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丧乱的罪魁祸首——春秋小霸郑庄公

 思明居士 2017-07-30

关于《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利用母亲的偏爱。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后来,又诞生了一个典故:黄泉相见。庄公就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给他出个主意,挖个坑,见到泉水,从地道中相见,不算违背誓言。然后母子如初。不过。当初他母亲武姜好像就不待见他。

《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国史,后世的经学家认为孔子做春秋,微言大义。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那么为什么一开篇却写了郑国的故事?

其实,孔子认为郑庄公是开启春秋时代的标志人物,也是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弱,诸侯国逐渐强大,郑庄公以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权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对当时社会政治趋势的演化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也就是所谓的:假命伐宋。

后世所有的“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都是从郑庄公这里学来的。

郑国只是个二流国家,处于四战之地。唯一可兹利用的就是周王室赋予的卿士身份。所以,郑庄公对周王室又拉又打。

周桓王为了打击郑国的嚣张气焰,重新起用虢公,任命其为卿士,以达到削弱郑庄公权力的目的。郑庄公极为恼火,同王室的斗争进而转向公开化。郑庄公派人强行收割了周王畿内陆温(今河南温县)和洛邑附近的庄稼。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亲自到洛邑朝拜天子,想借机缓和一下同王室的矛盾,但受到周桓王的冷落,接着又发生了周与郑换田事件。郑国在没有得到周王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同鲁、许等国交换土地,引起了周桓王的恼怒,周、郑由“交质”发展到“交恶”的地步。尖锐的矛盾,终于引发了一场战争。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王一怒之下废除了郑庄公的封号,革去了其在周朝中的卿士一职,并亲自率周与陈、蔡、卫三诸侯联合的大军讨伐郑国,结果王师惨败,连桓王也被乱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严扫地,从此一蹶不振,郑国的地位却比以前更加显赫,俨然成了春秋初年的一个小霸主。

之所以称其为小霸主,是因为郑国的本身是二流强国。虽然凭借郑庄公的卿士身份,搞了几次党同伐异。但是其影响力终究不足。达不到威慑天下的地步。而且,周郑交恶也使郑庄公失去了大义的名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