他们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吴国大将军孙武的后裔。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乡官孙学思,为方便两姓往来,出资在湖狭腰处筑堤,始建跨湖桥。堤桥的建立,阻碍了湖水畅通,加速了湘湖的淤积。

  此后,不准在湘湖筑堤架桥的禁令已名存实亡,湘湖开始逐步遭到蚕食。到民国四年(1915)湘湖水面积减为22042亩,比成湖时缩小了1/3以上。

  五、民国时期

  清未至民国时期,湘湖主垦势力占优势。主要理由是,自明代开通碛堰山,建造麻溪埧、三江闸后,依赖湘湖灌溉的农田,已不足原来的一半,淤积荒地若弃之不垦,实为可惜。

  1927年,制订了湘湖建设计划,上湘湖定山、压乌山一带收为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湘湖农场)、湘湖师范学校等,在此建造房屋,开垦种殖。从此,政府承认围垦湘湖,截止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开垦地约7000亩。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积仅存10000余亩。不足成湖初期的1/3。

  六、建国以来时期

  1949年以来,是湘湖历史上垦殖最迅速的时期,水面缩减、湖形变化最为剧烈。由于河道整治,改建排灌系统等措施,周围农田灌溉,对湘湖的依赖性大为降低,围湖造田已成大势所趋。1955年起,由国家投资,开始有计划地垦殖湘湖。湘湖农场及西兴、石岩、城郊等乡村先后围湖垦种达7000余亩,到1966年湘湖水域减为3040亩,又比建国初期缩小2/3以上。

  沿湖兴建的7家砖瓦厂,为挖泥取土,又围湖1000余亩。现在,湘湖已失去原来湖形,变成宽30—50米,长约11公里,面积1460亩的河流型湖泊。

  湘湖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是萧山的历史文脉所在。萧山人民期待古湘湖重现昔日光彩,以改善萧山城区生态环境,造福萧山人民,并向国内外游客展示湘湖秀丽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

湘湖的历史与文化:湘湖八景今犹在
       湘湖,四周被60余座青山环抱,湖中耸立定山、压乌山等9座天然小山,形成山抱水、水环山、山绕湖转、湖傍山走、山中藏湖、湖中有山、山水交融、湖山争辉的自然格局。湘湖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曾被编排成“湘湖八景”或被录入“萧山八景”。其中,当代《萧山城厢镇志》记载的“湘湖八景”为:

  城山怀古城山位于湘湖西北,其山坡陡峰峻,地势险要,为春秋时期越王抗吴屯兵城,故称越王城。山上有洗马池、佛眼泉等古迹。相传越王允常兵败,退至此山坚守时,曾取洗马池鲜鱼,“馈鱼退敌”,被传为佳话。越王勾践伐吴兵败,又在此山保栖,并由此启程入吴。经明代修建578级石阶的城山古道,可直达越王城怀古。

  览亭眺远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明·嘉靖十年郡守洪珠始建,后屡有兴废。登一览亭,可眺望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一湖(湘湖)景色,远观老虎洞全貌。“一览”即意为“湖光山色一览无余”。

  先照晨曦石岩山巅北部有先照寺,又叫“光照庵”。宋·绍兴中建,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炮火。在此可观日出。清晨,薄雾笼罩,旭日东升,光照山寺,紫烟缭绕,因名先照晨曦。

  跨湖夜月跨湖桥位于湖狭腰处,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多次毁损后重修或改建。清·嘉庆十二年改建为环洞桥。跨湖桥及两端的长堤,横卧湘湖碧波,贯通两岸。旧时桥旁有亭,每当皓月当空,坐此亭内,只见湖心一轮清影浮动,银光闪烁,两岸疏林淡月,宿鸟无声;远处夜光点点,隐约林间。

  杨岐钟声源自湘湖西南的杨岐山上杨岐禅寺。杨岐禅寺,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其寺依山面湖,旧时有大悲阁、妙鬲楼依崖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之中。“时梵宇琳琅,香火极盛”,晨昏之时,众僧撞起大钟,钟声回荡山谷,在湖面悠扬,使人浮想联翩。

