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2013*26期)合于道,法自然一个孩子爸爸关于小儿脾胃养护的学习和体验

 治痛高针灸 2017-07-28



首先做个声明:本次分享的中医知识,大部分来自于青莲中医。

青莲中医从属于紫极学派,师承道门紫极先生,源自上古易医玄门清净传承。愿如青莲,立行于无染,益人以芬芳,以通身之用惠施于众。

在这里不多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微博“古中医端倪http://weibo.com/u/1474969104以及“紫极青莲古中医文化传播机构”(http://weibo.com/u/3188061665)。

 

今天的话题,内容比较零散,承转启合之间可能有些生硬,我凑合说着,大家凑合听着吧。

 

下面开始今天的分享。

先来看一则新闻《外公天天烧大排给外孙吃 12岁小胖墩脑中风了

小亮,12岁,身高1米5,体重却达到了80公斤。

小亮是浑身抽搐着被送进市一医院急诊的。“孩子之前都好好的,谁知道今天突然抽筋了,我们给他揉揉腿,稍微好了点,但是过了一小时又开始抽,反反复复抽搐,今天已经第四回了。”

医院赶紧为小亮做了详细检查,最后发现他是因为缺血性脑卒中引发的抽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脑中风。而且医生查出小亮还有高血压、高血糖。

闻讯赶来的外公也追着医生问:“小亮才读五年级,我每天都给他吃好东西,怎么就得了这么多老年病呢?”

原来,小亮和他的表弟小华平时都跟着外公住,到了周末才各自回父母家。外公向来喜欢吃荤食,因此给两个小外孙烧菜时,也是以荤菜居多。

“小亮和小华都很喜欢吃红烧大排,我天天都烧给他们吃,吃不厌的,还有炸鸡翅、炸薯条也是常吃的。”外公说,小亮常常抱怨在学校吃午饭,自己都吃不饱,因为肉太少了。所以外公在家就尽量多烧点肉,除了晚饭,小亮的早餐也是雷打不动一定要两个肉包,加上牛奶鸡蛋才够。

根据杭州市学生健康综合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在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这一学年中,学生肥胖率为9.33%,贫血率为4.91%。

市一医院儿科徐芳副主任医师说,近20年来,因肥胖来医院看病的学生差不多增长了10倍左右。 “胖孩子都有一些相同点,爱吃荤菜、喜欢喝甜的饮料、中意洋快餐、不爱运动。而这些坏习惯会导致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看过这则新闻,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小儿除胎生病外有四种∶曰惊,曰疳,曰吐,曰泻。其病之源止有二∶曰饱,曰暖。”金元四家之一张子和《儒门事亲》)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儿常见病,除了胎生病之外,有四种:惊、疳、吐、泄。胎生病是从胎里带出来的,先天疾病,基因决定的。如果去追寻后天的致病因素的话,无非都是吃的太饱太好、穿的太暖、环境太暖,无非都是这两种。

 

当然,调整控制好孩子的饮食,并不是不给他吃的让他饿着。

妈妈可能会问,小朋友特别爱吃东西,吃三碗饭都吃不饱,我也不知道他吃的多还是少。

其实很简单,他吃三碗饭你觉得多,那你就给他吃两碗饭,你看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不会饿睡不着。如果是饿睡不着,那他真是食量大,吃三碗没有问题如果吃两碗没问题,睡的很好,那吃三碗可能是太多了。

我们人对食物的需求是有神经在控制的,当你肝脏不好的时候,对摄入食物多少的感觉会出现障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厌食症或者暴食症。

厌食症就是一点都不想吃,暴食症就是永远都吃不饱,吃到顶还觉得饿,抠出来还继续往里填,这是因为肝脏有问题,影响了脾胃的正常功能。

所以,“孩子能吃就让孩子吃”的做法,也不一定就是对的。老人们有时候说小孩子的一句话叫“不知饥饱”,他还真的确实可能“不知饥饱”。

那么大的原则呢,我的建议是:宁可饿一点,千万别撑着。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基本上是饿不坏的,而撑出毛病的,却多得不可胜数。

 

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所谓的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主生育繁衍,藏于肾中。

也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身体是有强有弱的,而这个强弱,取决于父母。

个人认为,在决定先天体质方面,母亲的决定因素会更大一些,因为母亲有一个怀胎十月的过程,这里的学问也是很大的,此处就不展开说了。

所谓的后天,就是脐带断裂以后直到一个人的死亡,这么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都称为“后天”。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性宜升,胃性易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就是我们后天的本钱:脾是吸收运化体系,胃是受纳体系,实际上胃包含了从咽到肛门的消化体系。

小孩子的脾胃负担非常重,因为一个人的生长全靠它,靠它把饮食变成能量,变成肌肉、骨骼和所有的组织。

但同时,由于小儿体质稚嫩,脾胃的功能又是比较弱的,最容易受到损伤。

在原来物质缺乏的年代,我们想方设法把好吃的留给长身体的孩子。但是现在的问题变了,现在我们物质丰富,可营养不均衡的小孩子却越来越多,这就不是因为物质缺乏产生的问题,而是脾胃吸收能力的问题了。主要是脾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弱了,你再吃很多好的东西进去,也只能增加负担。

因此,如何保护好小儿的脾胃,就是我们现代每一个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了。

 

该如何保护孩子的脾胃呢?其实原则也很简单,就是:不要管的太多。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还是从小儿体质的特点说起。

小儿体质的特点,其实就是“合于道”。

道有几重含义:规律、途径和方法,乃至于真理本身。——规律和找到规律的方法、认识规律的手段,以及规律本身。

道的特点又是什么呢?道的特点是“法自然”——以自然为法。

小孩子的体质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有个说法是“不假强也”,就是不依赖一个勉强的东西,“自然”就是“不假强也”。

道是自然而然,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降下,刮风下雨等,人为无法去改变的东西,再如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或地球自转,月亮的阴晴圆缺,太阳绕地球所作的视运动,这些周期,这些规律,我们都可以认为是“道”的体现。

这些“道”我们可以去改变吗?可以去勉强吗?可以去作用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所以说小孩子的体质特点就是“合于道,法自然”。它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神奇的,平凡而神奇。

平凡到什么?

