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利上海吴冠中拍卖作品欣赏

 脩姱 2017-07-31



吴冠中 野菊花

1985年作

布面油画

52.5 × 45 cm 

签名:荼 八五

出版

《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 — 来自全球华人珍藏》 P20 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1年版

《西臻艺幕—二十世纪早期油画展》 P76 艺·凯旋艺术空间 2012年版

展览

2011年9月 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 保利艺术博物馆 / 北京

2012年9月22-10月11日 西臻艺幕—二十世纪早期油画展 艺·凯旋艺术空间 / 北京

说明

此作为美国重要收藏家蔡锦隆先生内弟黎政弘先生旧藏,2011年直接委托本公司拍卖。

附艺术家与藏家及作品合影。




美丽的野花是分散的,东窜西爬,全不照顾画家写生的困难。我竭力选取较集中的浓郁团簇,照猫画虎,扩大其面积与威力,构成座山雕式的野菊王国。移来石块,既伴君王,又当卫护,更重要的任务是以其宽畅之面的单纯对照繁花之稠密。纤纤高高的细草交错了整个画面,加强了草莽家乡之本色。细草,坚劲而细长,油画笔对此无能为力,用尖刀刮出,既增添了层次,又赋以俏巧。

——吴冠中



蔡锦隆旧藏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 《春日山居》 北京保利拍卖第16期精品拍卖会Lot4242 成交价:RMB 2,300,000


吴冠中 《窑洞山村之二》 1986年作


吴冠中 《池塘春柳》北京保利拍卖第16期精品拍卖会Lot4243 成交价:RMB 1,725,000



《野菊花》创作于1985年,艺术家曾于1972年绘画此画题,到了1985年再次重画相同的题材,以更多元化的笔触形态呈现自然形象。在画面的空间构图上,艺术家保留着一种近景局部的取景方式,精微放大,呈现了山菊花繁密及石头的嶙峋肌理。这种近景放大的取景方式在1970年代是最为普遍及具代表性的形式,也在《野菊花》一作保留下来,呈现梵高、后印象派的风格痕迹。色调也保留了七十年代作品的饱满浑厚,繁密稠密。绿色色彩有着微妙的递变,呈现枝桠的前后层次,空间的远近距离,整个自然一景也更为立体圆融,不断局限于平面。采用相同的构图形式及油彩感外,吴冠中却在笔触风格及色彩肌理上呈现更多的崭新发展,尤其能揭示艺术家在1980年代的美学思考。艺术家强调笔触的律动和动感,以细碎、斑驳、层层迭迭的点染油彩,形象模拟了菊花的茂华丰厚质感,充满生命之动能,洋溢着春天欢愉气氛。点染笔触既类同于后印象派、梵高的点染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积墨法,或是点、染、皴、擦等较为厚重的笔触,起伏跌宕,呈现为紧凑绵密的构图、明快生动的节奏。



踏入1980年代,吴冠中也开始探索其他不同的笔触风格,由繁密入于疏淡,《野菊花》在描绘石头形态便使用了这种全新笔触风格︰以平涂、薄质的油彩拉动各种色面,或方或长,表现了山石立体感及不同的石纹面向。即使是描绘相同的风景,这时期的吴冠中更注重突显风景所隐藏的几何形式,各种白菊花及花蕊构成点、前景的野草构成为线、山石就构成各种色面,三者构成均称而灵的结构美感。这好比蒙特里安、或是康定斯基等以点、线与面去呈现世界物象,又表现几何之抽象美感。吴冠中在呈现抽象形式之同时,仍保留着具象写实的形象,活现山菊花的清新鲜活,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这正好具体演绎出“风筝不断线”的美学理想。



作品局部


吴冠中最早在1970年代提出“群众对头,专家鼓掌”,在1983年前后便成熟发展为“风筝不断线”的理念,和《野菊花》的创作年期十分相近,作品因为是和艺术家的美学理念同步发展,是一种具体的表达和成就。吴冠中把西方两种往往分歧的艺术潮流︰抽象与具象巧妙的统合为一,汇入风景画类,因此也在这个领域体现中西美学融合的完美范例,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历程中开创一种独特的路向。



吴冠中 夜

1990年作

布面油画

92 × 73 cm 

签名:荼 90

出版

《夕照看人体——吴冠中》 P71 艺达作坊 1992年版

《谁看白首起舞——吴冠中画集》 P41 国风出版社 1992年版

《吴冠中精品选集》 P165 艺达作坊 1996年版

《吴冠中作品收藏集Ⅰ》P142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吴冠中全集Ⅲ》 P180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展览

