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鄢荣光老中医诊治脑癌经验

 负鹏载舟 2017-07-29


鄢荣光老中医诊治脑癌经验


         1、脑癌?

         患者王国贤,男,52岁,剑阁县武连区供销社主任

         病简史:原有血压偏高病史,于1981年5月7日绊了一跤,顿时昏厥,呕吐,这便是病根,经抢救一天多才好,但语无伦次,总是半昏迷状态。经当地医院治疗,转县及专区医院治疗,均无起色,疑为乙脑,始终是昏昏沉沉的,川医很重视这例病人,经过会诊讨论,初用电脑检查,复以超声波检查,又作脑血管造影,前后共检查九次,见脑内左边有一团黑影,诊断为“脑左叶癌”,先下病危通知书,继下作大型手术通知书,决定六月初六开刀。病人家属不愿手术,怕有生命危险,来请我询问,是他妹子来的。他妹子是刃具厂的会计。我问令兄平时是否有血压偏高症?她说是。我说这不是癌,癌症不会突然发作。
         于是请我到川医去看看,我也不避嫌疑了,患者面赤口干,舌上有瘀点,脉弦数,这次是绊了一跤起病,知为肝风内动,瘀血阻滞,更兼脑震后遗症无疑。脑内那团阴影是瘀血,并不是什麽癌块,不能开刀,弄出院去我给他医。家属不同意开刀,川医也就听之任之了。我说脑内阴影(误诊)不一定是癌,科学仪器还要科学脑筋;此际宜镇肝熄风,散瘀醒脑,处方如后:
         明天麻12克 防风12克 生地12克 白芍12克 天冬12克 羌活9克 三七9克(为末) 骨碎补30克 枸杞12克 菊花12克 脑力清1瓶每伴服10粒。
         6月6日 上方连服四剂,神志渐清,呕吐已止,自诉:头痛项强都有减轻,可以饮食,但不易入睡:因此守方,只在前方内加石决明十五克,全虫六克为未吞服,夜关门三十克,16剂中药痊愈。川医有些咤异,又予作脑血管造影检查,脑内阴影消失,报告痊愈。81年6月25日,16年了仍然健在。
~~~~~~~~~~~~~~~~~~~~~~~~~~~~~~~~~~~~~~~~~~~~~~~~~~~
 

         2.  脑癌开刀后遗症

         患者林广益 39岁 男 西南非金属公司地质系
         1985年5月5日患脑右侧癌,在该处医院揭开摘出鸡蛋大一个癌块,还有小的摘除不净,予以缝合,患者口眼歪斜,行动困难,渐成半瘫痪状态,左右手足都僵直,行动都要人扶,说话也口齿不清,有痰涎不咳,脉弦紧而滑。处方如下:
         鱼脑石15克 僵蚕15克 蜈蚣2条 石决明30克 陈皮12克 茯苓15克 半夏曲15克 牛角30克 甲珠10克 半枝莲30克 蛇舌草30克 灵芝菌(即菌灵芝)30克
         1985年11月12日
         主诉服上方不痛不痒不好不坏,因此连进16剂,以观动静。我说:“这些病是大战役,不是轻轻容易攀它得动的。现在我听你说话明亮些了,证明舌不强了。柱起杖可以走路不需要人扶,证明癌细胞小了,脑力在发挥作用了,但你眼还有点斜视,口角还有点偏歪,这是开刀难免不伤神经之故,只要活血通络是可以解决的,《孟子》'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何况是癌?耐心治疗下去吧!我问你现在睡眠如何?饮食怎样?”林广益说:“我服了16剂中药,病有缓和,思想放松,因此食得睡得。只是生活不能自理,又有些起悲观,不知能复原否?”我说:有办法,意志要坚强些!诊脉后,我说:“你脉已经缓和些了,现在我胸有成竹了,你不要慌张。”
         处方:
         秦归、生地、白芍、三七、甲珠、重楼、藁本、钩藤、全虫、鱼脑石、软坚丸、灵芝菌、  夏枯、半枝莲、内服西黄丸 1月4日
         从此病情日轻,好转程度已慢,处方随上两方变化,因他卫阳不固曾几次伤风,我都用参苏饮一剂而愈。又复转向治癌,整整治了一年,痊愈。临别之时送了一副锦旗上书八个大字,文曰:“医术精湛,愈我脑癌”。






夜关门

夜关门,又名:截叶铁扫帚、绢毛胡枝子等,豆科胡枝子属。直立小灌木,高可达1 米,3出复叶互生,密集,小叶极小,叶柄短。花1~4朵生于叶腋,花冠蝶形,黄白色。荚果细小,无柄,长约3毫米。花期6~9月,果期10月。全草药用,有补肝肾,益肺阴,散瘀消肿的功效。

为豆科植物截叶铁扫帚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9~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用。含蒎立醇、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以及β-谷甾醇。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鞍叶羊蹄甲

  • 别称

    夜关门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未分级)

形态特征

截叶铁扫帚,又名:绢毛胡枝子、小叶胡枝子。直立小灌木,高达1米。枝细长,薄被微柔毛。3出复叶互生,密集,叶柄极短,长不及2毫米;小叶极小,线状楔形,长4~10毫米,先端钝或截形,有小锐尖,在中部以下渐狭,上面通常近秃净,下面被灰色丝毛。花1~4朵生于叶腋,具极短的柄;小苞片卵形;萼长3~4毫米,深5裂,裂片线状锥尖,被柔毛;花冠蝶形,黄白色,有紫斑,生于下部花束的,常无花瓣;旗瓣椭圆形,有爪,龙骨瓣不甚弯曲;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内曲,柱头小,顶生。荚果细小,无柄,长约3毫米,薄被丝毛。花期6~9月。果期10月。[1]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荒地或路边。

分布范围

东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植物别名