平凡到我们每天都生存在道之中,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或者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都是老百姓,每天和“道”在一起,比如说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这些都是规律,都是道,就是一个运行的过程。

春夏秋冬四季,这是年周期,是影响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周期。周期就是转了一圈,它是一个运行的变化,周而复始。

[转载](2013*26期)合于道,法自然一个孩子爸爸关于小儿脾胃养护的学习和体验

还有日周期,那就是昼夜,还有月周期,即月相的阴晴圆缺。

我们人体,不仅是我们人体,天地万物,一切有生命的物质,它们都在随着这个周期在变化,这就是道。

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我们最清楚的就是年周期,春夏秋冬,就是“生、长、收、藏”这么一个变化。


[转载](2013*26期)合于道,法自然一个孩子爸爸关于小儿脾胃养护的学习和体验

——什么意思呢,生长收藏?我们利用了这个世间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木火金水来为其命名,现在五行你们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很简单,什么是五行。 


[转载](2013*26期)合于道,法自然一个孩子爸爸关于小儿脾胃养护的学习和体验

当然这里只有四行,那还差一个土在哪里呢?


[转载](2013*26期)合于道,法自然一个孩子爸爸关于小儿脾胃养护的学习和体验

这个蓝色的箭头就属于土,土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化”,这就是土,就是中间的变化过程,一个连接,一个枢纽。

这个“化”很重要,因为它在中间。

不要以为五行是多么的深奥,“行”就是运行,就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不要去机械地理解它。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只是一个名词,一个代号,内涵主要就是这个:生长化收藏。

 

回到小孩子,小孩子就这样合于道,法自然,有很多东西“不假强也”。

“不假强”,就是我们怎么样去面对孩子的身体——乃至于我们自己的身体——的正确态度。

不假强,也就是说“该吃吃,该睡睡”。

当然,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使得我们人类不可能象动物那样完全靠“本能”去生活,而必然会“有所强”。

所以我们可以“饿了不吃,困了不睡”,这是我们人类的最大优势,但同时也会变成人类最大的劣势。

什么意思?回到育儿这个话题,其实小孩子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由于大人——人类社会——人的社会性,去勉强这个自然而导致的。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对“形”的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形就是指具体的事物,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不断去分析它的结构,它的部分,比如人体是由四肢百骸组成的,而四肢百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现在研究得非常细,但是对人的认识就有了局限,形成了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很多关于健康和疾病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误区。

打个比方说,小孩子发热,其实大多数情况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包括感冒发烧,它是人身上的这个“道”,就是规律,是人在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体现。

但是我们人类,有一些错误的观点,特别是流行在我们国内的一些错误的观点,比如说烧坏脑啊,烧成肺炎啊,咳嗽会咳成肺炎啊,……等等这样一些误区,就让爸爸妈妈们很担心。

而正是这样一类观点,对这样一些事情的看法,导致了一个错误的行为,结果呢?就会对这个自然的过程不断去破坏,还具有强制性,然后小孩子的身体就越来越糟糕。

明白了这个原理,再回过头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教育如此,治病、养生,亦是如此。

当然,中医在研究人的时候,不光是把人放到时空里面,天地里面,大自然里面去看,还要把人放到社会里面去看。故中医里还有“万病皆由心生”的说法。

对孩子来说,他的社会就是家庭,他的父母就是他的一切,因此,父母的心态对孩子身体的影响很重要。

如果父母是一个轻松和宽松的心态,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健康;如果父母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当中,乃至于夫妻之间经常吵架,孩子的身体也不会好。

时间,空间是自然环境,父母的心态是社会环境,遇到孩子的所有问题,总的原则就是这三个。

那么最好的心态是什么呢,它绝对不是焦虑,不是紧张,也不是害怕,不是病急乱投医。

最好的心态就是祝福——我的孩子一定会好的!

所以,为什么在群友说孩子生病了的时候,我最喜欢让其“淡定”,最常说“没事的”,因为爸妈这种淡定的心态,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啊!

其实,西医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中医是差不多的。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就说过:“最好的医生是身体的本能

那么身体的本能如何发挥作用呢?——给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还有满满的祝福和信任。

 

再继续讲小孩子的体质特点,具体来说,顺着这个先天,先天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是用脐带来吸收营养,它最重要的脏器是肾,在五行中属水。

那么后天呢,后天就是脐带剪断以后,孩子就要学会通过口来摄取营养,这个时候他的营养来源就是——脾。

肾在五行属水,水性为藏,藏的是什么呢?

藏的是精,这个精是广义的精。

小孩子在母体里面,在出生以前,九个月内,从一个精卵细胞成为一个人,是非常神奇的一个过程,他用的就是这个“五脏之精”,五脏之精由肾所藏,所以肾是先天之本。

五脏之精,当孩子生下来以后,就变成了奶水。母亲的奶水,就算挤出来象水一样的清淡,都是最高级的东西,因为它是五脏之精所化。

到了后天,脐带断了以后,母体的五脏之精就通过乳汁传给小孩,小孩子在开始进辅食之前,其实完全吸收的还是母亲的五脏之精所化的东西,再怎么样的配方奶都没有妈妈的五脏之精好!

