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关注乡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风铃yang 2017-08-01

摘要:本文由《变形记》为题材贯穿全文,结合部分节目主人公的实际情况,主要探讨乡村教育的弊端;城市和乡村知识沟的形成不在于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更在于乡村教育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乡村 素质教育

   《变形记》是湖南卫视的一档生活角色互换节目,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现一般是问题青少年),安排他们进行人生体验与互换,体验对方的生活。

    该节目从开播13季以来,为观众呈现了中国的城乡差距、市场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经济差距。除了硬件设施上带来生活水平的差距,更多地是引发了人们对农村在艰苦条件下,思考城乡间巨大的知识沟。

    认真研究这13季以来的节目,不难发现城市问题少年一旦来到农村,就会在不经意间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以一种高的姿态来面对农村生活。“我是来体验生活的”、“农村的生活真的很苦”,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改造,很多时候他们在农村的生活是被推送的一个被周围人仰视,乃至有崇拜的地位。这种不对等的位置,或者说在对比“我在城市的时候,几千块对我来说是一件小case”之后,城市孩子身上流露的一种不自觉。通常,他们也许会表现出孩子幼稚的一面,但是他们的长期城市生活比乡下孩子多了一份自信,所以在学校、家庭生活中,他们能表现出更多的对家长、对老师、对权威的质疑。

    对比起来是处于另一个地位的乡村少年,他们被赋予了更懂事、更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在节目中不自觉地成为被帮扶的对象,再优秀的乡村学校第一名,走进城市第一天课堂的时候也会畏畏缩缩,英文、应用课、班会课等等综合素质课程,通常都是一份“惨烈”的刺痛。他们的优秀,让人感动,但是每一次进入城市,迷失在综合交错的城市道路中,不见乡间生活周围的那种善意,我们往往看到一个农村少年的另一面。遇到危机时,不懂得向周围的人求助,不会城市里某些礼仪来寻找方向,甚至在遭遇窘境时表现出一些偏执、软弱和退缩。他们不自信,农村的教育只让他们接触课本的知识,城市周遭只是电视上的场景,周围的陌生只会加剧他们的自卑,那些城市司空见惯熟悉的环境只会成为他们心中的“堵”。他们不懂拒绝、不懂抗拒外力、不懂表现自我,这一切都是源于乡村教育模式的巨大差异。

    纵观整个《变形记》13季,节目的本身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贫困地区的变化,透过镜头我们不难发现,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诸多改善,希望小学建起了小楼房,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地强大。但是2017年,最新一季的变形记,催火了一个叫“丽姐”的小姑娘。丽姐的“大火”源自于她一直以来没有卖任何面子给城市的小伙伴,以最原始的“哭”宣泄她对城市少年的不满,以抡起棍棒“打死你”来表达她对侵占进入她家庭小哥哥的抗拒。这样的耿直“丽姐”,引发了人们再一次对于乡村少年的热议,“被留守的孩子素质真差”的结论呼之欲出。节目组在对“丽姐”的表现作出了解释,因为留守、被母亲抛弃,她才会表现出这样强硬的应激反应,穿上铠甲来面对周围的人。

   再累计到《变形记》整体的农村样本本身,不难发现这十多年来,农村孩子真正走出大山,成为城市综合素质的高科技人(笔者并非否认回归建设乡村的人才)才并不多。笔者认为,这档节目在不断呼吁关注城市少年的心理问题本身,也应该更多的关注整体社会环境下,那一批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蓑衣少年”。

   知识沟假设的概念自1970年提出后,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得到更大的印证,也在《变形记》的电视环境中得到放大,而该问题也引起更多教育界的关注。建立与城市学校的教学素材同步、城乡学校软实力的持续建设以及不断引进年轻教师,甚至开放乡村城市互换交流平台,也许都是值得商榷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