、马帚(《尔雅》),三叶草(《滇南本草》),封草(《质问本草》),菌串子(《分类草药性》),野鸡草、白马鞭、赵公鞭、野辟汗草、铁线八草(《国产牧草植物》),蛇倒退、蛇退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千里光、胡蝇翼、半天雷、狐狸咀、蝗虫串、闭门草、暗草(《福建民间草药》),公母草、铁马鞭(《江西民间草药》),退烧草、小种夜关门、蛇脱壳、一枝箭一炷香(《贵州民间药物》),胡流串,千里及(《闽南民间草药》),蛇垮皮(《四川中药志》),风交尾、化食草(《湖南药物志》),白关门草、光门竹、夜合草(《闽东本草》),三叶公母草、铁扫把、阴阳草、小叶米筛柴、大力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关门草、马尾草、夜闭草(《浙扛民间常用草药》),火鱼草、石青蓬(《上海常用中草药》),苍蝇翼(《福建中草药》),穿鱼串、串鱼草(《云南中草药》),黄鳝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老糠菜(《文山中草药》)。小叶胡枝子、绢毛胡枝子,老牛筋

人工栽培

1、适应性较强,一般排水良好的土壤都可栽培。

2、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4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米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33厘米开穴,深约7厘米,每穴播种子约20粒,施人畜粪水后,覆盖草木灰1厘米左右。

3、苗高3~4厘米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4~5株,并浅薅、追肥1次。以后在6、8月和10月收获后,各再中耕除草1次,并在6月和10月中耕除草后各追肥1次。从第二年起,每年在4、6、10月都要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均用人畜粪水。

药理作用

①止咳作用小鼠口服煎剂及从夜关门中分离出的咳宁醇0.5克生药、707(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5毫克或607(主要是酚性物质,也有少量黄酮类和酸性物质)10毫克,均有显著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作用强度约与每鼠服可待因2毫克相当。但用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引咳法并不能证明咳宁醇及7 07有止咳作用,因之其止咳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小鼠口服β-谷甾醇500毫克/公斤,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②祛痰作用小鼠口服咳宁醇、707或60775毫克时均无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但临床应用确有一定的消痰或祛痰作用。

③平喘作用豚鼠腹腔注射707100~200毫克/公斤有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咳宁醇200毫克/公斤时效果不明显。

豚鼠离体气管试验表明707有抗组织胺作用;有明显的氨茶碱样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作用时间与氨茶碱相比则较缓慢而持久。

④对子宫的作用根的乙醇提取物对各种有孕动物和经已烯雌酚敏化的离体子宫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对各种未孕动物的离体子宫无明显作用。

⑤抗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全草煎剂在6.25~25%以上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链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抑菌作用,707每毫升含5毫克以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含10毫克以上对甲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咳宁醇及607对上述各种细菌均无抑制作用

 性味

苦辛,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微苦。夜关门(花枝)夜关门(花枝)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辛,微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

④《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辛微苦,平。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肺、肝、肾三经。

折叠 功用主治

各书籍功效介绍

补肝肾,益肺阴,散瘀消肿。

治遗精,遗尿,白浊,白带,哮喘,胃痛,劳伤,小儿疳积,泻痢,跌打损伤,视力减退,目赤,乳痈。

①《滇南本草》:治疮疡肿毒,散疮痈。

②《质问本草》:治跌打损伤,煎之而蒸,能散瘀血。