  横塘棹歌景观位于湘湖最南端的横竹塘。旧时那里芦苇丛生,鱼群游集。清代沈堡所作的《湘湖竹枝词》曾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渔家在这里捕鱼的情景:“鸣榔得得散湖烟,双桨纷来棹白船。浦口渔家三百户,一时都在镜中天”。每当鱼儿满舱,渔家高兴地唱着歌,举棹而归时,湖上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渔乐图。附近,湘湖采莼女,手摇木p,轻摘莼菜,口唱采莼歌。对歌声声,此起彼伏,让人陶醉于此。

  湖心云影景观位于压乌山。压乌山秀立上湘湖中,林木苍翠,山麓旧有湘云寺。游人站立山顶,俯视湖面,只见湖中倒开天界,云影映波,绚丽多彩,变幻无穷,蔚为壮观,故名“湖心云影”。

  山脚窑烟下湘湖依山傍湖,景色秀美,沿湖一带百姓,挖湖取泥,用山上松枝烧制砖瓦。每当暮色茫茫,砖窑轻烟四起,缕缕散作半山云,犹似一幅泼墨山水画,形成湘湖特有的景观。

  从古到今,“湘湖八景”随着年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如今,随着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的展开,“十里湘湖图画开”,湘湖的自然、野趣、清纯、朴素,将陆续得到恢复,形成新湘湖八景。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岭横秦望,西陵拱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西兴铁岭关城楼

江上越王台,登高望几回。
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
地湿烟常起,山晴雨半来。
冬花采芦桔,夏果摘杨梅。
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
归心不可见,白发重相催。
                              ——唐?宋之问《登越王台》
 

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
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
                              ——宋?华镇《城山》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城山怀古牌坊

湘湖梦不到,今日到湘湖。 
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
两悭莼摘后,花发燕飞初。
张翰平生意,扁舟未可无。
                             —— 宋?苏泂《湖中》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碧波玉带

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焕。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
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散。
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
                             ——宋?杨时《新湖夜行》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新湖夜行

湘湖莼叶大于钱,千顷鸥波可放船。
一曲竹枝歌未了,水禽飞散夕阳天。
                             ——元?镏涣《湘湖》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碧湖掬星

百里周围沙渺茫,龟山遗爱许谁忘。
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
荇带荷盘从取市,莼茎芡实任求尝。
邑侯乡父休轻视,圩岸时须督有方。
                            ——明?魏骥《咏湘湖》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龟山遗爱

两山之间江水清,中有翼然孤草亭。
吴王越王不可见,东山西山相对青。
千古封疆归混一,十年尘土叹飘零。
春风吹破英雄梦,卧看芙蓉几翠屏。
                           ——明?杨基《吴越两山亭》
 

辇土为台抱恨深,营门金气尚森森。
当时吴破非兵力,只在西施一捧心。
                           ——明?姚广孝《越王台》
 

望湖亭上望湘湖,景物天开似画图。
两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绿罗铺。
芰荷香里莲舟小,杨柳阴中钓艇过。
满路松风吹酒醒,归去不用倩人扶。
                          ——明?蔡友《望湖亭》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望湖桥

叫破鸬鹚梦,粗吟与细呼。
柔风扶病橹,瘦影点酸湖。
舫额夸题米,堤身盗姓苏。
山山有新意,不是画葫芦。
                          ——明?倪元璐《泛湘湖》
 

藉花风起晚凉多,高据胡床听棹歌。
芳草不归支遁鹤,白沙惟见右军鹅。
人家隐隐连桑梓,僧梵悠悠出薜萝。
今夜湖中好明月,相思其奈故人何。
                         ——明?释如兰《湘湖》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节日

远泛扁舟到上方,尘心半扫道心长。
影来石上摇松树,红缀阶前绽海棠。
古佛一灯参活句,前朝旧事拜岐王。
欲随渔子沧浪去,万里天风看渺茫。
                         ——明?来集之《又过杨岐山寺》选一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杨岐庵