国际上最著名的奶粉厂商也承认,他们研究和生产婴儿配方奶粉的目标,一直是尽力去模仿母乳的成分或者效果。

自从20世纪初婴儿配方奶粉诞生以来,婴儿配方奶粉的每一项进展,都是基于借助更先进的手段对母乳成分或者其效果进行分析的结果。

从最开始仅仅调整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比例,到后来调整蛋白质的组成比例,用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再到添加各种微量营养素

但是,尽管婴儿配方奶粉一步一步越来越接近母乳成分,只是跟在母乳的后面,一直在模仿,从未能超越

所以,千万不要听什么所谓的“母乳过了六个月以后就没有营养了”之类的错误说法,而国际母乳协会也建议母乳最好是坚持到两周岁。

 

脐带断的那一刹那就是先天变为后天,由以肾为主就变为以脾为主了。

后天孩子在开始运用自然界的食物,也就是加辅食的时候,其实就是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刺激这个功能。

脾,中医属土,就是“化”,就是把所有的东西转化掉,有化的功能,转化!

现在讲孩子的体质,脾胃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份,因为它是所有的营养的来源,孩子要快速成长,包括他的心智、他的大脑不断的在变化,其物质基础就是来自于脾。

所以为什么群里有妈妈问我孩子生病了咋办,我首先就是讲“节食”,讲“忌水果忌生冷”,忌这样忌那样,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这个脾。

 

小孩子的体质还有哪些特点呢?

稚嫩,阴阳都很幼稚,所以孩子称为稚阴稚阳之体,就是说它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就需要保护它。

其实疾病无非虚实两端,虚就是不足,实就是有余。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而真正保护孩子的方法就是保护脾胃。

孩子的体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纯阳之体”。

所谓的纯阳就是指生发,就是木火金水的“木”。孩子就是这样不断的生发,正如木气的生发,这也是要靠土气来化。

阳气很充足,有很多“快”,比如说反应快,接受能力快,动作也快,心跳也快,各方面都很快。那么从疾病上来说呢,发病就很快,变化也很快。

因此,年龄越小,治病用药越应谨慎。首先因为他很幼稚,很稚嫩,稚阴稚阳之体,还有就是他变化很快。

他是一个纯阳之体,而且容易上火,所谓的上火,也是有虚实。

现在大多数上火是表面上的上火,其实就是这个“化”的不动,就是这个“土”,土在中间。孩子绝大多数的病其实就是中间(土)的病。

而上火呢,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脾胃的问题。

诸如嘴巴里面长什么东西,溃疡什么的,木气从左边往上升,金气从右边往下降,木气升和金气降实际上就是要靠土在中间斡旋。木金之间就是土,水火之间也是土,火在上,水在下。


[转载](2013*26期)合于道,法自然一个孩子爸爸关于小儿脾胃养护的学习和体验

这是“五行五方五藏图”,就是肾里面藏的这个“精”(有形),是物质基础,从左边升上去,到心火化为“神”(无形)……

肺藏魄,肝藏魂,精神魂魄,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

 

现代人上火大部分都是虚火,包括小孩子。

这个虚是什么虚呢?

是土虚了,土不足了,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

脾胃是两端,脾是往上升的,胃是往下降的,就是靠脾胃的升降,木金(肝肺)才能够正常的升降。

所以说虚火是不能清的,特别是孩子上火不能用清热的药,不能用苦寒的东西,苦就意味着寒,就容易伤脾土。

苦寒虽然是制约火的,但由于这个火的来源,不是因为真正的火,而是一个假象,所以一用苦寒就会伤及脾胃的功能,它就运转得不好了。

本来是一个简单的病,调调脾胃就行,比如黄豆,山药等,很多东西都可以调脾胃,可以解决这样一些上火的情况。但是如果用清热的药呢,可能会暂时下来,却很快又反弹,因为这个脾胃升降被破坏了,这个热就更下不来。

热从右边下来,寒从左边上去,这是一个循环,这就是“道”,我们一开始说的“道”,就是“周期”,春夏秋冬就是这样的,春夏秋冬对应人体的肝心肺肾,人体和天地都是相应的。

西医讲“炎症”,所以爱用消炎药。

这个消炎药,消的是两个火,它就是消火的,就是苦寒的。所有的消炎药,可以尝一下,不管是水的还是片的,尝一下它都很苦,都是一个苦寒的性质。

消炎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救了千千万万人的性命,它在局部形成一个无菌的环境,然后动手术,防止感染。

但就是因为它的这个功能,现代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就去过度的用它,而不知道它真正该用到什么地方。

它真正该用到的,比如说在身体受到外伤,或需要动手术这样的情况,该用的时候就用。而平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过度使用,后果就是消了火,伤了脾胃。

 

前面讲了上火的原理——升降气机不畅,火不能下行——就知道不要轻易地消炎,用抗生素,而应该是想办法把火给引下来,哪怕有一点点浮火,在上面它自己也会消失掉。

怎么引火下行呢?只要把中气一转,土气一化,就行了。所以在治上火的时候,我们治疗的还是脾胃。

 

既然孩子的脾胃这么重要,那它每天都在干嘛呢?脾胃真正的作用就是吸收来自各方面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于我们每天吃的粮食,主食。

给大家讲一讲古中医提倡的,我们古代的人,我们老祖先教我们的关于人类的饮食结构。

我们的孩子的脾胃每天最需要的就是这些东西,然后把它们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营养和物质。变骨头,变肌肉,变血液,什么东西都是靠脾胃来化的。

其实小孩子脾胃的负担是非常的重的,因为它们每天要去化那么多的东西来供给自己成长,这个成长是全方位的成长!