③《分类草药性》:治红崩,白带,痢症。

④《福建民间草药》:益肝,明目,利尿,解热。

⑤《贵州民间药物》:治刀伤,收脱肛,疗黄疸,舒筋活血。

⑥《四川中药志》:治虚弱遗尿,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阴虚气弱,通乳汁,疗疳疾。

⑦《湖南药物志》:清热,收敛,祛风,杀虫。夜关门夜关门

治疝气。

⑧《闽东本草》:润肺,养阴,益肝,滋肾。

治夜盲,盗汗,遗精,腰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炖肉。

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选方

①治遗精:退烧草一两。炖猪肉服,早晚各服一次。(《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老人肾虚遗尿:夜关门、竹笋子、黑豆、糯米、胡椒。共炖猪小肚子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糖尿病:截叶铁扫帚鲜全草四两,酌加鸡肉,水炖服;另用铁苋菜干全草一至二两,水煎代茶饮。(《福建中草药》)

④治大小人流尿:夜关门,煮绿壳鸭蛋食。(《四川中药志》)

⑤治慢性白浊:夜关门、梦花根、白藓皮。炖五花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溃疡病:乌药三钱,截叶铁扫帚三钱,仙鹤草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眼。忌辛辣刺激食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⑦治胃痛,肾炎水肿:铁扫帚三至五钱(大剂可用一两)。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⑧治劳伤脱力:铁扫帚根一至二两。水煎,蜂蜜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神经衰弱,白带过多:铁扫帚全草或根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小儿面目发黄:射干一钱,鱼鳅串根三钱,退烧草三钱。以上各药,均用干的,淘米水煨服。每天三次,一次服药水一至二两。(《贵州民间药物》)

⑾治疳泻:铁扫帚全草,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⑿治小儿疳积:鲜夜关门三至五钱。和未沾水的鸡肝炖服,连服三至五次。(《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小儿疝气:千里光干的全草五至九钱,瘦猪肉四两。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⒁治痢疾:鲜夜关门根三至四两。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⒂治脱肛:干退烧草三两。炖猪脏头半斤服,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二两,连汤服。(《贵州民间药物》)

⒃治产后关节痛风:鲜夜关门根四两,猪蹄八两。酒四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⒄治视力减退:夜关门全草八两,车前草一两五钱,青葙子、天竺子当归各五钱,枸杞根、菟丝子、女贞子各一两。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⒅治肝热迫眼,赤肿疼痛:鲜夜关门八钱至一两。酌加冰糖,冲开水,炖一小时,饭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⒆治打伤致小便不通,小腹胀痛:夜关门一两,积雪草五钱。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⒇治刀伤:退烧草,口嚼,敷刀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21)治乳肿痛:夜关门冲烂,酒炒,包肿痛处。(《四川中药圭))

(22)治犬咬、蛇虫伤,风热,湿毒:铁扫帚五钱至一两。水煎,内服并外洗。(《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用夜关门全草2两(鲜草3两),加水煎1~2小时,浓缩至100毫升,加白糖适量。每次50毫升,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可视病情连服3~4个疗程,两个疗程间停药5天。治疗427例,总有效率(包括临床痊愈或短期控制,以及显效和好转)在80%以上,不论对单纯型残喘息型均有效,病情轻的疗效略优于重的。

夜关门对于止咳、化痰的效果较显著,平喘次之;40%左右的病人在治疗3~5天后出现疗效,部分病例在10天后显效。副作用不常见,少数病例出现头晕、胃不适,或恶心、呕吐、腹泻、失眠、口腔粘膜溃烂、多尿等现象,一般不需停药,3~5天可自行消失。也可以采用夜关门复方,但其疗效与夜关门单方似无明显差异。复方有两个:1号方是夜关门2两,天门冬、百部各6钱;2号方是夜关门2两,棉花根岗梅各1两。煎法、服法、疗程与单方同。据临床观察,夜关门单方多疗程长期用药,特别是通过发病季节的预防性用药,可使一部分病例获得远期治愈。此外,从夜关门中提出两个有效单体-咳宁醇和β-谷甾醇,及两个有效部分-707、607,均曾分别在临床试用,发现对止咳、祛痰、平喘都具有速效,多数在服药4天内显效。咳宁醇以镇咳,祛痰效果较明显,副作用有口干、喉干,唇干等,对心、肾及血液系统无损害作用,但对肝功能是否有一定影响,尚待继续观察;己制成片剂,每片60毫克,每次服1片,每日3次。β-谷甾醇亦以镇咳祛痰作用较好,平喘较差,副作用轻微;每片80毫克,每次1片,日服3次。'~707对咳、痰、喘均有较好作用,以镇咳、平喘的效果较好,副作用不明显;每片含量80毫克,每次1片,日服3次。607装入胶囊,每粒300毫克,日服3次,每次1粒,均以10天为一疗程。

