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91年的宜昌印象:开埠前后(7)

 宜昌石头书屋 2017-07-31

开埠前后:七、百年前的宜昌印象

李约翰对宜昌人的印象很不好,他在《十年报告》里说:“该地居民容貌粗俗,愚昧无知,大多虚弱无力,由于瘴气影响带来消化的紊乱,当地大多数人都是面黄肌瘦。很多人饮用烈性白酒,在街头遇见醉汉是家常便饭的事,抽大烟非常盛行,即使是妇女也上瘾。当地人习性肮脏,弄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因此他们常患寄生虫病或由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疾病。”英国人说的很讨厌,也很直白,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现实,宜昌的土籍人就是这样的。

一个叫立德乐的《过长江三峡》则写得很细致:“宜昌坐落在砾石悬崖之上,其高度刚好过了大梁,伸出一个长而低的沙岬,冬季只占江面的三分之一左右。沙坝的上方正对着有护城墙的城市,江边停着一溜四川的木船……这个郊区只是一条狭长的中国式的街,走进这条街的尽头,沿江到处都是废墟,这条街有一些当地的第三流的小货店组成。至于农村,目力所及,到处都是坟堆,……砾石中间另有很少的几个小菜园点缀着,山脚下是一排排的水稻梯田既一些用泥巴和篱笆条做成的宽大的农舍,江对岸轮廓鲜明,景色别致,沿江是金字塔形的山丘,陡直的峭壁,高500英尺到600英尺不等,被远处一群延伸到地平线的高山所衬托,杨柳和麻竹丛中整齐的村庄与所谓外国人居民区周围肮脏的建筑物相比,形成了令人快慰的对比。”

《十年报告》对长江三峡的景色赞不绝口,写得也很生动:“城的西面和北面是层层叠叠的一千到一万英尺的高山,大江就消失在这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附近的道路都是小路,大雨过后无法通行。从这里往上游只有4英里便是著名的长江三峡的进口,这里迷人的山峡溪谷,可怕的悬崖峭壁,激流飞瀑,小丘大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风景画,很值得住在中国的居民,甚至富于旅游经验的环球旅游者一游。”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见过写得如此之好、如此之传神、如此之逼真、如此之多情的官方报告,现在几乎不是枯燥无味的数据统计就是“紧密团结”、“与时俱进”、“顶层设计”之类的废话,不是过眼即忘就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文学欣赏性。读了《十年报告》,就可以知道一个英国人对宜昌有多深的感情,就可以知道官方文件原本也能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如此绘声绘色、如此生动活泼、如此令人难忘的。

1891年的宜昌夏天的温度也很高,“但不像某些更东边的港口那样闷得人难以忍受,夜里热得睡不着觉的抱怨声这里不多见。”“最热的时候一般也有小凉风,令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而在冬天的时候,“这里偶尔下雪,尽管周围的高山上积雪数日不化,但宜昌从不积雪。”一百年以前的这一点和如今的宜昌气象惊人的相似,“冬天,江面上经常有雾”,“风沿着深谷下曲折迂回奔腾不息的大江窜来窜去,风向几乎都是逆水,”这对于当年的那些帆船而言就是天赐的幸运。

在一百多年以前,除了长江这条交通线,从四川到宜昌全是大山,也就只有一些崎岖小道,陆路的交通都是靠四川挑夫用竹篾做的“背子”(就是宜昌人说的背篓)运送货物,“那种篮子上有用竹篾编成的肩带,因而很适合肩背,呈圆锥形,口长得很大。背子是用竹制的,轻而结实,背运60斤的货很轻松,对一个山民来说,背120斤的东西不足为奇。”那种“背子”现在还有,但不是在舞台上,也不是在车溪的民俗博物馆,而是往大山里走,你就能够看见那种圆锥形的、口长得很大的背篓依然是山民的运输工具,你就会看见一百多年前的运输工具今天还很有活力。

《十年报告》指出:“本地区植物丰富而且种类繁多,大量水流的岸边长满各种各样的蕨,其中最漂亮的可能应该是一种稠密地生长在天然岩石群上叫铁线蕨的丛生植物,它很受欧洲居民的宠爱。这里还有大量的森林、树木,它们是由热带的和土生土长的高纬度地区植物组成的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竹子、冷杉、松树的种类很多。”“水果数中,我们注意到有柚子,大量各种各样皮薄肉厚美味可口的柑橘、柠檬、杏、桃、梨、柿、胡桃(核桃)、琵琶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