现在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还会听到“营养不良”的说法,这个营养不良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不是说某一个元素缺乏了就“营养不良”了。我们的人体,不是用这种微观、细分的方法去对待的。

在现代的食物供给条件之下,因为食物匮乏导致的营养不良症已经非常罕见。现在常见的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症,多是由于错误的喂养、饮食习惯,损伤了儿童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而造成的。

简而言之,有营养不良倾向的儿童,并不是他们食物里所包含的营养物质还不够多,而是他们的消化系统不够健康,不能充分吸收食物里的营养物质。

现代科学是以细分去研究事物的,它知道人体需要多少种氨基酸,维生素等等,其实这些统统来自于自然界的几个大类,以中土作为一个吸收和转化的渠道。所以,只要饮食结构合理,脾胃功能正常,就不会缺这缺那,就不会营养不良。

 

那么,老祖宗是怎么教我们关于人类的饮食结构的呢?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黄帝内经.素问》)

何为“五”?

其实,这里的“五”并不是指“五种”,而是各种各样的意思。因为古人把万事万物都分为五个大类,也就是用“五行"把天地万物都全部包含在里面。

五谷为养,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谷类作为营养;

五菜为充,就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充实充满,其实就是促进消化道的蠕动

五果为助,就是帮助,佐助,只能用之以辅佐;

五畜为益,益就是增益,利益的意思。

我们中国人真正合理的饮食结构就应该是这样的,就包含在这四句话里面。

真正养人的是五谷,所以五谷为养。真正可以多吃的就是各种蔬菜,这个素那个素的都在里面。五果为帮助,它是一个帮助。“助”和“充”很明显的地位就不一样。“增益”就是在需要的时候我给它一下。

谷类实际上是植物的种子,一颗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就可以长成整株植物,实际上一颗种子就包含了整株植物的信息。

我们每天吃一碗饭里面有多少种子呀!这个东西到了身体里面以后,分一个先后天,分一个阴阳,就去补充我们身体的各种营养了。

它可以转换成我们需要的几乎所有营养,现代的营养学也越来越倾向于从植物里去摄取各种营养而不是从动物身上,这也是一个趋势。

“充实”的是五菜,这个好理解。五果为助,它只是一个菜的佐助,而且吃起来好吃。

其实所有的果类,包括坚果和水果,都是植物为了繁衍后代的一个设计。我们吃水果实际上是在“中计”,我们人类或者其他动物在吃它们的时候就中计了,中的是植物们繁衍后代的计。

水果被吃进以后,能够加速肠道的运行,能够帮助排便,但同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阳气,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水分

带走这个所谓的“阳气”也就是说削减了我们身体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对脾胃,对人类的后天之本产生影响。这个稍后在“水果的阴谋”里会详细说。

五畜为益,一般用在大病初愈,受伤以后的人恢复需要有增益作用的时候,中医有一种方法,就是对于特别虚弱的人,把肉炖得很烂,直至成酱来进补,很养,所以这个五畜为益是被放在一个很次要的地位的。

 

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饮食结构。

但是孩子长身体需要很多蛋白质,而且他会很喜欢吃。一般来说,健康的孩子,一是喜欢吃糖,一是喜欢吃肉,因为生长的需要。

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多给孩子吃肉呢?

我们来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是怎么说的:

“(童子)然肠胃尚脆而窄,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水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 

“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放升,如月将圆,唯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养之之道不可不谨。”

“肉食不及幼壮,五十方食肉。强壮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气耗血竭,筋柔骨萎,肠胃壅阏,涏沫充溢,而况人身之阴难成易亏。”

50岁才吃肉,这自然是太极端了。(想起一个笑话: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求什么长命百岁?)但个人还是建议开始给娃吃肉的时间尽量晚一些,并且尽量少吃一些。

一来呢,我们也知道现在的肉类是怎么产生的,其中的生长素呀,抗生素呀,间接地进入到孩子的身体里面。虽然吃肉多的孩子看上去又壮又胖,但是他的身体里面可能会产生其他的一些问题,毛病会比较多。

二来呢,这个肉吃多了,是有可能性早熟的。

对于孩子的早熟,有人怀疑是猪鸡鸭之类被激素喂大的,人吃了食用过激素的家禽家畜就相当于吃了激素。但北京大学张玉梅博士否定了这个推论。

其实,肉吃多了可能引起性早熟,和这个猪鸡鸭是现代化养殖场里出来的还是自己家散养的关系不大,而是食肉这个行为本身的缘故。

我们前面也说到,孩子是一个纯阳之体,而且容易上火,而这个“火”,就是人体的生机,就是新陈代谢的保证。

肉吃多了,火力就旺,新陈代谢加快,青春期也就随之提前到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早熟”。

况且“人生十六岁以前,……唯阴长不足”,提前行使作用的性激素会消耗人体本就相对不足的阴气,孩子最终个子矮,症结也在这里。

 

再来说说吃糖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喜欢吃糖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吃糖,是因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甘味是入土的,孩子的脾胃负担重,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吃糖。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糖在身体里面是最容易被分解成为能量的。如果孩子吃饱了,饭后适当的给孩子吃一点甜食,不多的话,可以帮助它的运化,因为饭后能量集中胃肠道,消化系统要吸收转化,如果能量相对不足,用一点甜食可以帮助它一下。

但是甜食是不能够多吃的,吃了太多的甜以后就要伤脾。
我们说甘(甜)味入脾,但甘和甜还是有区别的。

甘味是什么?吃米饭、馒头,淀粉在唾液酶的作用之下,被分解成葡萄糖,微微发甜,那个才叫甘。甘味是养脾的一旦舌头有感觉了,觉得有很明显的甘味了,那个已经是偏甜了,而甜食是伤脾的。

所以,小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们推荐吃稀饭,喝米汤、面汤,以此来养脾胃;但是不建议吃糖,不建议吃一切甜的东西,否则就是伤脾,更不利疾病的康复。

再有就是给孩子吃甜食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最好是蔗糖,因为甘蔗是向上长的,是清轻之气。