②治疗毒蛇咬伤取夜关门及假花生各等量,晒干研粉,加少量淀粉压片,每片含生药0.3克。用温开水送服或研碎后灌服,每次15~20片,每天2~3次。亦可在患者囟门部剃去铜钱大小一块头发,局部消毒后用针沿皮下挑刺,使微出血,然后取药片15~20片压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囟门,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保持湿润。如有发热、恶心、呕吐,可加独活3钱,水煎分2次服。用上法共治疗竹叶青蛇咬伤34例,眼镜蛇咬伤12例,金钱豹咬伤3例,海蛇咬伤1例,蝰蛇咬伤1例,不明蛇种咬伤5例,共56例,无1例死亡,全部治愈。

③治疗急性胃炎、痢疾取夜关门的根、茎、叶(干品)100克,洗净切碎,加水1200毫升,文火煎煮浓缩至200毫升过滤;成人每服50毫升,3~4小时1次,必要时日夜连续服用。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可酌情减量。疗程1~7日,必要时可延长至2~4周。系统观察50例,结果21例在治疗1~3日内、25例在4~6日内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夜关门夜关门

参考资料:




夜关门


夜关门为豆科植物截叶铁扫帚的全草或带根全草。9~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夜关门

【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Yè Guān Mén

【别名】茾、马帚(《尔雅》),三叶草(《滇南本草》),封草(《质问本草》),菌串子(《分类草药性》),野鸡草、白马鞭、赵公鞭、野辟汗草、铁线八草(《国产牧草植物》),蛇倒退、蛇退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千里光、胡蝇翼、半天雷、狐狸咀、蝗虫串、闭门草、暗草(《福建民间草药》),公母草、铁马鞭(《江西民间草药》),退烧草、小种夜关门、蛇脱壳、一枝箭、一炷香(《贵州民间药物》),胡流串,千里及(《闽南民间草药》),蛇垮皮(《四川中药志》),风交尾、化食草(《湖南药物志》),白关门草、光门竹、夜合草(《闽东本草》),三叶公母草、铁扫把、阴阳草、小叶米筛柴、大力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关门草、马尾草、夜闭草(《浙扛民间常用草药》),火鱼草、石青蓬(《上海常用中草药》),苍蝇翼(《福建中草药》),穿鱼串、串鱼草(《云南中草药》),黄鳝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老糠菜(《文山中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截叶铁扫帚的全草或带根全草。9~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

截叶铁扫帚,又名:绢毛胡枝子、小叶胡枝子。

直立小灌木,高达1米。枝细长,薄被微柔毛。3出复叶互生,密集,叶柄极短,长不及2毫米;小叶极小,线状楔形,长4~10毫米,先端钝或截形,有小锐尖,在中部以下渐狭,上面通常近秃净,下面被灰色丝毛。花1~4朵生于叶腋,具极短的柄;小苞片卵形;萼长3~4毫米,深5裂,裂片线状锥尖,被柔毛;花冠蝶形,黄白色,有紫斑,生于下部花束的,常无花瓣;旗瓣椭圆形,有爪,龙骨瓣不甚弯曲;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内曲,柱头小,顶生。荚果细小,无柄,长约3毫米,薄被丝毛。花期6~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或路边。分布东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化学成份】含蒎立醇、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以及β-谷甾醇。

【药理作用】

①止咳作用

小鼠口服煎剂及从夜关门中分离出的咳宁醇0.5克生药、707(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5毫克或607(主要是酚性物质,也有少量黄酮类和酸性物质)10毫克,均有显著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作用强度约与每鼠服可待因2毫克相当。但用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引咳法并不能证明咳宁醇及707有止咳作用,因之其止咳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小鼠口服β-谷甾醇500毫克/公斤,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②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咳宁醇、707或60775毫克时均无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但临床应用确有一定的消痰或祛痰作用。

