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琉璃明王

 关东老圃 2017-07-29
前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东扶余王子因与其他王子不合,率部南下,在卒本川(辽宁桓仁)建立卒本扶余,筑纥升骨城以为都,这就是后来声震东北亚,长存达七百年之久的高句丽。
    成帝元延四年(前19年),当完满完成和亲任务的王昭君陨落大漠之时,在东北,征战一生的东明圣太王朱蒙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尽管正值盛年,才四十岁,但我想,他一定是很欣慰的。
    18年前,他孤独的离开了东扶余,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建国),十多年的时间,他让高句丽走过了蹒跚学步的童年,迎来了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切都足够了,像流星,留给人们的只有灿烂的瞬间!
    秋九月,王升遐,年四十,号东明圣王。
    琉璃明王立!
    应该说琉璃明王还是很有作为的一位高句丽王,甚至打败过后来雄霸北方的鲜卑。而作为琉璃明王最值得赞颂的功绩(朝鲜人看来)恐怕算是违抗王莽的命令。
    王莽篡汉后,曾命令高句丽去攻打匈奴,琉璃明王当时还是清楚自己的斤两的,自己这点人去打匈奴那还不断子绝孙?所以当时琉璃王就果断的流窜了,琉璃明王一流窜,王莽就怒了,命人斩杀高句丽大将,并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
    在朝鲜人看来,琉璃明王的这次流窜是抵抗中原王朝的体现,是独立意识的彰显。但其实,这只是一次保存自己的行为。
    琉璃明王的另一功绩是迁都,虽然纥升骨城才建立刚刚四十年,但琉璃明王看中了另一个好地方。
    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吉林集安),从此之后的425年间,直到高句丽再次迁都平壤之前,这里一直是高句丽的中心,集安地处鸭绿江畔,江对岸就是朝鲜了,这也是高句丽最终南入朝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跳出山城纥升骨城,琉璃明王的视线肯定会开阔许多,尽管他没有打算向南发展,实际上,此后高句丽数代王都以向西发展为首要目标,后来由于西进受阻才决定南下朝鲜,但无疑,琉璃明王的此次向南迁都为高句丽迅速进入朝鲜照就了良好的条件,也寻找到了真确的方向。
    琉璃明王在为37年,这个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冬十月,薨于豆谷离宫,葬于豆谷东原,号为琉璃明王。
    三十七年,虽无大功,亦无过咎,主守成而略显开拓。三十七年,在局势复杂多变的东北亚,能够做到这样,已是很不容易了!
    其实,就今天来说,人们谈起琉璃明王的跟多的是他的身世,他的名字,他到底是谁,而非他的功绩。
    他到底是谁?这绝非开玩笑。这是一个绝对让人头大的问题。
    《北史》:其在夫余妻怀孕,硃蒙逃后,生子始闾谐。及长,知硃(即朱)蒙为国王,即与母亡归之。名曰闾达,委之国事。
     硃蒙死,子如栗立。如栗死,子莫来立,乃并夫余。
    其实,在《北史》的记载中,已经显现问题,既然委之(闾达)国事,那为什么有十分突然的说“朱蒙死,子如粟立”,后来有人考证说在“朱蒙死”和“子如粟立”之间缺损了一句“子闾达立,闾达死”。这或许是个很好的解释,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个琉璃明王在不同的版本中说法很多。
    《魏书》:初,朱蒙在夫余时,妻怀孕,朱蒙逃后生一子,字始闾谐。及长,知朱蒙为国主,即与母亡而归之,名之曰闾达,委之国事。朱蒙死,闾达代立。闾达死,子如栗代立。
    《三国志·魏书》的说法倒是和上面的推测差不多。
    《隋书》:朱蒙死,子闾达嗣。至其孙莫来兴兵,遂并夫余。
     《隋书》对于琉璃明王的记载倒是和《魏书》差不多,但关于朱蒙的孙子的记载就出现了问题。
  而在朝鲜人编的史书中,差异就更大了。
  《三国史记》(朝鲜):琉璃明王立,讳类利,或云孺留。
       当然,还有众多的史料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琉璃明王,但记载大都有冲突矛盾,很难形成统一,或许是因为音译不同的原因,或许是传播过程中造成的差异,让我们今天很难确切知道他的名字,但退一步来说,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存在过,并且有所成就,他是谁?或许难以回答,但有一个答案肯定是正确的,他是琉璃明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