而北方吃的糖似乎甜菜糖更多些。甜菜糖吸收的是地里的气,在地里向下生长吸收的是重浊之气。

所以甜菜糖吃了对人特别不好,能够化湿化痰,吃了以后软腭位置发酸的粘液,就是化的痰湿、湿气,糖没有办法被分解吸收就变化成湿气。

而现在糖果厂商、各种糕点点心用的基本都是甜菜糖,因为这个糖便宜。知道了这些原理,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给小孩子吃零食了,而且所谓的“垃圾食品”也并非仅仅是那些炸薯片什么的。

现在很多小孩脾虚、营养不良,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甜用的太多,甜食摄入量太大,把脾给伤了

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让小孩子少吃些糖,因为“容易蛀牙”。

小孩子的蛀牙确实与吃糖有一定关系,但说起来在蛀牙的问题上,“吃糖”多少还是背了一点黑锅的。而且,蛀牙与刷不刷牙,更是没有直接关系。

小儿体内的虫积,包括蛔虫和牙虫(蛀牙),成因是相同的,第一代都是化生的,不需要接触虫卵。

其实都是肝郁,逢脾土湿气,在下则生蛔虫,在上则生牙虫。

所以,糖吃多了会蛀牙,不是因为牙没刷干净,而是糖吃多了伤脾,脾伤后运化能力减弱,吃下的东西就容易积滞成湿,从而产生蛀牙。

 

大概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的内容——

小儿身体的特性:“合于道,法自然”;

对待小儿发育的正确态度:“不假强”;

世间万物之道就是:生长化收藏,也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人体先天之本为肾,后天之本为脾;

为什么不能给小儿“消炎”;

什么是“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关于小儿吃肉和吃糖的相关问题。

 

下面再说一些和脾胃相关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看“水果的阴谋”。

 

水果的阴谋

小孩子怎么吃水果?两个字:控制。

为何要控制小孩子吃水果?主要是因为抗生素用的过多,所以才要控制用了抗生素,身体差了,当然就不能再水果了用了抗生素,孩子的身体就差了,再加上水果,那么就是恶性循环了

水果好吃,为什么大家吃过后忘不掉,先说说这个原因

那么就首先要明白,果,是什么道理

果,就是传种接代的东西所以,天地至私,用之至公

在果类品中,有两种,一种是坚果,一种是水果

坚果就是种子,水果的种子在果肉里。

为什么水果的种子在果肉里保护种子

任何的生物,都是为了传种接代坚果之所以坚,就是保护种子,比如睡莲,可以千年,种子仍会发芽

而水果呢水果比较好吃,但是吃后不能消化特别是里面的种子外面的水果,有促便的作用。吃进去后,不能吸收与消化然后随着种子一起排出来并且带走自体的能量这样就变成了种子发芽后的营养

这就是水果的阴谋

坚果之所以坚,就是防止别人来吃种子的水果之所以好吃,就是讲诱惑的如果便秘,不妨吃一下水果,把体内的营养也可以带走

不过最主要的硬道理就是身体

蔬菜味道平淡,少数还有苦味怪味,而水果味道多甘甜,可吸引动物食用。

如果没有遇到动物,其果肉腐化后成为种子的养分。

如果被动物吃掉,果肉促进排便,种子由坚硬的外壳保护经过动物的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会弱化动物的吸收功能,同时带走体内部分能量,故多食无益,且对阳气不足的人有损。

所以说,水果是植物传宗接代的一个“阴谋”。所有水果,包括热性的水果,都能带走身体的一部分阳气。

 

关于香蕉

小儿饮食有四个原则:甘、淡、温、软。

甘:多吃淀粉类的食物;

淡:口味要清;

温:温热的食物、温水;

软:容易咀嚼消化的食物。

有些小孩子爱喝冷水,没有关系,最低的温度就是室温,一杯水放在室温晾成凉开水,没有问题,即使是天冷的时候喝也没有问题。不要吃、喝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

来看香蕉:比较典型,生冷滑腻都占全了。

在广东吃的香蕉还都是熟透的,北方吃的基本都是硬的,很生,又滑又凉又难消化。

而且,香蕉吃多了,还可能会导致小孩子气虚。气虚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容易尿床,胆小、不合群、自闭,等等。

所以,不要给小朋友吃香蕉。

大便不通畅,就是利用了香蕉的生冷滑腻的缺点。用它的缺点来通大便,就好像吃凉药把大便强制打开一样。

更何况,用香蕉通便,往往还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即是容易引起便秘。

因为香蕉是热带、亚热带的水果,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采摘香蕉的时候,不能等它熟了,而是在香蕉皮青绿时就得摘下。

我们在北方吃到的香蕉都是经过催熟后才成熟的,虽然已尝不出生香蕉的涩味了,但生香蕉中的鞣酸成分仍然存在。鞣酸具有非常强的收敛作用,从而造成便秘。最典型的是老人、孩子吃过香蕉之后,非但不能帮助通便,反而会发生明显的便秘。

 

关于苹果

中国历代本草书,你去查苹果(林檎),就会发现:再也没有水果比它更坏了,久服会“束百脉”、“细百脉、“闭百脉”,一身功力尽失,简直就是武侠小说中的“十香软筋散”,难怪西洋人的圣经里面说太古不死人亚当、夏娃吃了这玩艺儿就变成会老会死了。

 

以上说了很多水果的“坏话”,其实,也不必矫枉过正,大家还是要看清楚这个是有前提的,也即:抗生素、消炎药或寒凉药用多了,体质变得虚寒了,脾胃变糟糕了,再吃水果则有害无益。

讲这么多水果的“坏话”,只是希望家长们脑袋里有根弦,就是:

一、水果不是什么稀罕东西,用来解解馋就好,别当“营养”拼命给娃吃,不吃还生气;

二、生病期间,忌水果是重要的忌口项目之一,而做好忌口往往可以极大限度的缩短病程;