③平喘作用

豚鼠腹腔注射707100~200毫克/公斤有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咳宁醇200毫克/公斤时效果不明显。豚鼠离体气管试验表明707有抗组织胺作用;有明显的氨茶碱样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作用时间与氨茶碱相比则较缓慢而持久。

④对子宫的作用

根的乙醇提取物对各种有孕动物和经已烯雌酚敏化的离体子宫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对各种未孕动物的离体子宫无明显作用。

⑤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全草煎剂在6.25~25%以上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链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抑菌作用,707每毫升含5毫克以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含10毫克以上对甲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咳宁醇及607对上述各种细菌均无抑制作用。

【性味】

苦辛,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微苦。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辛,微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

④《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辛微苦,平。

【归经】《闽东本草》:入肺、肝、肾三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肺阴,散瘀消肿。治遗精,遗尿,白浊,白带,哮喘,胃痛,劳伤,小儿疳积,泻痢,跌打损伤,视力减退,目赤,乳痈。

     ①《滇南本草》:治疮疡肿毒,散疮痈。

②《质问本草》:治跌打损伤,煎之而蒸,能散瘀血。

③《分类草药性》:治红崩,白带,痢症。。

④《福建民间草药》:益肝,明目,利尿,解热。

⑤《贵州民间药物》:治刀伤,收脱肛,疗黄疸,舒筋活血。

⑥《四川中药志》:治虚弱遗尿,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阴虚气弱,通乳汁,疗疳疾。

⑦《湖南药物志》:清热,收敛,祛风,杀虫。治疝气。

⑧《闽东本草》:润肺,养阴,益肝,滋肾。治夜盲,盗汗,遗精,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炖肉。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附方】

①治遗精:退烧草一两。炖猪肉服,早晚各服一次。(《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老人肾虚遗尿:夜关门、竹笋子、黑豆、糯米、胡椒。共炖猪小肚子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糖尿病:截叶铁扫帚鲜全草四两,酌加鸡肉,水炖服;另用铁苋菜干全草一至二两,水煎代茶饮。(《福建中草药》)

④治大小人流尿:夜关门,煮绿壳鸭蛋食。(《四川中药志》)

⑤治慢性白浊:夜关门、梦花根、白藓皮。炖五花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溃疡病:乌药三钱,截叶铁扫帚三钱,仙鹤草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眼。忌辛辣刺激食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⑦治胃痛,肾炎水肿:铁扫帚三至五钱(大剂可用一两)。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⑧治劳伤脱力:铁扫帚根一至二两。水煎,蜂蜜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神经衰弱,白带过多:铁扫帚全草或根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小儿面目发黄:射干一钱,鱼鳅串根三钱,退烧草三钱。以上各药,均用干的,淘米水煨服。每天三次,一次服药水一至二两。(《贵州民间药物》)

⑾治疳泻:铁扫帚全草,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⑿治小儿疳积:鲜夜关门三至五钱。和未沾水的鸡肝炖服,连服三至五次。

⒀治小儿疝气:千里光干的全草五至九钱,瘦猪肉四两。水煎服。

⒁治痢疾:鲜夜关门根三至四两。水煎服。(⑿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⒂治脱肛:干退烧草三两。炖猪脏头半斤服,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二两,连汤服。(《贵州民间药物》)