越峤迢迢旧有城,越王曾此驻行兵。
当年霸气全消歇,此日龛灯复更明。
敌国漫论尝胆事,野台还著卧薪名。
至今月黑千峰夜,似有排空战马声。
                         ——明?孙学思《越王城吊古》
 

雪霁看山山最新,千峰四顾玉嶙峋。
冻回松叶寒增色,晴透梅花香逼人。
蹑迹幽寻方外友,拥炉暖酌瓮头春。
坐移夕照禅关静,一坞茶烟伴翠筠。
         ——明?来三聘《雪后登石岩山寺僧设缸面酒》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石岩”石刻

蒙山遗迹几千年,今日登临思茫然。
莺困落花红堕雨,蝶迷芳草绿浮烟。
笙歌奏处成欢饮,泉石间中尽醉眠。
自古英雄总尘土,不如骑鹤访神仙。
                         ——明?来励《蒙山》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蒙山东岳大殿

昨夜风吹雪满楼,晓来天霁岭云收。
连山十里银城列,绕廓千村玉树稠。
积素光摇寒日色,层崖冻合侵江流。
庭梅添得三分白,好赋新诗泛酒瓯。
                         ——明?倪朝宾《西山霁雪》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西山霁雪

遍历吾乡胜,湘湖景更幽。
水遥青霭合,波静白云浮。
欲雨山如画,临风树近秋。
开樽一叶上,飘渺在丹楼。
                        ——清?毛万龄《湘湖》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景更幽

昔贤潴此已成湖,片片流云入画图。
晓共烟光浮绿水,暮连山色映青蒲。
闲拖鹤羽来还去,略带风花有即无。
莫道后人行乐地,龟山遗迹至今呼。
                        ——清?王廷枢《湘湖云影》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云影

范泥作瓦叠湖濆,赤埴青黎水底分。
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山云。
                       ——清?黄元寿《湘湖杂咏》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窑址

湖外长江江外山,湖中几点碧烟鬟。
筼筜万个松三径,禾罢稏千畦水一湾。
岩下僧归云乍截,楼头钟动日先殷。
幽寻一览亭何处?剩有香泉浸藓斑。
                       ——清?汤金钊《宿石岩山先照寺》
 

一览乾坤小,萋萋草满亭。
危峰逼沙岸,远岛走沧溟。
地迥云连岫,天空树列屏。
相将临绝顶,举手摘明星。
                       ——清?陆成栋《登一览亭》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览亭远眺

记得城山桃花开,阿侬姐妹踏春回。
而今秋色涵香浦,红蓼洲前放棹来。
村前少妇茜裙新,唱罢菱歌忆采莼。
若把湘湖比西子,不知谁是浣纱人。
                       ——清?王勉《湘湖秋泛》
 

湖水碧连天,上下都一色。
夏云峰更奇,秋云罗似织。
霞飞万顷红,雨来千嶂黑。
孰与共登梯,跨湖桥畔客。 
                      ——清?何鎥《湘湖云影》》
 

珠宫渺渺拥江村,独上香台对酒樽。
碧树两峰开石镜,澄湖万顷到山门。
垂帘花雨深春色,布地金光射夕昏。
不道旧时歌舞地,空余芳草忆王孙。
                      —— 清?毛远公《杨寺》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捕鱼图

茆屋濒湖三百家,抟泥弄瓦作生涯。
窑中火候炉中诀,细看浓烟几缕斜。
                      ——清?汪继培《湘湖窑烟》
 

    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宋?陆游《渔父》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元?倪瓒《人月圆》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之夜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明?刘基《菩萨蛮?越城晚眺》 
 

        排马湖边,越王城下,长河远村。览江庐许刹,思量六代;桃源渔浦,追忆虞秦。东吊蠡谋,西凭胥怒,还溯桐江觅钓纶。扁舟去,访六千君子,倘有遗人。 鉴湖原属闲身,好芦叶丛中乌角巾。趁早霞初挂,独留丽句;秋风未起,先荐湘莼。果熟杨家,厨烹札鸟,更卢橘含桃品味新。云岩寺,却古称西隐,与子沉沦。
——明?来集之《沁园春?题贾祺生江上新居北直人旧令萧山》(选一)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白马湖渔村