三、吃水果最好的原则就是:当季、当地,身体好的时候吃。

说到我家娃在水果方面,我唯一比较注意的就是香蕉,毕竟地处上海,基本上买的香蕉都是捂熟的。当然,某些场合诸如幼儿园统一发香蕉,我是不会强行制止她吃的,最多和她一起分享嘛;)

 

关于牛奶

现在在育儿领域里,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牛奶的地位放的十分高,于是给娃喝牛奶成了“必须”的一件事,否则就会“营养不足”。

其实,前面已经提到关于母乳的问题,因为“母乳六个月后就没营养了”而断母乳喝奶粉,是大错特错的一件事。那么,抛除母乳的因素,牛奶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东西呢?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我们讨论牛奶该不该喝的问题,是不考虑牛奶的质量问题的,就是不拿三聚氰胺说事儿。

因为我经常遇到一说“少给小孩子喝牛奶”的问题时,就有妈妈说她们家喝的是进口牛奶,比国内牛奶不知好多少……等等。

其实,我们说的不是牛奶的品质好坏,而是牛奶本身是否适合我们的问题。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是这么描述牛奶的:“甘平。功同人乳而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老年火盛者宜之。”

性平,一般的意思就是可以一年四季、不分区域、不分体质,均可以放心食用。

不过呢,牛奶毕竟是血液通过乳腺生成的,血在体内属阴,气为阳,属阴之物性质多偏寒凉,只是寒凉的程度不同。

《本草经疏》里有这样的记载:牛奶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馁、止渴。

最早大量饮用牛奶的是游牧民族,每天大量的食用牛、羊肉,而蔬菜、水果不足,他们就用饮用牛奶来滋阴润燥,帮助荤食的消化,并在奶中加入茶叶,每天饮用用来补充维生素。

而我们东方人,尤其是华夏人,属于农耕民族,饮食以“五谷、五菜”为主,所以,我们的体质也好,肠胃的功能也好,都是不适合大量饮用牛奶的。

而且,牛奶虽是液态,但其实是比较难消化的,我们平时也都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一杯牛奶的饱腹感是远远高于同样一杯清水的。

牛奶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又高脂肪高蛋白,所以吃多后,高水分化湿,高能量化热,会损伤肠胃系统健康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天天喝牛奶对经常生病的小朋友来说不是个好的饮食护理了!

经常生病小朋友脾胃比较弱,尤其西药治疗后,对营养的吸收是缓慢的,喝一瓶牛奶很可能需要2-3天去吸收消化,因此经常喝这些,就会导致积食,反而损伤脾胃。

当然,对于健康的宝宝,适当喝些牛奶,解解馋,倒也无妨。只是要注意,别当什么好东西,天天喝、顿顿喝,其结果就很容易是喝寒了体质,喝坏了脾胃。

 

关于益生菌饮品

不要给宝宝多喝益生菌饮品

益生菌酸奶较适合老人,而儿童则不宜喝得过多。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只是调理肠道,是肠道的清洁夫。比如,可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对肠道内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有帮助预防乳糖不耐症等作用。

中老年人特别适合喝酸奶,因为本身他们肠道中的有益菌就比较少了,喝些酸奶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肠道有慢性炎症的人,也较为适合喝酸奶,尤其是胃部有胀气,患有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胃炎的人。

不过,儿童对益生菌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因为本身他们正处在发育中,无须太多的外力。如果喝太多,反而会影响到宝宝肠道里菌群的正常发育这也就是我常喜欢说的一句话:“你管的多了,老天就不管了”。

 

关于冷饮

现代的小孩子毛病多,除了以上所说的诸多错误观念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冷饮的问题。

冷饮,大家倒也知道多吃不好,“但是……”,唉,万事就怕这个“但是”。

其实,冷饮对小孩子的危害,绝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而是比你们想象中的还大许多许多倍!

先问一个问题,冷饮应该什么时候吃?

……(冬天)

记得小时候,看儿童文学,是一篇前苏联的作品,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某个孩子在玩耍中打坏了别人的什么东西,经过种种协商,最后说:我这个冬天不吃冷饮了,省下来的钱赔你。当时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冬天的还吃冷饮?多冷啊!

其实,人家还真就吃对了。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夏季阳出于表,外热里寒,冬季阳藏于内,外寒而内热,这和井水冬暖夏凉是一个道理。

所以,冬天吃点冷饮,蕴含在身体内部的热,还是能比较容易把这个寒凉化掉的;反倒是夏天,外热里寒,冷饮吃多了,更容易导致脾胃虚寒

我国民间就有谚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有些地方还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之说,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小孩子冷饮吃多了的危害。

首先是伤胃。

冷饮、冷食最伤孩子的脾胃,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喜欢冷食冷饮的孩子,大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间长了,日见消瘦,可造成发育迟缓。

其次是伤肺。

现在小孩子肺病特别多,还容易得鼻炎、扁桃体炎什么的,除了感冒误治外,跟冷饮也有很大关系。而且,肺系统受伤,到了秋冬,皮肤病就开始来了,因为气都回到体内了。冬天人要自保,保五脏,不管皮毛,胳膊腿冻着倒在其次,但五脏不能受寒,于是皮肤毛病就严重了

另外还容易伤心脏。

人体很热的时候身体会透过排汗来散热,排汗的同时也把体内的部分垃圾排出体外。吃冰会使身体局部的部位感觉凉爽,身体会误以为全身的热都散了,随即将汗液和垃圾的排泄工作停了下来,这些没排出去的垃圾和热量会造成身体的危害,最常见的中暑就是散热不及的症状。夏天心脏是最需要散热的器官,吃冰中断了心脏的散热,很容易造成心肌的损伤。

伤了心脏,还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

近视眼!因为近视和小肠经的不通畅有密切关系。小肠和心脏互为表里,夏天吃冰吃多了,心脏很容易受伤害,进而小肠也遭殃了。

好了,关于吃冷饮的危害,继续说下去还有很多,诸如女子的痛经、为人妻后的不孕,都和体寒有很大关系,而冷饮,是导致体寒一个很大的外在因素。

 

关于淡豆豉

再说一说淡豆豉这味中药。

首先,淡豆豉不是食用豆豉,而是中药房的淡豆豉!