⒃治产后关节痛风:鲜夜关门根四两,猪蹄八两。酒四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⒄治视力减退:夜关门全草八两,车前草一两五钱,青葙子、天竺子当归各五钱,枸杞根、菟丝子女贞子各一两。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⒅治肝热迫眼,赤肿疼痛:鲜夜关门八钱至一两。酌加冰糖,冲开水,炖一小时,饭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⒆治打伤致小便不通,小腹胀痛:夜关门一两,积雪草五钱。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⒇治刀伤:退烧草,口嚼,敷刀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21)治乳肿痛:夜关门冲烂,酒炒,包肿痛处。(《四川中药圭))

(22)治犬咬、蛇虫伤,风热,湿毒:铁扫帚五钱至一两。水煎,内服并外洗。(《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夜关门全草2两(鲜草3两),加水煎1~2小时,浓缩至100毫升,加白糖适量。每次50毫升,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可视病情连服3~4个疗程,两个疗程间停药5天。治疗427例,总有效率(包括临床痊愈或近期控制,以及显效和好转)在80%以上,不论对单纯型残喘息型均有效,病情轻的疗效略优于重的。夜关门对于止咳、化痰的效果较显著,平喘次之;40%左右的病人在治疗3~5天后出现疗效,部分病例在10天后显效。副作用不常见,少数病例出现头晕、胃不适,或恶心、呕吐、腹泻、失眠、口腔粘膜溃烂、多尿等现象,一般不需停药,3~5天可自行消失。也可以采用夜关门复方,但其疗效与夜关门单方似无明显差异。复方有两个:

1号方是夜关门2两,天门冬、百部各6钱;2号方是夜关门2两,棉花根、岗梅各1两。煎法、服法、疗程与单方同。据临床观察,夜关门单方多疗程长期用药,特别是通过发病季节的预防性用药,可使一部分病例获得远期治愈。此外,从夜关门中提出两个有效单体-咳宁醇和β-谷甾醇,及两个有效部分-707、607,均曾分别在临床试用,发现对止咳、祛痰、平喘都具有速效,多数在服药4天内显效。咳宁醇以镇咳,祛痰效果较明显,副作用有口干、喉干,唇干等,对心、肾及血液系统无损害作用,但对肝功能是否有一定影响,尚待继续观察;目前己制成片剂,每片60毫克,每次服1片,每日3次。β-谷甾醇亦以镇咳祛痰作用较好,平喘较差,副作用轻微;每片80毫克,每次1片,日服3次。’~707对咳、痰、喘均有较好作用,以镇咳、平喘的效果较好,副作用不明显;每片含量80毫克,每次1片,日服3次。607装入胶囊,每粒300毫克,日服3次,每次1粒,均以10天为一疗程。

②治疗毒蛇咬伤

取夜关门及假花生各等量,晒干研粉,加少量淀粉压片,每片含生药0.3克。用温开水送服或研碎后灌服,每次15~20片,每天2~3次。亦可在患者囟门部剃去铜钱大小一块头发,局部消毒后用针沿皮下挑刺,使微出血,然后取药片15~20片压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囟门,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保持湿润。如有发热、恶心、呕吐,可加独活3钱,水煎分2次服。用上法共治疗竹叶





鱼脑石

又名 鱼耳石、鱼首石、鱼枕骨 异名石首鱼头石(《千金方》),石首鱼脑中枕(《日华子本草》),石首鱼魫(《濒湖集简方》),石首骨(《本草汇言》),黄鱼脑石、鱼首石(《浙江中药手册》)。

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是平衡石,与平衡觉的产生有关。各种鱼的耳石大小形状都有所不同,黄花鱼(即大、小黄鱼)的耳石又白又大很容易找到。

鱼耳石是鱼体内耳半规管内的硬组织结构,其主要成分为矿物质和少部分有机物质,其中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类的文石·鱼耳石每日生长一条环带,且其形成过程中在文石矿物和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之间达到(或接近于达到)氧同位素平衡,因而18O/16O的同位素分馏与温度密切相关·鱼耳石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与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不平衡,但可以记录鱼类的性成熟和食物源方面的变化·因此,鱼耳石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成分(δ18O和δ13C)真实地记录了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变化,可视为一种天然的环境变化的标记·伴随着微取样技术和同位素质谱仪分析灵敏度的提高,鱼耳石的同位素成分研究近年来在渔业和海洋环境重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鱼脑石

  • 来源

    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

  • 又名

    鱼耳石、鱼首石、鱼枕骨

  • 主要成分

    碳酸钙

基本简介

鱼脑石鱼脑石异名石首鱼头石(《千金方》),石首鱼脑中枕(《日华子本草》),石首鱼魫(《濒湖集简方》),石首骨(《本草汇言》),黄鱼脑石、鱼首石(《浙江中药手册》)。

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是平衡石,与平衡觉的产生有关。各种鱼的耳石大小形状都有所不同,黄花鱼(即大、小黄鱼)的耳石又白又大很容易找到。

