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红豆居士 2017-07-31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简介 陈维骏 铜炉收藏家,出版著作 《异云——明清宣德炉集珍》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狮绳結三足炉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李曲江制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四方押经炉

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发现其背后的文化

花四年时间撰写著作《异云——明清宣德炉集珍》

藏家陈维骏接受采访称:

两年前,收藏家陈维骏为广大的铜炉爱好者带来了330件铜炉藏品在天津博物馆展出,这是国内一个少有的规模如此庞大,如此系统的铜炉特展。从2014年开始,陈维骏连续四年担任北京保利拍卖的铜炉类别的顾问,已经为后者举办七个铜炉专场的拍卖。

可以说,从事设计工作,促使陈维骏钟情铜炉,也因为收藏铜炉,他的设计走得更远,“古代美学跟当代设计,很自然的能结合起来。”谈及铜炉收藏,他接受收藏周刊采访时直言:“收藏一件东西,最有价值的是它能给我打开一扇了解其背后文化的窗口。”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我更喜欢钵炉和筒式炉传达的文气”

陈维骏对宣德炉的收藏,源于一次偶然机会。2002年,他在美国学习设计期间,就经常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宣德炉的线条以及其安静的美与宋瓷很像,很自然就喜欢上了宣德炉,“第一眼正是被它的造型和它的比例美所吸引”。到今天为止,陈维骏与宣德炉已经相恋十五年有余。上手的宣德炉多达上千件,而他收藏也接近400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宣德炉的关注,比2003年才被公认正式开始的国内市场,还要早一年。

“我的设计坚持走现代风格路线,所以,我很欣赏宣德炉的线条比例,就如同明式家具的美经过几百年还能被现代人接受一样。现代设计讲究纯粹的线条比例和曲线美等元素,这些都能在宣德炉身上有所体现。”陈维骏称,“宣德炉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本身的稀缺性、原料的宝贵,以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所赋予其的祭祀功能——这样一种举国之力而成的礼器,从整体的过渡变化到后期设计出的不同造型都是极其难得的 。”

在陈维骏看来,就造型来看,脱蜡铸造的宣炉传承了宋瓷与青铜器的外观,比起瓷器的釉药,在形制掌控上更为精准,如立体器物的口沿厚度讲究,“宣炉可谓集明代审美于一身,超越时空与国界,与当代的审美融为一体。像我特别喜欢的‘四方押经炉’是杨炳祯旧藏,当初日本熊本美术馆向‘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借展时,选择作为日文展览图录的封面。该炉形制不同于一般的押经炉,四方圆腹、方中带弧,延伸而出如明式家具的三弯足,张弛有度。”陈维骏说,从设计角度解构“四方押经炉”的构思与趣味、比例与整体的力度,从点、线、面到块体的线条变化,加以皮色是非常特殊的“烧斑皮”,利用密布传人之技法加上极低的“良率”,“好比曜变天目呈现的晚霞色彩,既是人为打造的装饰,又显得自然,工艺之精巧不在话下。”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陈维骏已经收藏近400件铜炉,“就宣炉本身的存世量而言,蚰龙耳炉,冲耳炉还有鬲炉是最为常见的。就我个人的情怀而言,我更喜欢另外两种:钵炉和筒式炉。这两种炉型所传达的精神是极度的文气和极度的安静,这给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有责任挖掘宣德炉的美,并呈现给大众”

2009年春拍,苏州吴门古董专场中有一件“曲江清赏”款“马槽炉”引起陈维骏的注意。李曲江,为明代制炉大家。王世襄旧藏专场曾见一鬲炉 ,底款为“李曲江制”。而此件“曲江清赏”铜炉,为王世襄先生旧藏拍卖专场外仅见的李曲江之炉,名家之作,十分罕见。