        夕阳江上丹枫暮,看车马,纷无数。当日西施从此去。城山出海,楼船近岸,中有更衣处。 平沙十里长亭路,空留得,花如雾。最恨江流流不住。暮潮初下,午潮还上,今古西陵渡。
                             ——清?毛奇龄《青玉案?渡江有感》
 

        平明载酒登高去,湖畔停船处。几株乌桕未全红,犹喜黄花开遍小桥东。 长江一望环如带,放眼千山外。开樽更上越王城,多少夕阳江上晚来情。
——清?毛奇龄《虞美人?九日同姚庸庵张德远左夔友诸君泛湘湖登越王城和庸庵韵》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湘湖野趣

        记湘湖,旧曾游处,鸭头新涨初酦。越娃短艇乌篷小,镜里千丝縈发。柔橹拨,绊荇带,荷钱一样青难割。波余影末,爱乍掏春纤,盛盆宛似,戢戢小鱼活。 西泠水,濯取凝脂齐脱,白银钗股同滑。蜀薑楚豉调应好,不数韭芽如蕨。烟渚阔,任吹老西风,若个扁舟发。乡心未遏,想别后三潭,龟髯雉紖,冷浸几秋月。
                                 ——清?朱彝尊《摸鱼子?莼》
 

        一棹湘溪渡,几曲横塘路。绿阴冉冉嫩红肥,住住住。白马晴波,玉屏烟树,望中无数。 
        看几行沙鹭,不为闲愁误。就今朝尽醉何妨,去去去。遥指前村,银潢月上,归来方暮。
                             ——清?陈至言《醉春风?湖上即事》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湖上春雪

        荔熟衣青,桑深葚紫,枝头颗颗将坠。露盘未碾珠圆,凉柯乍疑星缀。湘湖珍果,谁攀摘寄来情意。向冰厨轻糁吴盐,初试玉环纤指。 
         浑不渍羽衣缟袂,浑不染縠纹素蕊。牙龈那似梅酸,石窗渐消暑气。玻璃小盏,正一色琼浆同醉。看呤屐重问西泠,犹记隔江风味。
            ——清?沈暤日《东风第一枝?咏萧山白杨梅》
 

江湖一览亭记
宋?蔡攀龙
        江湖一览亭者,枢密韩公服政之日所肇建也。初固无江湖一览之名,韩氏宗人以通冠盖以便往来而已,故乡人称为著戴亭云。迨伊孙德麟始匾其上,曰江湖一览,而更高厂焉。德麟据海内文名,奄勿去尘世,而乃弟德和君秉教萧邑。偶於振铎之暇,邀予同乐,杯斝相欢於江湖一览亭之上。时孟冬已尽,寒气萧萧,凭栏一顾,具见霜叶掩映於稀林,落霞点缀乎天际,芦荻渔舟,卷西风之扑簌;汀沙雁影,放浅渚之萦洄。野旷而四顾,云烟平原,积翠天高,而斜阳返照,泽壑舒金。爰举首焉,长江在前,涛声振耳,恍疑数部笙歌;载凝眸矣,巨湖在侧,水色侵人,知是何年图画。点点泼来忘错愕,戏浪轻凫;层层舞出拥云衢,零风堕叶。叠嶂遐岚,映湘湖之豪气;悬崖飞瀑,分山水之奇观。虬松与虎石相依,修竹偕老梅共峙,片帆疾去,阵鹢低飞,是皆亭中寓目逼真注睛即是者也。噫!夫一年为季者四,览於冬日如此,而春而夏秋可知。阴晴不定,览於晴日如此,则惨风阴雨之际可知。昼夜何常,览於昼日如此,而皎月光风之下可知。所称一览靡遗者,是耶?非耶?额曰江湖一览亭,盖不虚矣。德和君於耳热之候,握予手而言曰:有亭有名,有名有记,此先伯氏未竟之志,子曷为我成之。欲构思而未能,遂援笔而述事,若夫题詠文章,则有望於作者,龙敢滥竽哉?皇宋咸淳七年辛未十月下浣二日。
见《萧山湘湖志》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梦湖桥雪景