鱼耳石是沉淀在真骨鱼类内耳中的结石,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类的文石.鱼耳石每日生长一条环带,且其形成过程中在文石矿物和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之间达到(或接近于达到)氧同位素平衡,因而18O/16O的同位素分馏与温度密切相关.鱼耳石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与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不平衡,但可以记录鱼类的性成熟和食物源方面的变化.因此,鱼耳石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成分(δ18O和δ13C)真实地记录了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变化,可视为一种天然的环境变化的标记.伴随着微取样技术和同位素质谱仪分析灵敏度的提高,鱼耳石的同位素成分研究近年来在渔业和海洋环境重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来源与采集

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动物形态详"石首鱼"条。 多为加工鱼鲞时的副产品。一般在5~6月石首鱼(黄鱼)渔汛期收集。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鱼脑石鱼脑石

用途

通过对鱼耳石的辉光测试可以反映水体污染的级别

受污染较重的水域 出产的鱼耳石光度强 光域大(波段宽)

受污染较少的水域 出产的鱼耳石光度弱 光域窄(波段窄)

(《药材资料汇编》)

可以根据鱼耳石的样子判断鱼的种类。

可以把鱼耳石磨成薄片然后根据上面一圈圈的纹路推算出鱼的岁数。(《海洋知识素质培养》)

药材

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全体磁白色。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

炮制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

性味

《医林纂要》:"咸,平。"

功用主治

化石,通淋,消炎。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

①《日华子本草》:"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石淋。"

②《开宝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烧为灰末服。"

③《纲目》:"研末或烧研水服,主淋沥、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研末,1~3钱(折合3~9克)。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选方

①治石淋及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枚,当归等分。上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养生必用方》)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鱼头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③治聤耳出脓:石首鱼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濒湖集简方》)

④治鼻炎:鱼脑石(煅)一钱,冰片一分。共研末,吸鼻中。(《山东中草药手册》)

⑤治久年脑漏:石首骨,火炙研极细,每晚临睡时,服一钱,酒调下。(《本草汇言》)折叠 处方名

鱼脑石、鱼首石、石首骨、鱼枕石、煅鱼脑石处方中写鱼脑石、鱼首石、鱼枕石、石鱼骨等均指生鱼脑石,为原药洗净,晾干,捣成小块或碎块入药者。偏于利尿化石。煅鱼脑石为净鱼脑石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取出放凉入药者。

商品名

鱼脑石,鱼首石,鱼枕石。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多为加工鱼鲞时的副产品。一般在5~6月石首鱼(黄鱼)渔汛期收集。

 拉丁名

药材Asteriscus Pseudosciaenae原动物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或小黄鱼 P. Polyactis Bleeker

炮制方法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考证

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生药材鉴定

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全体磁白色。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浙江。

中药化学成分

主含碳酸钙;另含有机物0.2%-10%、纤维蛋白。



半夏曲