淡豆豉是煮熟发酵晒干的黄豆或黑豆。黄豆入脾,黑豆入肾,不过黄黑豆豉皆理中气,但用无碍。

淡豆豉的药用价值是:宣中导滞,解表散寒,治湿热诸病。

淡豆豉是理中焦、健脾胃、解表的良药,小儿的至宝。

豆豉的作用,相当于翻土,就像是土地上积满了水,不能长出植物,我们用铲子翻土引流,水渗下去了,土干了,就可以种东西了。

不过,豆豉虽是好东西,却也不能常常吃,为什么

豆豉是翻土,就像种庄稼要犁地,豆豉的作用在自然界是把土地翻松了好种庄稼。土地本来有水淤积,翻土后疏通了没了水,就该种庄稼了,可是一味的翻土,还怎么种庄稼呢?

人的脾胃秉大地土气而生,土地长庄稼,脾胃呢!吃饭喝水,人就长了中气,就好比是长庄稼。假如使劲吃豆豉,脾胃就会被翻得不吃饭了。而且豆豉还有解表的作用,吃多了会发汗不好。

淡豆豉最化小儿咳痰喘症。

吃淡豆豉止咳化痰的道理是:当地上淤积了好多水,就很潮湿,有湿气,湿气蒸腾就是痰,湿气上升,脾胃为中焦,肺为上焦,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居于上,痰会从肺里咳出来,用豆豉翻土疏通下水道,水和痰就没了。

宝宝风寒感冒,可以煮一点葱豉汤:连须葱白3-5根,淡豆豉一小把,加水煮沸,可以再加入一点黄酒和白砂糖,热服,解表和中。葱豉汤对于风寒初起时的外感表证寒热头痛心烦胸闷虚烦不眠,均有不错的效果

遇厌食偏食食少消瘦的小儿,捏脊每日1-3次,坚持1月,配合豆豉内服,连续1-3天,或见白苔用,白苔消失停服。这样简单调理,再羸弱的小儿,半月至1月,保证活蹦乱跳,健壮如小牛!

 

关于小儿按摩

现在爸妈中比较流行学习“小儿按摩”,因为都知道打针吃药“不好”,而小儿按摩是“绿色的、安全的、无害的”,于是趋之若鹜。

其实这也是个误区。

小孩子出生以后没有什么大病,不要给他针灸按摩为什么呢?

因为针灸按摩,原理就是通过痛感的刺激,让身体的气血到这个地方,来冲击病患的点。也就是说,针灸按摩,都是要动用气血的。

小孩没有病,他对疼痛的忍耐点比较低。因此同样的治疗方法,用在大人身上没事,但用在小孩身上,就可能会动其五脉,让他的经络气血运行紊乱、发生病变,反而会给他造成疾病。

这是治对了,还有那些治错的,错上加错,更严重了。所以不建议给小朋友妄自针灸按摩。

另外,按摩必须遵循的就是以轻柔为原则,以量变求质变,轻微的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任何按摩保健如果超越了这一点,最好不用。

至于小儿按摩,我建议家长们日常可以坚持做的,就两种:捏脊和摩腹。

 

关于捏脊

捏脊,顾名思义,就是沿着脊柱的两旁,把皮捏起来由从尾椎捏到脖子。具体方法可以参见下面这个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4MzUwNTcy.html

在人体的背部,脊柱的两旁,各有两条膀胱经,膀胱经上布满了五脏六腑的腧穴。如下图所示。


[转载](2013*26期)合于道,法自然一个孩子爸爸关于小儿脾胃养护的学习和体验

腧穴其实是五脏六腑跟脑联系的枢纽。五脏六腑的信息通过经络传达给脑,经过脑处理分析之后,大脑再发布指令,协调调整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所以背部,历来受到医生和养生家的重视。在“陈氏养子十法”中,第一条强调的就是背暖”。

背要暖,因为如果寒气侵袭到背部的督脉或者膀胱经,局部的气血就会受到阻滞,产生信息沟通的障碍。

寒气一吹过,血管经络一收缩,应该传达出去的信息没有被传达上去,应该下达的指令没有下达下来,没有指挥没有领导了,五脏六腑就会混乱,所以要注重背部的保暖,尽量让它不要接受风寒的侵袭。

捏脊的实质,就是通过局部的刺激来保证脏腑腧穴和督脉的畅通、保证信息能够及时迅速的传递。这样当人的身体出现问题和障碍的时候,大脑跟脏腑能够迅速协调,从而达到及时自我治疗的目的。

为什么捏脊又叫捏积呢?

你吃了太多东西,消化道里面储存了太多食物,对脏腑来说产生负担了,它就要反映给大脑,告诉大脑我遇到了困难,要你来帮助我处理。大脑就会协调,让身体其他的脏器减缓运作,多提供能量给肠胃系统,让消食成为主要工作目标,各种气血和微量元素都优先供给脾胃。

人吃饱了以后容易犯困就是这个道理,先把你的视觉欲望停下来、大脑工作减缓,气血优先供给肠胃道。

中医说小儿发育“有余不足”,也就是说小孩的生理特征就是消化道功能发育不完全,对食物的消化不会特别及时高效

所以捏积能够帮助小孩子消化吸收食物。消化吸收好了,也就是脾胃功能强了,自然就能发育的好,个子也会长的更高了。

再说一下捏脊的方法,大家可以看着上面的视频来对照:大拇指在下,四指在上,手里永远捏着一层皮,不要松手,只推不提。不要用任何的精油、油类,干捏就可以了。

保健按摩,一天5-10次即可。空出脊椎,捏脊椎两侧的范围,刺激两侧腧穴和膀胱经。

按这个方法一年365天都可以捏,但是正午12点、晚上12点前后一个小时,就是子午时不捏。

还有就是冬天捏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如果为了捏脊而着凉感冒,就得不偿失了。

有人说我家小孩怕痛,不让捏。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身体有问题,捏着他肯定会痛,会不愿意。

