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叶之秋眼中的大英展之十二

 雪儿博物馆 2017-07-31
2017-07-31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之后一直到唐代,经历了近千年的畅通繁荣,不光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之路。

自安史之乱后唐代开始由盛转衰,丝绸之路也逐渐走入了低谷。蒙元时期,蒙古发动了向西方的远征,版图大大扩展,加之驿路的设立、欧亚交通网络的恢复,使欧亚广大地域范围内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起来。

在大英展第六单元有一件文物正是丝绸之路再次兴起的历史见证。

元代青花瓷(大英展展品)

这是一件制作于公元1330—1350年的元代青花瓷盘。青花瓷在元代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奢侈品之一,作为外销瓷出口中东。

元青花出现的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制瓷业的发达和蒙古人的西征。下面我们结合历史背景与元青花器形颜色花纹来分析。

元青花它可是有两个特点,一是蓝色的描绘和二是体积硕大。元青花的蓝是一种叫做钴蓝的原料,这种原料是从西亚地区进口的。

说到钴蓝就要提起更早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当时苏美人发现了一种名为青金石的蓝色矿石。他们将青金石大量用于各种器物的镶嵌装饰。出于对青金石的喜爱,西亚地区很早就出现了模仿青金石深蓝色的制品。这就是以钴为原料的人工蓝色呈色剂,钴蓝。

元青花瓷盘细节

在唐代钴蓝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工匠师傅们会把钴蓝运用到唐三彩的烧造过程中,在瓷器里产油钴蓝的唐青花也开始出现。

在宋代中国瓷器的烧制迎来了一个高峰时期,景德镇瓷匠发明了在瓷石中掺合高岭土二元配制方法,这样瓷胎中的铝含量增加,减少了瓷胎在高温下变形的问题,这样就可以烧制出体积比较大的瓷器。

元朝和四大汗国地理位置图

随着蒙元对外扩张征服了西亚,成吉思汗的子孙分别在中亚和西亚建立了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元朝和四大汗国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体系,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较汉唐时期更加便捷。对于瓷器的生产来说,钴蓝釉料的进口更加方便,同样瓷器的出口也更加便捷。

元青花

西亚人在学会制陶技术后,在陶器上出现白底蓝花就是他们极为喜爱的传统搭配。但他们烧制的陶器远不及中国的瓷器那样的洁白,所以在元代为了满足西亚王室贵族的需求,体积大白底蓝色花纹装饰的元青花应运而生。元青花是一种主要用于出口的瓷器。

元青花

元青花上的纹饰非常繁缛,构图非常有规律,画面给人感觉密集又有层次感。这些纹饰如果我们和伊斯兰的织毯、丝织品比较下,就能感觉到很相近。在伊斯兰文化里对于花卉、几何图案非常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元青花上出现的图案以花卉为主的原因。

在元代大量的西亚、中亚的工匠被掠到中国,伊斯兰教也在中国迅速传播,一个新的民族诞生,这就是回族。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大江南北定居,元青花也成为了他们重要的使用器物。

元青花(戏曲人物图案)

因为元代戏曲的发达,一般在元青花上会出现戏曲故事的图案。当然在元青花里也会有植物山水的图案。有植物山水图案的瓷器往往在南方非常受欢迎,并且会出口东南亚地区。

元青花(花鸟图案)

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华文化为迎合西亚文化应运而生的产物,也是东西方贸易繁荣的见证。在大英展第六单元里有一件玉杯,它不光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作品,更是一个中亚强大帝国的见证。

龙耳玉杯

14世纪时期,中亚出现了一个可以与成吉思汗媲美的人物,他叫帖木儿。

帖木儿的家族属于蒙古族的巴鲁刺思部,在成吉思汗西征时跟随来到了伊朗地区。在14世纪中期,帖木儿出生在察合台汗国的渴石(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沙赫里萨布兹),帖木儿在突厥语中意为“钢铁般的人”。长大成人后的帖木儿在强大的权利欲望与强烈的进取心的驱使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帖木儿像

据历史记载,帖木儿是一个瘸子。真是难以相信一个瘸子会有这么巨大的能量,可以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南俄罗斯和蒙古,所经之处,人头堆积成高塔,尸体砌起长墙。在14世纪末,一个横贯中亚连接东西方的帖木儿帝国傲然崛起。