半夏曲能化痰止咳,消食宽中,主 治治泄泻,咳嗽,内热烦渴者慎服。半夏曲性辛,甘温,有止咳化痰,平喘降逆,和胃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是治疗风寒咳嗽,喘息气急,湿疾冷饮,胸院满闷,久咳不愈,顽疾不化的良药,功效显着。每斤用面粉4两、生姜2两洗净打汁拌入面粉内,加些温开水调成糊浆,再与半夏粉充分拌和,压扁约三分厚,切为小块,晒至半干,放入锅内烘至黄色为度。从此,阆中缪家便开始半夏曲的制作,并以“浙绍缪复泰保宁半夏曲”为商标独家经营。

编辑摘要

目录

​基本信息/半夏曲 编辑

半夏曲半夏曲图册

中文名:半夏曲

【药 名】:半夏曲

【拼 音】:BANXIAQU

【来 源】: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

【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宽中。

【主 治】:治泄泻,咳嗽。

【性味归经】:《饮片新参》:"苦辛,平。"入肺,脾,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纱布包煎),2~3钱。

【用药忌宜】:《饮片新参》:"内热烦渴者慎服。"

炮制方法

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姜8两洗净捣碎绞汁,同面粉4两,和温开水调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内揉搓成团,发酵后,以木制模型压成小块,晾干。②取漂过的半夏,研粉。每斤用面粉4两、生姜2两洗净打汁拌入面粉内,加些温开水调成糊浆,再与半夏粉充分拌和,压扁约三分厚,切为小块,晒至半干,放入锅内烘至黄色为度。均宜置干燥处,防霉。《纲目》:“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

考证

【考 证】:出自《韩氏医通》。

【生药材鉴定】:本品成长方形块状,长约3.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1厘米。质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

历史

阆中御药半夏曲阆中御药半夏曲

据1982年第一期《新中医》杂志报道:整理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清代宫廷医药档案时,在《慈相医案》中有段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初七日,慈格太后染疾,太医张仲元、李德源、戴家瑜等前往诊治。皇太后脉息左关弦缓,右寸关滑而近缓。肠胃丰和,脾运仍慢,不走肠间,以致大便泻泄,头问目倦,身肢力较。太医用四君子汤加“保宁半夏三钱”煎服而愈。保宁半夏曲被御医用于最高统治者,可见它的功效与信誉了。

清时,阆中为保宁府治,因而阆中又叫“保宁”。保宁半夏曲以阆中特产半夏(俗名“麻芋子”)为主,配以白叩、上桂、广香等20余种名贵中药材,按古秘方配制而成。

关于保宁半夏曲的创制,有一段颇为神奇的记载:清初,有缪氏从浙江还住保宁,以开客栈为业。一年冬天,店内住进一位童颜鹤发的云游老道。老人早出晚归,出没于深山老林中采药,给人看病。有一天,老道刚出去采药,店内就来了一位就医的老翁,老翁面黄肌瘦,喘咳气短,吐了一地腥臭的浓痰。老道归来看到这种情况,立即从随身所带的小箱内取出一颗米黄色的药粒,打碎后洒在痰上。霎时,浓痰化作一四清水。在场人惊呼:“神药!神药!”

缪家待人和气。老道每天早出晚归,店家总是准备好热汤热饭伺候,老道十分感激。因此,老道离开阆中时,便以半夏曲配方相赠,且秘密传授制作工艺。从此,阆中缪家便开始半夏曲的制作,并以“浙绍缪复泰保宁半夏曲”为商标独家经营。为了不泄于外姓,“只传子媳,不传女儿”。

半夏曲性辛,甘温,有止咳化痰,平喘降逆,和胃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是治疗风寒咳嗽,喘息气急,湿疾冷饮,胸院满闷,久咳不愈,顽疾不化的良药,功效显着。成品为米黄色小方块,油亮光滑,质地酥脆,气味芳香浓郁。口含微甜化渣。曾销行于华北、上海、武汉、长沙、新疆、内蒙、浙江等省及港澳、南洋一带。

建国初期,半夏曲由缪氏制作,国家订货。随后,缪氏后裔缪惠生献出秘方,并参加制作,半夏曲由阆中县制药厂生产。八十年代,被列入抢救国宝的三大科研项目之一。现在由阆中市膝王阁制药厂源阁中市中药饮片厂按古法独家生产,药名“缪复泰半夏曲”。成品为淡黄色,四方形豆大颗粒,气味芬芳,入口化渣,药粉洒于浓痰上,立刻化为清水。主治风寒咳嗽,喘息气急,湿痰冷饮,胸腔满闷,久咳不愈,顽痰不化及老年咳嗽。对痰延哮喘,肺气肿,老年咳嗽,小儿惊风、百日咳等症有独到功效。为服用方便,现已改为片剂、冲剂和口服液。


名称:半夏曲

  类别:化痰止咳平喘药

  拼音:BAN XIA QU

  拉丁:

  别名:

 

  药用部位:加工品

  药材性状:本品成长方形块状,长约3.5cm,宽约2cm,厚约1cm。质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湖北、江苏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制作。用生半夏、面粉、生姜等经加工而成。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辛;归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消食宽中。用于咳逆、食积,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纱布包煎),3~6g。

  禁忌:内热烦渴者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