湘  湖
明?袁宏道
        萧山樱桃、札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若浸他湖,便无味。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膠附枝叶间,清液冷冷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唯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惜乎此物东不踰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邪!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
见《名山胜概记》(明崇祯刻本)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竹坞探幽

湘湖赋
清?朱彝尊
        岁柔兆困敦兮,是月维阳。辞鉴水之一曲兮,言归故乡。尊大路于萧山兮,犹句践之旧疆;舍予舟於城阙兮,别问渡於陂塘。践荒涂之幽僻兮,山是越而湖湘;围列岫之周遭兮,汇一水于中央。莼丝荇带齐消歇兮,澄百顷之波光。相兹湖之寥阔兮,溯苍苍之葭苇。漾轻舠而如所如兮,逾五里而十里。鲜泽农之耕作兮,但众师之栖止。雉角角以飞鸣兮,鹭娟娟而停峙;瞻牛头与苎萝兮,信不远而伊迩。爱山川之清淑兮,斯生长夫西子;洵明艳之绝伦兮,直夫差之一死。以余暨为诸暨兮,验往牒之非是;眺越王之故峥兮,丁国步之迍邅。会稽不可保兮,称臣妾而播迁;洊临江而祖道兮,奏哀曲於乌鸢。迨返国而渡三津兮,惟八臣四友谋猷之后先;既十年而生聚兮,更教训之十年。简俊士之四万兮,率君子之六千;诞一举而诏吴兮,齐衣锦而师旋。雠九世而当复兮,岂身耻辱而忘焉;志既立而转死为霸兮,胡后之人独不然。他山难久留兮,问西陵而前路;夕既济于钱塘兮,尚踟蹰而回顾。徒吊古而慨慷兮,惜年岁之迟暮。
见《曝书亭集》(四库全书)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枕流桥

游湘湖记
清?韩绥之
        甲申之秋,七月既望,余与同志泛舟于湘湖。于时皓魄初呈,湖光如镜,流萤历乱,宿鸟无声。萧寺晚钟,悠扬山半,远村夜火,隐约林间。乃与诸君敲野店而沽酒,钓修鳞以作羹,歌清夜之曲,诵明月之诗,任轻舟之所之,乃徜徉而乐甚。顾余独因之有感焉。忆昔肄业于此,诵习之暇,时与一二知己,观渔船鸥鹭之相上下,求名人逸士之所棲迟,登城山而寻勾践之壘,上压乌而弔亚夫之灵。吟诗隄畔,痛饮湖滨,当此之时,年少气锐,自以贤豪易聚,欢娱可久,故虽日涉其间,不知其为乐也。数年以来,奔波途路,落魄风尘,遑遑焉无俄顷之闲,虽欲博一夕之欢,竟不可复得。于是叹贤豪之不常聚,而欢娱之不能久为,可惜也!今也,得从诸君子后,遨游其间,是固向所日涉之处也。昔者则处之不加喜,今则遇之以为乐,岂风景之或异乎?盖涉风波而后知居安之逸,登峻岭而后知王道之平,人情之安于其常故耳。今夫五侯子弟,七贵王孙,深居大厦,晏处琼楼,丝竹盈耳,姬妾环前,或骋志於山水,或陶情於诗酒,固己安其遇而忘其乐矣!一旦棲踪岭外,托迹荒陬,时异境迁,人非物换,乃或故人重逢,偶偕游宴,或触目而伤心,乃抚今而追昔,有不感极而悲,泫然出涕者乎?故余于今夕之游,而不能忘情于往昔,盖不禁感慨系之云。
见《萧山湘湖志》
湘湖诗词赋选 - 夫仁人之安宅也! - 古#安宅 HomeForever
新老跨湖桥

http://whzt./201008_xianghu/shifu.html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