“这件马槽炉比一般的马槽尺寸都大,而大马槽炉在存世宣炉里十分少见。虽炉身有几处磕碰,但相比于其整体精神与条件只能说是瑕不掩瑜。当时的起拍价是8万元,经过了几番的竟价最后我以32万元的高价竞得。”此后,陈维骏越发想得到王世襄旧藏的“李曲江制”的鬲式炉,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2010年秋,匡时五周年拍卖,王世襄旧藏20件宣德炉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陈维骏最终以470.4万元顺利将这件“李曲江制”鬲式炉归入自己的藏宝库。

“我感觉自己有责任去将宣德炉全面的美,多角度的面貌挖掘出来,并且呈现给大众。而且这样的行为总要有先行者来进行,继而影响周围的藏家,我相信这一定是宣德炉收藏市场发展中的必经之路。”

“文博系统欠缺研究,个中文化值得我一生去探寻”

独特的材质特色更使得宣炉散发出不一样的魅力。他介绍:黄铜合金中铜占65%至85%,锌20%至30%,加上少量的铅与锡,使得宣炉有毛细孔,“ 金格”(合金状态)经过温度影响会“打开”,常常使用熏香,器身就不会干湿,沉香的油脂会包覆器表,使得宣炉“愈用愈漂亮”,此外随着热胀冷缩的毛细孔,会让宣炉的“皮色”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初始制造时赋予的皮色之外,还有一种是时间造成的炉锈。如此不完美的状态,却形成另一种美的画面,像这件‘狮耳绳结三足炉’。”陈维骏每收藏一件新的宣德炉,都会爱不释手地放在案头观赏并焚香保养,对于他,宣德炉的收藏已经完全融到了生活中,甚至宣德炉的一些美学元素也反过来滋养着他的设计工作。

“收藏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乐趣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探寻每件宣炉背后的文化历史,好比在黑暗中拼图,慢慢地从横向与纵向的文献资料或实体文物当中,拼凑出眼前这个炉的原始面貌,值得一生致力追求。”他说,像明代中期的器物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目前整个中国的文博系统对铜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器,而对宣德炉铜器的研究却十分欠缺。“研究宣德炉最大价值是让我发现老器物背后的文化,甚至一些文博单位都尚未发掘却让我能了解到的话,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要以新态度和经典美学去传述其精神内核”

最近,他花了四年时间撰写的一本有关宣德炉的著作《异云——明清宣德炉集珍》正式面世,书中围绕如何欣赏宣德炉的美,并以个人收藏的72件宣德炉为例进行断代分析,并从造型、皮色、工艺、款式等方面去进行阐述。

“作为民间收藏,我们通过对宣德炉的梳理、断代,让我们了解到宣德炉背后的历史文化,乃至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这对于我们都是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收藏一件东西,最有价值的是它能给我打开一扇了解其背后文化的窗口。而并非仅仅是拥有它。”

谈及以后的收藏研究计划,陈维骏表示:“未来不一定要追求品项的数量,而会着眼于继续从器物中发掘问题,继续解决问题,例如焚香与炉的实用关系,就是未来想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在当下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一昧泥古,而是以新态度和经典的美学来传述经典的铜炉精神内核,经典的东西总会被经典反复传承,不论是融古入今或融今入古,重要的是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抹去时间的痕迹,淡化古今的概念之后, 心会愈发自由。”

收藏建议

新入门藏家 可以关注“三个板块”

首先是文人铜炉,此类炉一般是落文人的堂号人名款或诗文款,其特点比例文气,款识带金石味。这是目前市场接受度最高,但同时也是价格最高的板块;

其次是官铸铜炉,此类炉主要落“宣德年制”四字篆款以及本朝款,如“大清乾隆年制”等,其特点做工精良,型制规矩,具有官气;

第三是特殊造型,宣德炉其一大特点在于其多样的造型,这也是明清两代因人文审美改变而留下的文化足迹。收藏玩的就是特色和趣味。这类收藏群体的概念在未来会被重视而拉开,故特殊造型在未来有很大的空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