所以家长要坚持,哪怕一天只捏2遍3遍,一定要坚持。等把他的经络捏通了,他自然就不痛了,他反而享受了,主动要求捏。

 

之所以这么推崇捏脊,因为我自己是有亲身体验的。

我大概是从女儿双满月后开始帮她捏脊的,开始时她不能反抗,倒还轻松;后来,会翻身了,基本是一遍没捏到头,她腰一挺就翻过来躺着了,于是基本上是捏一遍,帮她翻一个身,再捏一遍,再翻身……那阵子比较累。

再后来,会爬了,放在床边,一遍捏好,没等第二遍呢,小身子一弓,手脚并用哧溜一下子就爬到床那边去了;有时候来不及爬远,被我一把抓住她的脚脖子,拖回来继续捏。

再后来,会享受了,一说帮她捏背,就扑通一声爬在床边上,老老实实的让我捏上三五遍,有时候还会帮我数次数。

所以,我女儿快三岁半了,也基本捏了三年,中途断过两三次,一次是去年冬天感冒咳嗽了一个多月,怕着凉,所以就洗好澡了捏一下,没天天捏;还有就是夏天回奶奶家,老人偶尔会捏捏,但估计不能天天坚持。

其实,冬天只要能做好保暖的工作,别因为捏脊而让娃着凉,——那就得不偿失了——最好还是天天坚持捏的,好处多多。

至于效果,……我家女儿至今,除了两岁不到时有过一次轮状病毒腹泻外,在大便问题上再没有出过什么状况,便秘则是从来没有过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吃能拉”;),我觉得这和三年多来的坚持捏脊还是不无关系的。

 

摩腹法

摩腹,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宝宝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摩动。

顺时针旋转,这个是补法,补身体;逆时针旋转是泄法,身体有火气,大便干燥,用泄法。

如果身体没什么特别虚弱的症状,也没有特别火气的症状,就平补平泄法,左揉一百圈,右揉一百圈,或者左揉五十圈,右揉五十圈,这两个是平的,但是对身体有好处。

力度,就是用抹擦脸油的力度就可以了。要以量变求质变,不要用力揉用力按,轻轻抚摸就可以了。实性体质用泄法,虚性体质用补法,没有明显的体质就用平补平泄法。

再强调一下:按摩,以轻柔为原则,以量变求质变,轻微的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

 

关于小面汤

最后再来说说小面汤。

小面汤是中原一带的特色汤饮,是疙瘩汤的一种。我也曾经在群里发过小面汤的做法,现在在网络上也流传开了,详细的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下,叫《顶妈的小面汤报告(第一版)》。

小面汤可以调治孩子的很多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土的重要性,心肝肺肾的运转都离不开中土(脾胃),总结起来小面汤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养胃调肝脾”。

脾最重要的辅助是肝,中医所讲的肝脾胃等,讲的是功能,是一个系统的功能,比如肝是生发的功能,而不是具体的脏器。

肝和脾都是往生升的,胃是往下降的,主受纳(装盛食物),脾是运化吸收。

我们这样来理解,肝实际上就是来路。食物进入身体以后,就是通过肝和脾的共同作用去吸收,去化解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各种东西。所以养胃调肝脾,就可以治很多小孩子的病。

具体比如说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多种,首分虚实,实:感冒、食积;虚:也有感冒,饮食不当、体质弱引起。

感冒的情况不去管它,自己搞不定可以交给医生去处理的,那么食积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比如说大便秽臭、不想吃东西、发热、拉得不多、肚子不舒服、手脚心发烫,等等。

那治疗方法是:停食,代之以小面汤,一岁以内的,就喝小面汤表面的一层油,不要吃里面的面丝。

顺便提一下,纯母乳喂养的孩子一周一次大便属于正常,拉出来的还是金黄色的条状便,这样的孩子身体很好。就是老人说的攒肚的过程,由于婴儿的胃本来是管状的,通过这个过程,慢慢变成后来胃体的样子。所以这时候不能当成便秘,以开塞露去强行下,否则会对孩子的肛门括约肌产生不好的影响。

小面汤治腹泻的时候就是停食,用小面汤代替平时的主食。一餐两餐一般就好了,特别是针对食积的情况。

便秘的时候,可以吃小面汤,同时减少主食,不必停食。

小面汤治病的时候不能加东西,平时养可以加盐、糖,也可以加菜叶子,这就看妈妈们的厨艺了。

对于食积发热,有一个中成药叫保和丸,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用此比较方便。小一点的孩子尽量避免用药,所以小面汤就成为首选。

做小面汤的时候,不断地搅搅搅,转转转,就有了这个旋转之性,加上麦子很养人,因其得一年之全气,比大米的营养价值要高,兼具生发之性,故能于平凡中见此殊功。

提请注意,做小面汤的麦子粉最好去乡下找没有添加过东西,同时去净麸皮但是保留胚芽的,效果更佳。

身体比较瘦弱、消化不好,吸收不好的,都可以用小面汤经常进行调理,大人小孩都有益。

如果是感冒咳嗽,治疗方式也可以是:停食,代之以小面汤。古语有“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就是让脾胃得以充分的修养,身体的能量优先处理病症。

千万不要急着加“营养”,否则,咳嗽加重(脾胃运化不开,“营养”全部变成痰),病程延长,甚至会把病情搞的越来越复杂。

还记得前面讲的吗?——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还有“满满的信任”。当然,能把你的担心化为充满爱心的小面汤,那就更完美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