1992年 夕照看人体——吴冠中人体画展 新加坡文物馆 / 新加坡

1992年 九十年代的吴冠中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 中华书局等联办 / 香港

2011年 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 北京农展馆 / 北京




吴冠中在画室


巴黎弥漫的现代艺术风气,使吴冠中与同期留学的朱德群、赵无极等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探求形式语言表现力的道路。当然,吴冠中在形式美感方面所表现出的过人天赋与探求热情,很难见容于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主流观念,而生活的磨难与思想的苦闷却并没有磨灭他的艺术理想,与政治关联相对较弱的风景画此时成为他继续提炼形式语言表现力的主要途径,也正是这样一段游离于革命现实主义主流观念之外的坚持探索,才促成了他的风格蜕变,逐渐淳化为一种色彩、点线交织所构成的音乐旋律般的美感体验。不过,吴冠中虽然醉心于形式,却始终没有走向纯粹的抽象,他自己形容为“风筝不断线”。这正在形式美感与具体物象间寻求微妙平衡的方式,表明了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与中国艺术传统中“比兴”式的美学精神气息相同,以现代形式语言的蹊径另辟出一条蕴含东方审美经验的融合道路。



有人将吴冠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创作称为“黑色时代”,意指艺术家在80岁之后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区别于之前轻快灵动如轻音乐般的审美基调的一种幽冥深谙的品味,如画家自己坦言:“九十年代之后……意境步入悲凉,长歌当哭,回复了青春时代对悲剧的偏爱……”九十年代初期的《飘》与《沈沦》,末期的《裂变》与《夕阳兮晨曦》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而且在这一风格基调下的还有一幅极为少见的人体作品——《夜》。



创作于1990年的油画作品《夜》,已经显露出吴冠中“黑色时代”的典型气质,画面表现一伏案埋头沈浸于睡梦中的裸体女性,塑造技法明显受到塞尚与马蒂斯等现代派风格的影响;背景采用了近乎平涂的黑蓝色,点缀以零星的亮色,稀薄的笔触难掩画布的底色仿佛泛出晦暗的幽光,使得整幅作品笼罩于一种神秘幽邃的意境之中。从吴冠中一贯的艺术理念来看,画中女子的梦境并非画家表现的根本,画中的意境归根结底是画家通过对象所唤起的自我的心境,这就是为何苍茫浑厚的西北群山有时却在吴冠中的笔下幻化出了轻音乐般灵动缠绵的点线旋律。事实上,借这如宇宙黑洞般幽冥深谙,难以捉摸的意境,吴冠中是在抒发自己行至人生边缘的困惑,这种困惑是经历了数十年风雨磨难与笃定前行后,回过头来对生命本身展开的思考和追问,更是一种“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的自我升华。



 吴冠中 野井(倒影)

1990年作

布面油画

39.5 × 30.5 cm 

签名:荼九〇

出版

《名家翰墨第22卷——吴冠中鉴定特集》 P131 翰墨轩 1990年版

《吴中冠自选画集》 P64 北京东方出版社及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公司 1992年版

《吴冠中全集III》 P278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创作于1990年的油画《野井(倒影)》是吴冠中在改革开放之后创作的一批通过风景题材明确探索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作品,这批作品是吴冠中对于过去三十年僵化的“内容决定形式”观念的大胆挑战,同时也是经过艺术家1991年自我检视而未被撕毁的得意之作。《野井(倒影)》以画面中一潭水面为核心,围绕这一泓静水的是四棵白桦树干,背景则是深绿色的围屏,将这静谧的一隅与世隔绝。点、线、面的形式语言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宁静水面所形成的如镜子般明澈的灰绿色块奠定了整体的基调,而岸边柔韧斜倚的野草与向上生长的树干所构成的线条、点缀其间的亮色和重色色点,则共同构成了跳动的音符,谱成寂静幽澜的夜曲。


今天看来,吴冠中创作《野井(倒影)》的时期,也正是他酝酿针对中国画家以技法程式的重复模仿代替“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的精神追求所造成的弊病,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的著名观点。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一极富创造气魄与叛逆精神的观念引起了中国艺术界广泛而持久的争论。而以此观点反观吴冠中的这幅小小的风景作品,无疑会发现,其每一笔线条的伸展与色点的挥洒,似若自由随意却又实在地融合在整体的意境之中。选择甚么样的笔触、甚么样的色彩去传达对象,不是画家在写生之前就已经打算好的,而是在面对景物时,根据具体的情感意境而有机生发出来的,《野井(倒影)》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借由形式语言而保留下来的画家瞬间心境的写照。


如果吴冠中原作太贵,吴冠中高仿真版画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点击原文链接可以查看更多吴冠中版画作品


关注我们:

搜索公众账号“圣之艺品”,就可加入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