帖木儿帝国疆域图

信奉伊斯兰教的帖木儿决心建立一座世界上最美好最繁华的城市,这就是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曾经被成吉思汗焚毁的土地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这里繁华富丽、人文荟萃,那个时代伊斯兰世界最精美的建筑都集中于此处,这些建筑物构造精巧考究,四周镶嵌玛瑙方砖,地面铺以名贵石材,内饰为镶金壁画,所有的门窗和栏杆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以及阿拉伯书法,正是这些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古迹,证明着昔日撒马尔罕的文明和繁华。

撒马尔罕建筑

帖木儿帝国经济高度的发达,中国的丝绸、玉器、钻石、珍珠和药材,印度的肉豆蔻、丁香、豆蔻花、肉桂、生姜,俄罗斯的皮革。不同国家的货物云集于撒马尔罕,这个中亚地区最为繁荣的城市成为了东西贸易的中转站,更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所。

撒马尔罕位置图

帖木儿去世后,经过了一系列政权的争夺战争,帖木儿的四子沙哈鲁继承了王位。由于沙哈鲁长期居住在帝国南部城市赫拉特(在今阿富汗境内),所以沙哈鲁命儿子兀鲁伯镇守撒马尔罕。本次大英展第六单元的龙耳玉杯的主人就是撒马尔罕的城主帖木儿的孙子兀鲁伯。

兀鲁伯像

龙耳玉杯制作于公元1417-1449年,充分体现了当时中亚地区东西文化的融合。杯的把手是典型的中国龙形象,但一侧却用阿拉伯文字刻写了兀鲁伯的名字

龙耳玉杯刻有兀鲁伯名字的细节

龙耳玉杯上龙的装饰

玉杯的一处还镶有白银,白银处还有一句突厥语铭文:“真主的仁慈无远弗届”。在16世纪末帖木儿王朝灭亡后,这件玉杯可能被带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宫廷,玉杯上的白银和铭文很可能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工匠装饰在上面的。

龙耳玉杯的突厥文

元青花和龙耳玉杯都是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见证,东西方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得以互换,东西方的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互相吸收相互借鉴。在大英展第六单元有一组瓷器,这就是在中国瓷器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瓷器的新品。

伊兹尼克彩瓷

这一组瓷器制作于约公元1570-1580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为这些瓷器制作的地点位于伊斯坦布尔东南的伊兹尼克城,所以这类瓷器又被称为伊兹尼克彩瓷。

土耳其地理位置图

黄色箭头为伊斯坦布尔位置;红色箭头为伊兹尼克位置

从9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大量销往西亚地区。西亚国家在进口中国瓷器时,也在不断学习和模仿。与此同时,中国为了满足阿拉伯地区国家的需求,在瓷器上也不断出现阿拉伯人喜爱的元素。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阿拉伯地区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瓷器。

在15、16世纪时,伊兹尼克主要生产日常供宫廷使用的陶器和装饰寺院宫殿等建筑的壁砖。到16世纪伊兹尼克釉陶器进入全盛时期,不同纹路、不同彩料相互组合。伊兹尼克彩瓷代表了伊斯兰瓷器的最高水平。

伊兹尼克彩瓷

伊斯兰艺术善于运用几何图案和植物纹饰。伊兹尼克彩瓷在继承传统手法外,从中国瓷器纹样中吸收并改造出自己的风格。

模仿明代瓷器里束花的装饰

模仿明代瓷器的缠枝花纹和折支花纹

模仿中国瓷器的葡萄纹

伊兹尼克彩瓷和中国瓷器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瓷器使用超1300°的烧成温度,而伊兹尼克彩瓷的烧制温度只有1200°,而且胎体为陶,罩白色化妆土,所以断面呈灰白色,质地比较松。由于伊兹尼克陶工们不知有高岭土的存在,所以根本无法烧制出像景德镇那样的透明的瓷器来。也就是说最好的伊兹尼克彩瓷也没有中国瓷器那样的洁白。

伊兹尼克彩瓷

本篇文章我们从14世纪的元青花、15世纪的龙耳玉杯和16世纪的伊兹尼克彩瓷,来回顾了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海洋贸易的崛起,人类历史进入了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在下一篇文章里,将通过文物来追忆16世纪之后人类的历史。

请看下篇《血腥的贸易》。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